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都朝歌

卫 国 人 物 榜 
  作者:燕昭安




总目录


一、卫都朝歌

二、卫国人物

三、淇卫文化

四、历史评说

五、朝歌姓氏






 


石 碏


   石碏,卫庄公(公元前757年-前735年在位)的大臣,卫康叔的后代。石碏为人耿直,体恤百姓疾苦,是朝歌城内德高望重的老臣。石碏是石姓的始祖。
   卫庄公有一个儿子叫州吁,是庄公的宠妃所生,在几个儿子中,州吁最受庄公喜爱,逐渐养成残忍暴戾的性格,而且从小喜欢谈兵动武。卫庄公溺爱州吁,任他胡作非为。石碏劝卫庄公:“我听说真正爱孩子的人,就要教给他应该遵守的规矩和法度,不让他走到邪路上去。常言说宠过必骄,骄必生乱。主公要是真想传位给州吁,就应该把他立为世子。如若不然,就应该稍加管束,才不会带来因骄奢淫逸而酿成的祸害。”庄公没有听讲石碏的话。
   石碏也有个儿子,叫石厚。石厚和州吁是好朋友,经常一块出去打猎,骚扰百姓。石碏曾经把石厚狠狠打了五十鞭子,锁在一个空房子里,不许他出去。没想到石厚竟然跳墙跑到州吁的府里,每天都在一起吃饭喝酒,索性连家也不回了。
   庄公死后,公子完继位,就是卫桓公。桓公性格软弱,胆小怕事。州吁从此更加肆无忌惮,整天和石厚一起商量篡位的办法。后来公元前719年,石厚为州吁献计,竟刺杀了州吁的哥哥卫桓公姬完(公元前734—719年在位),州吁篡夺了王位,即卫前废公。老百姓更加怨声载道,到处传唱歌谣:一雄毙,一雄兴,歌舞变刀兵,何时见太平。
   州吁见百姓都不拥戴他,十分担忧,让石厚去请已告老还乡的石碏出来参政。石碏看到好端端的国家被糟蹋得不象样子,十分痛心,早想除掉祸贼,重整社稷,就假意献计,让石厚与州吁前去陈国,请求陈桓公对卫国给予帮助。石厚和州吁听了石碏的话,十分高兴,备了玉帛礼仪便上陈国去了。
   其实,石碏早已割破手指,写下一封血书,派人送到陈国去了,请陈国帮助抓住州吁和石厚。
   陈国大夫子针与石碏有多年交情,被州吁杀害的卫桓公又是陈国的外甥。子针接到石碏的书信,就把州吁、石厚抓住了。在准备将二人斩首时,群臣说:“石厚是石碏的亲生儿子,不如慎重行事,请卫国自己来处理这个事情。”
   石碏得知二贼已在陈国被拿,立即派人去邢国接回逃到那里的姬晋回来就位(即卫宣公,公元前718—700在位),并派人去陈国处死州吁、石厚。众大臣都说:“州吁是首恶,罪当斩首。石厚是从犯,可以从轻处罚。”
   石碏听了大怒,说:“我那不肖儿子助纣为虐,坏事做尽,你们请求从轻发落他,难道使我自徇私情而不顾大义吗?老夫我就亲自去一趟,亲手杀了他,不然无脸见朝歌父老!” 于是石厚也被杀了。
   石碏为国为民,不徇私情,千古留传美名,左丘明在《左传》中记载此事,赞叹曰:“石碏纯臣也……大义灭亲,其是之谓呼!”

卫 懿 公

   卫懿公,春秋时卫国国君,公元前668年一前660年在位,姓姬,名赤,卫惠公的儿子。因过分喜好养鹤而失国,被北狄打败,卫国国都被迫迁出朝歌,成为“玩物丧志”的典型。
   卫懿公嗜好养鹤,太过沉迷,在宫廷定昌、朝歌西北的鹤山、东南的鹤城等地方养了很多鹤。他还给鹤封官加爵,有大将军、二将军,三品官、五品官,像人一样吃俸禄,有专人伺候。他外出游玩时,带着鹤,驾着车,让鹤穿着将军服,威风凛凛。卫懿公好鹤成瘾,不理朝政,漠视民疾,民怨沸腾,国势逐渐衰弱。
   公元前660年冬,住在北方的狄人攻打卫国,兵临朝歌城下,卫懿公才幡然猛醒,发兵抵抗。大臣们说:“君主养那么多鹤,鹤可以去抗击北狄”。卫懿公向国人“受甲”,国人说:“叫鹤去抵抗敌人吧,它们高官厚禄,我们那里能够打仗呢!”卫懿公无奈,亲自披挂执戈,这样,将士们才随同卫懿公赴前线迎敌,结果兵败被杀。史官华龙滑和礼孔二人逃回朝歌,报告了懿公被杀的噩耗,卫公子申即带卫人连夜向东南逃去。公子申被立为卫戴公,在野外造草庵暂住曹地(今滑县口镇东)。从此,朝歌结束了383年的卫国国都的历史。

宁 武 子


   宁武子,春秋时卫国大夫,朝歌人,名俞,武是他的谥号。宁武子生长在一个战乱频仍的年代,卫懿公好鹤误国,北狄夺取朝歌城,宁武子及家人随逃难的人群一路东奔。后来卫文公在齐桓公的帮助下复国并迁都楚丘,宁武子开始在君主身边作官,并逐渐崭露头角,受到卫文公重用。
   文公在位25年,接受前朝教训,励精图治。他继位后,穿粗布衣服,戴粗帛帽子,努力于生产,教导百姓务农,并采取措施便利商贾,给手工业者以优惠待遇。他重视教化,奖励求学,向臣下传授为官之道,任贤使能,与百姓同甘共苦,卫国经济得以迅速恢复和发展,使卫国慢慢恢复了元气,国力渐强,在各诸侯国中再次站住脚跟。而这个过程中,作为大夫的宁武子起了很重要的作用。然而到了卫成公时代,成公又被一时的繁荣景象迷失了方向,荒淫而无道,卫国再次陷入了混乱之中。国内有识之士、有功之臣或遭受迫害,或离家出走。而宁武子则周旋其闲,装聋作哑,自保其身,退居幕后装起糊涂,以便等待时机。因此孔子说:“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论语·公冶长》)意思是说:当国君有道、政治开明的时候,他就发挥聪明才智,全心全意为国家效力。当国君无道、政治昏暗的时候,他便装糊涂,对一切事不闻不问了。孔子认为,宁武子那种聪明别人能够做到,可他那种愚昧却是一般人无法企及的。后来“愚不可及”成为一句成语,不过今天多就其字面意思而言,形容人极度愚蠢。
   宁武子的“愚不可及”,反映了政治黑暗年代知识分子的一种智慧,其实这是一种“大智慧”。当一个人改变不了时局时,就会寻找一种可以自保的养晦之略。两千年来,宁武子的“愚不可及”一直被人们所称道。宋代程颢曰:“邦无道能沈晦以免患,故曰不可及也。亦有不当愚者,比干是也。”意思说宁武子当政治无道时能够韬光养晦自褒其身免于患难,所以孔子说一般人很难做得到;也有不做这样的“愚人”的人,比方说商朝的比干。
   南怀瑾先生写道:国家政治上了正轨,宁武子的智慧、能力、才华发挥出来,了不起!可是后来到了卫成公的时候,政治、社会,一切都非常混乱,情况险恶,他还在朝,也参加了这个政治,可是他在“邦无道”的时候,却表现得愚蠢鲁钝,好像什么都很无知。从历史上看出他并不笨,他对于当时的政权、社会,在无形之中,局外人看不见的情形下,在努力挽救。表面上好像他碌碌无能,没有什么表现,可是他对于国家、社会真的做了事。所以孔子给他下了一个断语:“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宁武子先期表现出的聪明才智,有的人还可做得到,但他在乱世中的那种“愚笨”的表演,就难以学到了。人在得意时,聪明才智很容易露锋芒,“其知可及也”,这点大家还可以做得到。但是其朴实无华、老实平淡、笨笨无能的样子,“其愚不可及也”,这就很难做到了。
   《史记·孔子世家》还记载了一件事,说孔子在去陈国的路上,在匡这个地方被误会而给扣住,颜回等弟子去救也没有摆脱软禁,后来还是一个弟子去卫国大臣宁武子那里当家臣,疏通了宁武子的关系,才重新获得了自由。


宁 戚


   宁戚,春秋卫惠公(公元前686年-前669年在位)时人,出生于卫国乡下的贫困家庭,后来齐国齐桓公的大臣,与管仲、隰朋、宾胥无、鲍叔五人皆为齐桓公功臣,在齐桓公称霸中起到重要作用。宁戚是中国古代出身社会下层而不甘沦落、积极进取为国效力终获成功的典型。他还是宁姓的始祖。
   宁戚出身贫寒,但天资聪颖,勤奋好学,长大后听说齐桓公在齐国励精图治,寻求霸业,就到齐国去,想向齐桓公谋求官职。但他处境穷困,没有办法使自己得到举荐,于是就替商人赶着装载货物的车来到齐国,晚上露宿在城门外,等待时机。一次,桓公到郊外迎接客人,夜里打开了城门,让路上的货车避开。当时火把很明亮,跟随的人很多。宁戚在车下喂牛,他看到桓公,就拍打着牛角大声唱起歌来。卫人本来就擅长于歌唱,歌声悲切悠长,他唱道:

南山矸,白石烂,
生不遭尧与舜禅。
短布单衣适至,
从昏饭牛薄夜半,
长夜漫漫何时旦


   桓公听到歌声后,说:“我觉得那个唱歌的不是个平常人。”就命令准许宁戚进城,赐给他衣服帽子,安顿他住下来。这就是著名的“宁子饭牛”、“宁戚扣角”。
   几天后,齐桓公让管仲去与宁戚谈谈,看宁戚有什么要求。那个时代想当官是说不出口的,宁戚对管仲只说了五个字:“浩浩乎白水”。管仲怎么也想不出宁戚的意思,无法向齐桓公汇报,连续五天不去上朝,满脸的忧愁。管仲的一个小妾叫作婧的问:“我看你五天不上朝,面有忧色,有什么事情说出来,我给你参谋参谋?”管仲说:“这不是你能懂得的。”小婧说:“妾听说过,不要因为别人年老、低贱、幼小、体弱就看不起人家。”于是管仲认真地把情况向小婧讲了:“主公要我去了解那卫国人的想法,可他只说了五个字:浩浩乎白水,让我百思不得其解,所以犯愁。”
   小婧听了掩着嘴笑了,说:“人家已经把想法说明白了。大人不知道吗,古人有一首诗叫《白水》,诗云:浩浩白水,修修之鱼,君来召我,我将安居?宁戚的意思是想在朝里谋个职位呢。”管仲觉得有道理,高兴地去向齐桓公汇报了。
   齐桓公于是决定亲自接见宁戚。宁戚进见齐桓公,讲了一番治理国家的设想;第二天又进见齐桓公,又讲了一番治理天下的设想。桓公很高兴,准备任用他。有的大臣劝谏齐桓公说:“这位客人是卫国人。卫国离齐国不远,您不如派人去询问一下。如果确实是贤德之人,再任用他也不晚。”桓公说:“不能这样。去询问他的情况,是担心他有小毛病。因为一个人的小毛病就丢掉他的大优点,这是君主之所以失去天下贤士的原因。” 于是齐桓公整修官府,斋戒五日,破格重用了宁戚,宁戚和管仲、鲍叔牙、宾胥无、隰(xi)朋等同为齐桓公近臣。
   不��,管仲按照���桓公的旨意派各位大臣去四方巡视,“使宾胥无驰而南,隰朋驰而北,宁戚驰而东,鲍叔驰而西”,结果这四个大臣都非常圆满地完成了使命。桓公就任命宁戚主管农政财粮方面的事务。
   齐桓公得了这几位贤人,为他日后称霸天下奠定了基础。桓公之所以能与几位贤士关系融洽配合默契,共同成就霸业,是因为他们具有共同的磨难经历和理想,更因为齐桓公能够与贤士畅所欲言、交友交心。《吕氏春秋·贵直论》记载这样一件事: 齐桓公、管仲、鲍叔、宁戚在一起饮酒,喝到兴处,桓公对鲍叔牙说:“还不起来敬酒祝寿?”鲍叔捧起酒杯说:“希望主公不要忘记逃亡在莒国的情景,希望管仲不要忘记被囚禁在鲁国的情景,希望宁戚不要忘记自己喂牛住在车底下的情景。” 齐桓公离开坐席对鲍叔牙再次施礼,说:“如果我和各位大夫都能不忘记您说的话,齐国的江山就不会有危险了。” 古人感慨地评论他们君臣的这次对话:不贤的君主身边没有贤人,没有贤人就听不到尽情之言,听不到尽情之言,奸人就会结党营私,各种邪说恶行就会一起产生,国家就危险了。从此,也可以看到宁戚在齐国的重要位置和作用。
   千百年来,宁戚成为贤才起于贫贱的典型被人们津津乐道。屈原《离骚》中有“宁戚之讴歌兮,齐桓闻以该辅”。汉代王褒《圣主得贤臣颂》中云 “伊尹勤于鼎俎,太公困于鼓刀,百里自鬻,宁子饭牛”,把宁戚和伊尹、吕尚、百里奚等历史上著名贤臣相提并论,足见对宁戚的十分推重。唐代李瀚编纂《蒙求》,也把“宁戚扣角”和“伊尹负鼎”并提。

王 豹


   王豹,朝歌人,是中国古代“十二音神”之一,有“龙吟王豹”的美誉,在音神中排序第四,是春秋时代远近闻名的民间歌手。《孟子·告子》中就记有:“昔者王豹处于淇,而河西善讴”。“淇”即淇河,河西的“河”指黄河,当时流经朝歌城东八十里的浚县大伾山东。“讴”是放声歌唱,“曲合乐曰歌,徒歌曰讴”,有乐器伴奏叫做“歌”,没有乐器伴奏的清唱叫做“讴”。从孟子的话可知,王豹这位大歌唱家居住在淇水边,而且黄河以西,淇河流域的民众,都特别善于歌唱。
   西周至春秋前期,淇河一带属于卫国,国都就在朝歌。这里的民间音乐与南距三百里的郑国(今新郑一带)音乐,被合称为“郑卫之声”。我国最早的乐歌总集《诗经》中,就收有以朝歌为中心的卫、邶、鄘的民歌39首,占去了《国风》总篇章的四分之一。《汉书》、《史记》里都多处记载了人们听到“送我淇上”“瞻彼淇奥”等民歌时,欣喜若狂,拍案叫绝的情景。这样看来,古时淇河之畔成为“歌乡乐海”,出个“天王巨星”王豹,也应该是自然的了。
   所谓“十二音神”,大多是历史上的真人,他们是:罗公远、黄幡绰、琴音绵驹、龙吟王豹、猿音石存符、雷音孙登、叶法善、云音韩娥、凤鸣阮籍、虎啸秦清、鸟音薛谭、鬼音沈古之。旧时北京南城精忠庙喜神殿,便供奉有十二位音神的塑像。河南社旗县著名的山峡会馆,也有关于音神的石刻画像。
   十二音神中的罗公远,为唐代乐工,以善弹琵琶出名。黄幡绰,唐玄宗时梨园名伶,明白音曲,精工歌舞。叶法善,字道元,唐代括苍县人,道士,通音律。此三人在音神中仅列其名,而未冠以绰号,不知何故。但有一点值得注意:即凡未冠以绰号的三人,均是唐代人,其他均为唐以前的。从此推断,最先提出“十二音神”的年代,应是中晚唐或者稍后。
   沈古之、石存符是古代著名的歌唱家,元代燕南芝庵的《唱论》有:“窃闻古之善唱者三人:韩秦娥、沈古之、石存符。”琴音绵驹,春秋时齐人,善于歌唱。雷音孙登,三国魏人,隐居汲郡山中,居住土窑,研习易经,会弹琴,善啸,即善于吹口哨。云音韩娥,古代著名歌手。《列子·汤问》中记有她一次到齐国去,断了粮食,不得已卖唱乞食,“即去而余音绕梁,三日不绝”。凤鸣阮籍,字嗣宗,三国魏尉氏人,人称阮步兵,他博览群书,纵酒谈玄,为著名的“竹林七贤”之一。他性情孤僻,每当遇到窘困,便面对山林恸哭。他善弹琴,能长啸,口哨吹得缠绵悱侧,感人泪下。孙登,阮籍,均以“善啸”闻名,看来三国魏人中,吹口哨颇为盛行。
   虎啸秦清,鸟音薛谭,均为古代歌唱好手,《列子·汤问》载,薛潭拜秦清为师学习唱歌,学了一段时间,自认为已把唱歌技巧全部学到手了,便告别老师回去。秦清并不阻拦,在郊外大路上为徒弟送行。他打着拍节高唱一支悲壮的歌,声震林木,响遏行云。薛潭一听,连忙谢罪,遂随师返回,再不敢辞师言归。

公 子 急


   公子急,也称太子伋,春秋时卫国公子,姓姬,名伋,卫宣公(姬晋,公元前718年-前700年在位)的儿子。
   公子急是卫宣公与夷姜的儿子,原来被立为太子,本来是要将来继承王位的。他长到十五六岁时,定了一门亲事,新娘是齐国公主齐僖公的长女。卫、齐两国都是当时实力强盛的大国,两国素有联姻传统,先祖卫庄公的王后庄姜也是齐国公主。为了迎娶新娘,卫国专门在黄河边修建了离宫—新台。当时的黄河流经今天的滑、浚县,淇水是流入黄河的,距朝歌城不过几十里。可是,穿梭卫齐两国操办婚事的卫臣发现新娘长的貌若天仙,在近臣的撺掇下,贪色昏庸的卫宣公竟然决定自己娶了原本应是儿媳的新娘。于是本应当新郎官的公子急被派到别国去出使,卫宣公在新台娶了齐国公主,后来并且废了原王后夷姜,将新宠立为王后,即宣姜。
   卫宣公与宣姜生了两个儿子,公子寿,公子朔。
   卫宣公宠爱宣姜,喜欢公子朔,于是又有心悔掉原来让公子急继位的承诺,立公子朔为太子,将来让公子朔继承王位。
   公子急温文尔雅,是个谦谦君子,对继位的事并没有看得很重;公子寿纯孝温厚,与公子急兄弟两人交情很深,经常在卫宣公和宣姜面前,为公子急周旋。但是公子朔一心想着王位,不但帮着宣姜排挤公子急母子,连自己的哥哥公子寿也视为眼中钉。
   眼看卫宣公身体每况日下,谁来继位的事越来越紧迫。受到公子朔的怂恿,卫宣公派遣公子急出使宋国,让公子朔暗中派其蓄养的杀手在莘野埋伏,让杀手看见持白旄信物者立即杀掉,欲除掉公子急,为公子朔继位扫清障碍。
   公子寿从母亲处听到了这件事,大吃一惊,赶忙跑去告诉公子急,让他出奔别国,暂躲一时。公子急很伤心,但仁厚的公子急认为父命不可违,说:“为人子以从命为孝,违背父亲的命令求生,就是逆子,我怎可做不忠不孝的逆子呢?”于是毅然应命前往。
   如果公子急真的被刺死,按照长幼排序,公子寿便是国君人选。公子寿无以明志,决定替哥哥去死,他对下人说:“我的兄长真是个忠孝仁厚的君子,怎么可以让他死在盗贼手中,不如我去代他一死,一来可以让兄长免于一死,为国家留下个贤厚爱民的国君,二来感动父母,从此悔悟;自己虽死,也可落得忠孝两全,留名万古。”于是备了一船烈酒,去追赶公子急。
   公子寿追上公子急的船,借口为哥哥送行,将公子急灌醉,自己代替公子急往莘野出发,在莘野被埋伏的杀手杀死。
   这边公子急酒醒过来时,不见了公子寿,侍从呈上竹简,只有八个字:“弟已代行,兄宜速避。” 公子急看见竹简,五内俱焚,赶紧便乘船速赶,结果也被杀死。
   《诗经·二子同舟》就是写的这件事。弟兄俩手足情深、仁义忠厚的形象永远留在人们的心目中。现山东聊城有太子冢,位于莘县十八里铺镇太子张庄村旁,是卫国公子急和他弟弟公子寿的合葬墓,至今仍有三丈多高,十亩多大。

公 子 寿


   公子寿,春秋时卫国公子,姓姬,名寿,卫宣公(姬晋,公元前718年-前700年在位)与宣姜的儿子。
公子寿仁义忠厚,与其异母哥哥公子急手足情深,发现公子急被陷害,极力相救,又代替兄长赴难而死。《诗经·二子同舟》就是写得此事。


弘 演


   弘演,春秋卫国大夫,卫懿公(公元前668—660年在位)时朝歌人。他对祖国、对君主忠心赤胆,舍生取义,剖腹葬肝,传为佳话。他是弘姓的始祖。
公元前660年,卫懿公好鹤误国,被狄兵杀死在战场。卫国大夫弘演本来在陈国出使,听说朝歌沦陷了,迅速回到卫国。知道卫懿公战死在城郊野外,弘演不顾危险跑到战场去找懿公的尸首。战场到处都是断肢残尸、血流成河,根本分不清哪个是懿公。正在着急的时候,听到一堆尸体边上有个人在呻吟,原来是伺候卫懿公的内臣,断臂而卧,惨不堪言。弘演问他“你可知道哪个是主公的尸首?”内臣指着一堆血肉说:“这就是主公的尸首,我亲眼看到主公被杀的。”
弘演走过去看,尸体零落不全,只有一颗肝是完好无损的。弘演对着肝拜了又拜,呼天抢地痛哭着说:“主公一世风光,如今无人收葬,连个棺木也没,我要拿我的身体来给你当棺材。”然后将出使情况向那只肝毕恭毕敬的作了汇报,又剖开自己的肚子,掏出自己的五脏,把卫懿公的肝纳入腹中。
   后来卫文公即位,追封了弘演,重用弘演的儿子。
   齐桓公听说这件事之后,很受感动,说:“卫国之所以失败,是其君主不走正道;但他们的大臣们能做到这个样子,卫国不能不存在啊!”于是帮助卫国人在楚丘一带重建了卫国。


华 龙 滑


   华龙滑,卫惠公(公元前686年-前669年在位)和卫懿公(前668年-前660年在位)时的史官,奋不顾身,忠于国家,恪尽职守。
   卫懿公好鹤误国,被北狄杀死在疆场。当卫懿公动员兵力前去迎战狄军时,因为平时卫懿公给他养的鹤封官加爵而冷落文武大臣,很多人都说:“让你的鹤将军去打仗吧。”华龙滑和礼孔两人是卫国的史官,出击抗敌本不是他们的本职,但大敌当前,他们说,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立即操起武器跟随懿公去了前线。
   懿公战死,华龙滑和礼孔都被狄人抓住了。华、礼二人熟知地理,知道北狄那个地方尊神的风俗,就说:“我们是卫国的太史官,掌握着国家的祭祀,让我们回朝歌城去把你们到来的情况告诉上神。不然,上神不保佑你们,就占领不了卫国。”北狄的首领瞍瞒信以为真,遂放他们驱车回城去。留守朝歌的大臣宁速正在巡城,看见一辆单车飞驰而来,认出是两位史官,大吃一惊,问:“主公在哪里?”二人哭着说:“已经全军覆没了。北狄军队太强了,我们不能坐以待毙,赶紧通知出逃吧,先避开狄军的锋芒,然后从长计议!”
   宁速赶紧打开城门要二人进城。礼孔说:“我和主公一起出的城,现在却不能一起回来,我没能尽做臣子的道义,我要到地下去辅佐我王”说完就拔剑自刎了。
   华龙滑说:“我也应随主公而去,但我必须去保护卫国的史书典籍,誓与典籍共存亡!”
   他们商议,一部分人护卫宫内家眷及公子申,趁夜色出城往东逃去,华龙滑组织人携带国家典籍跟随逃走;另一部分人引导百姓携老扶幼逃命而去。宁速等断后。就此,救得多数卫人未作狄兵刀下鬼。


礼 孔


   礼孔,卫惠公(公元前686年-前669年在位)和卫懿公(前668年-前660年在位)时的史官,奋不顾身,恪尽职守,殉国而死。
   卫懿公玩物丧志,被北狄人打到朝歌,卫懿公也战死疆场。作为卫国太史公的礼孔和华龙滑为了保护朝歌城内的主公家眷和民众,机智地骗过狄军,回到朝歌城报信。然后,礼孔说:“我和主公一起出的城,现在却不能一起回来,我没能尽做臣子的道义,我要到地下去辅佐我王”。说完就拔剑自刎,为国殉难。
   礼孔还是礼姓的始祖。


原载《解读朝歌》(增订版)


       
       

《淇县之窗--淇县热线》网站         站长:郑厚德          持人:老农(信箱qxzhd@126.com)    

电话  0392-7226249    QQ:1036847795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 不得复制、翻印、镜像!     制作人:王涵怡、杨杨 

豫ICP备05000447号          豫公网安备 4106220200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