卫都朝歌

康叔封卫 
  作者:康献堂 逵富太




总目录


一、卫都朝歌

二、卫国人物

三、淇卫文化

四、历史评说

五、朝歌姓氏







   康叔在卫国史上,不仅是一个始封君,而且在治理国家方面也做出了很大贡献。在卫国人的眼中,他是一个奠基之君,创业之君,把国家引向兴旺的明君。如《左传·哀公二年》卫国太子蒯聩在祈告时称“皇祖文王,烈祖康叔,文祖襄公”,把康叔、襄公并列,位比成汤,可见康叔在后人心目中的地位。
   周武王克商以后,为了巩固政权,采取了分封诸侯的措施,“以藩屏周”。《书序》说:“武王既胜殷,邦诸侯,班宗彝,作《分器》。”《史记·周本纪》也说:“邦诸侯。”即是“封诸侯”。古“邦”“封”一字。据苟子曰,周初分封了71国,姬姓之国共有53个,占了其中的绝大部分。而在姬姓诸国中,属于文王诸子、武王同胞兄弟十人的,除了长兄伯邑考早死外,还有管叔鲜、周公旦、蔡叔度、曹叔振铎、成叔武、霍叔处、康叔封、冉季载。另外还有异母弟多人分封在毛、郜、雍、滕、毕、原、酆、郇等地(见《左传·僖公二十四年》)。
   据唐兰先生所著的《西国青铜器铭文分代史征》一文中介绍《康侯丰方鼎》时指出:“康侯丰即康叔封。康侯封封于康,所以称康侯。”《史记·管蔡世家》说“武王已克殷纣,平天下,封功臣昆弟……康叔封.冉季载皆少未得封”,是错误的。《周易·晋封》说:“康侯用锡马蕃庶、昼日三接。”前人均不得其解,其实就指康叔封。由此也可以证明《周易》本文确是周初的作品。铜器中除此器外,尚有沫司徒迭簋和乍册鼎,此鼎康侯名丰,即封字;簋铭“康叔啚予卫”,均是确证。正由于康叔在周公摄政四年时并未封卫,而仍在康城为侯,所以《康诰》只称康而不称卫。康叔在封卫之前已封康国,若不然就没有康侯、《康诰》之说。
   《克殷解》载武王克殷后,“毛叔郑奉明水,卫康叔傅礼,召公奭赞采,师尚父牵牲。”《史记·周本纪》作“卫康叔封布兹”,两书的卫字都是后人所加,然由此可见康叔当时并非年少。另从史料中查出,武王伐商时文王已去世,康叔下面还有十几个兄弟,至成王时均受封,他们都不年少,何言康叔?《史记·卫康叔世家》说:“康叔卒,子康伯代立。”索隐引《世本》:“康伯名髦。”宋忠注:“即王孙牟也,事周康王为大夫。”显然由于是康侯的长子,所以称为康伯髦。如果谥号为康,不会是父子同一谥号。上述史料都证明,康叔是在来卫国以前就姓康,到卫国被封为始封君后称为卫康叔。
   卫,古代作衞,或做郼。陈槃先生在《春秋大事表列国爵姓及存灭表读异》一书中介绍说:“卫国于朝歌,本殷旧都,故称殷地者或以为衞,或以为郼,或以为韦。”其实一也。}、辞有“韋”,又有“衞”。商锡永先生曰:“郼、衞”一字。傅师曰:“《吕氏春秋·慎大览》,‘亲郼如夏’。”高诱曰:“郼读如衣,今兖州人谓殷氏皆曰衣。”毕沅证之曰:“书武成殪戎殷,中庸作壹戎衣,二字声本相近。然则殷即郼。郼、韋、衞三字。当为一字之异体。”又曰:“韦者,一曰豕韦。《左传·哀二十四》杜注曰:‘东郡白马县东南有韦城。”’晋白马县,当今滑县东境一带,其四围正在古所谓河、济之间。《吕氏春秋·有始览》又云:“河、济之间为兖州,卫也。”此又明示卫之地望,更由此可知殷之原来所在。
   刘师培先生在《周书补正》中也认为“殷卫本即一字”,引用《吕氏春秋》中多次讲到的“郼”即是“殷”为证,并且指出《逸周书·作雒解》所说周公平定三监之乱以后,“俾康叔宇于殷,俾中旄父宇于东”,就是说封康叔于卫;《逸周书·作雒解》讲到周公出师,“临卫政(征)殷”,殷卫并言,足证其为一地。刘氏还把《汉书》和《逸周书》三监之说作比较,认为武庚别封于邶,蔡叔封于卫,管叔所封的鄘即是《逸周书》所说的东,而《逸周书》所说的殷应包括邶和卫。
   卫,最为人熟知的就是作为国名的卫国。实际上,“卫国”二字,又是人名,地名。卫国,为周初的同姓诸侯国之一。姬封,为康氏、卫氏、子南氏、冷氏等姓氏的始祖。康叔为卫国第一代国君。所以说卫必先说康叔。据《元和姓纂》《通志氏族略》等所载,周武王赐同母弟姬封予康城,成王又将原来商都周围地和殷氏七族封给康叔封,让康叔从原来的所封地康城,迁徙至殷商故都,建立卫国,定都朝歌(今河南省鹤壁市淇县),成为卫国的第一都和卫康等姓人心中的圣地。


原载《卫国文化史考》

       
       

《淇县之窗--淇县热线》网站         站长:郑厚德          持人:老农(信箱qxzhd@126.com)    

电话  0392-7226249    QQ:1036847795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 不得复制、翻印、镜像!     制作人:王涵怡、杨杨 

豫ICP备05000447号          豫公网安备 4106220200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