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dx  
卫都朝歌

解析《诗经·卫风》中展现的卫国经济 
  作者:郭霞




总目录


一、卫都朝歌

二、卫国人物

三、淇卫文化

四、历史评说

五、朝歌姓氏








   [摘要]《诗经·卫风》因较多为情诗,古往今来的史学家对其研究的重点往往放在“乱世之音”、“靡靡之音”上,而对诗歌中折射出的卫国经济生活、婚恋习俗等关注甚少。鉴于此,该文试图通过对《卫风》中有关社会经济描写的关注,顺着卫人的眼光与思维,撩开卫国经济发达的另一个侧面。


   两周之际的卫国,经济强盛,农业、手工业、商业等都比较发达,特别是手工业如纺织、青铜铸造、玉石骨竹加工等,在列国中有着较好的口碑。以上种种散见于一些史学典籍,如《左传》、《史记》等。同时,《诗经》中的《卫风》(包括《邶风》、《鄘风》、《卫风》)在描写男女爱情之外,也较多地反映了当时卫国的经济生活,对农业、手工业、商业等都有所涉及。我们透过《卫风》可以一窥卫国较为发达的经济。

一、农业、渔业较发达

   周王朝以农业立国,周人非常重视农业生产,把农业看作是获取物质资料、维持生活的最基本的生存方式。卫国在受封之初被周公要求“启以商政,疆以周索”,居住在殷地,要因其风俗,开用其政,但是在土地治理方面仍要因循周法。这就明确要求卫国君主重视农业生产。

   《卫风》中有两处提到麦子。《鄘风·载驰》“芃芃其麦”,《 鄘风·桑中》“爰采麦矣?沬之北矣”。从中可以看出,麦子是其重要的农作物之一。《卫风》还多处提到经济作物。《邶风·匏有苦叶》中提到的匏,又名瓠,是葫芦的一种;《邶风·谷风》中有葑、菲、荼、荠,分别是蔓菁、萝卜、苦菜、甜菜;《鄘风·桑中》中提到唐、葑,“唐”又名女莺,属菟丝子科,为一年生寄生蔓草,果实为球形,可以食用;《邶风·凯风》“吹彼棘心”,“棘”又名酸枣,是一种水果:《卫风·木瓜》中的木瓜、木桃也都是可以食用的水果。 渔业在《卫风》也有多处着笔。卫国境内多河流,如黄河、淇水、濮水、漯河、百泉等,水资源很丰富,捕鱼业发达。另外,他们还有专门的捕鱼、钓鱼工具和灵巧的捕鱼方法。《邶风·谷风》:“毋逝我梁,毋发我笱。”“梁”指的是石堰,是卫人设置的捕鱼通道,在河中垒石拦住水流而在中间留一个缺口,鱼可以从中通过;“笱”是一种竹制的捕鱼工具,即鱼篓,放在梁的缺口中,以捕捉顺水游出的鱼。即使到了现在,这样的捕鱼方法和工具仍在使用。《邶风·新台》中还提到了渔网,“鱼网之设,鸿则离之”,意思是张开鱼网网鱼儿,一只蛤蟆跳进来,说明时人已经会张网捕鱼了。《卫风·竹竿》是写一位远嫁异国的女子想念祖国,其中“藋藋竹竿,以钓于淇”,是在回忆自己未出嫁时常用长而细小的竹竿在淇水旁钓鱼。

二、手工业分工更细,技术水平较高

   卫开国君主卫康叔受封于殷商故地时,周公“命以《康诰》而封於殷墟”。殷商地区高度发达的手工业成为卫国经济发展的基础。在这样的基础上,卫国的手工业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卫风》中提到的手工业品很多,涉及到的手工业门类有纺织业、青铜铸造业、玉石骨竹加工业等等,几乎囊括了当时所有的手工业门类,并且技术相当先进。

   就纺织业来说,卫国的纺织原料主要是丝、麻、葛、皮毛等。《卫风》中关于桑林、桑树以及丝织品的记载很多。如《邶风·简兮》“有力如虎,执辔如组”。“组”意为穿梭往来,在诗中指舞武时手执缰绳左右驰骋,如穿梭织锦。卫人还用丝制成各种各样的衣物,制作水平也较以往提高了许多。《邶风·绿衣》里有“绿衣黄裳”,指的是绿色的上衣,黄色的下衣,可以看出当时的卫人已经懂得对丝线进行染色,从而制成颜色鲜亮的衣服;《卫风·硕人》“衣锦褧衣”,“锦”是锦绣之衣,“褧”指罩在外面的罩衫;《鄘风·干旄》中有旄、旌等各种各样的旗帜,它们也是用丝线制成的。丝织品主要是贵族们使用的,而对于一般老百姓来说,他们穿的最多的还是用麻、葛制成的衣物。另外,从《邶风·旄丘》“狐裘蒙戎”句可反映出卫国人已经有穿皮衣的了。

   两周之际,青铜铸造业是手工业中最重要的一种行业,大多数用来制造礼器和兵器。卫国在继承商代先进青铜铸造技术的基础上又有所发展,这一点在考古发掘中已经得到印证。《卫风》中有关青铜器的记载,涉及到了兵器、酒器、车部件等。如《邶风·击鼓》“踊跃用兵”,“兵”指的是戈、戟类的兵器;《邶风·简兮》“公言赐爵”,“爵”是酒器的一种;《邶风·柏舟》“我心匪鉴,不可以茹”,“鉴”即镜子’也是青铜制品。

   玉石骨竹加工业是两周之际很兴盛的手工业门类,人们生活中经常用到这类手工业品。《卫风》不仅有大量的玉石骨竹制品名称的记载,还有细致、形象的制造技术的描写。《淇奥》“有匪君子,充耳琇莹,会弁如星”,说明当时文采风流的君子耳旁宝石闪闪发光,帽上美玉似点点繁星,形容玉石非常多,“有匪君子,如金如锡,如圭如璧”,指文采风流的君子,如金如锡的光辉,如圭如璧的洁净,其中圭、璧都是玉做的饰物,是两种比较重要的玉器,常用来祭祀神;《卫风·木瓜》中琼琚、琼瑶、琼玖也都是佩玉。

   《淇奥》中有形象的玉石加工的动作描写,“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中切磋是说制骨制品时要先用刀斧切割,然后再磨光;琢磨是说制玉石制品时要先雕刻,然后再用沙石加以磨光,两句都是对玉石骨器制作过程的描写,说明当时的制作工序已相当多。《尔雅·释器》中有相近的说法,“金谓之镂,木谓之刻,骨谓之切,象谓之磋,玉谓之琢,石谓之磨”。两者的解释有相通之处。

   《卫风》中的竹制品种类很多。有关竹席的记载就有:《邶风·柏舟》“我心匪席,不可卷也”;《卫风·硕人》“翟茀以朝,大夫夙退,无使君劳”中的也是竹席,用来遮盖车子。另外,饰品中的笄也是竹制品,还有钓鱼用的竹竿同样也是竹制品。除了这些之外,竹子还被制成了武器和乐器,如《卫风·伯兮》:“伯也执殳,为王前驱。“殳”,朱熹解释为“长丈二而无刃”,应为一种长矛类武器;《邶风·静女》“静女其娈,贻我彤管”,有学者认为彤管可能是竹子做成的一种乐器。

三、贸易场所多,商业兴盛

   商朝很早就有远地经商的现象,如周公说殷民中有一部分人“肇牵车牛远服贾,用孝养厥父母”,延续几百年的这一民风对卫国的商业产生了很大影响,于是卫国商业也表现得相当兴盛。

   根据《卫风》,我们可以了解到卫国商业的兴盛,有专门从事商业活动的人员,有大量先进的交通工具为商业流通服务。

   《邶风·匏有苦叶》:“招招舟子,人涉否。”这里讲的是一个靠摆渡为生的人,靠摆渡挣钱,即是一种商业行为。卫国境内多河流,如《卫风·硕人》、《邶风·新台》中提到了黄河,《卫风·淇奥》、《卫风·有狐》中的淇水,《卫风·邙》中的漯河,《卫风·竹竿》中的百泉等等。众多河流的存在,为摆渡者提供了生活机会,像这种摆渡人在卫国应该是很多的。

   《卫风·邙》间接描写了一个小商贩一步步地变成大商人的过程。“邙之蚩蚩,抱布贸丝。”其中的主人公“邙”,魏源《古诗微》认为“邙字从“亡”从“民”,“谓流亡之民也”。另外,这个字古代也写作“甿”,可解释为“亡田之人”,就是丧失了土地而流浪的人。他“抱布贸丝”就是一种商业行为。他娶妻后得到了妻子丰厚的嫁妆,“以尔车来,以我贿迁”,同时其妻倾力的协助,“夙兴夜寐,靡有朝矣”,生意越做越大,财富越聚越多,逐渐成为了一个富商。其身份也由过去的“子”而升为“士”。

   《卫风·邙》“邙之蚩蚩,抱布贸丝”中的布就应该是一般等价物,这个小商贩拿着钱到乡下去买蚕丝。有些学者把“抱布贸丝”中的“布’懈释为布匹,笔者不太赞同。首先,它不符合“贸”字的特定含义。“贸”是形声字,其形为“贝”,而“贝”是早期的货币。这从商品流通活动常用到的一些字中能看出,它们都还残留有早期货币的痕迹。如“贵”、“贱”、“财”、“货”、“负”、“债”、“赔”、“赚”、“贩”、“贷”等,都以“贝”为形符,“贸”字也是如此。诗中用“贸”而不用“易”,正说明那个小商人拿的是“钱币”而不是“货物”。郑玄在《十三经注疏》中解释此句时就明确地说:“古者谓钱为泉布。”颜师古也说:“布,亦钱耳。”可见,前人对此亦有定论。其次,它不符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如前所述,“以物易物”是中国历史早期的产品交换形式,随着金属冶炼技术的产生和生产力的发展,早已被以货币为流通手段的交换形式所淘汰。因此,诗中的小商人如果是抱着一大堆布匹往来各乡去取换蚕丝,不仅很不方便,而且也不符合当时的时代背景。

   交通是商业经济的命脉,没有便利的交通,各地的产品就无法相互流通。卫国地处中原,《春秋大事表卷四·列国疆域表》载“卫地西邻晋,东接齐,北走燕,南拒郑宋”,为南北交通要津,陆路四通八达。上文我们已经提到了卫国境内河流众多,水路交通也很便利,这同样为其商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郑注曰:“衡漳者,漳水横流入河。”《史记·货殖列传》说:“邯郸亦漳、河之间一都会也,北通燕涿,南有郑卫。””1可见卫国与当时一些都会名城之间交通的便利。《诗古微>记载:“三和为天下都会,卫都河内,郑都河南,......据天下之中,河山之会,商旅之所走集也。”是说卫国是当时的天下都会之一,商业十分兴盛。卫国商业繁荣还得力于其先进的交通工具。《卫风》有很多篇章都提到了卫国的交通工具—车,如《邶风·旄丘》“狐裘蒙戎,匪车不东”、《邶风·北风》“惠而好我,携手同车”、《卫风·淇奥》“宽兮绰兮,猗重较兮”、《卫风·硕人》“四牡有骄,朱镳镳”、《卫风·邙》“以尔车来,以我贿迁”。这些有关车的性能、装饰、数量上的记载,从不同方面说明“车’,这种交通工具在卫国是很普遍的。另外的一种交通工具是船,《卫风》中称为舟、筏等。舟在卫国是相当普及的,在诗名中提到的就有三篇,如《邶风·柏舟》、《邶风·二子乘舟》、《鄘风·柏舟》,柏舟,是用至坚之柏木制成,其木经冬不凋,蒙霜不变,��它做成的舟���非常���实耐用。还有用松木制成舟船的记载,《卫风·竹竿》“桧楫松舟”,桧楫是指用松木做成的船桨,松舟是用松木做成的小船。

   卫国先进的交通工具,方便了商业活动,其贸易地域也由此大大扩展了,并形成了较前代更多的商品交易场所。如《卫风·邙》“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其中的顿丘在今河南浚县西,是卫国一个普通的城邑,其商业活动非常兴盛,魏源说它“四方来集,远乡皆至,则财不匮,上无乏用,百事乃遂。”

   《卫风·邙》虽未对顿丘作正面的描写,但从小商人邙选择到顿丘定居,并在顿丘与乡村之间往来贩运蚕丝的情形,我们不难想像这个城邑作为商品集散地的那种商贾云集、市场繁荣的景象。

   《卫风》因出自卫人之手,其对当时卫国经济生活的叙述,应是相当可信并且极具史学价值的。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整部《诗经》不仅是一部诗歌总集,更是一部反映时人思想和生活的史学作品。笔者通过对《卫风》的关注,揭开了卫人在农业、手工业、商业等方面的生活细节,作为黄河流域古代文明的一个组成部分,两周之际卫人的经济活动和生活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整个黄河流域文明的发展。


原载:《石河子大学学报》

(第23卷第一期,2009年2月)

       
       

《淇县之窗--淇县热线》网站         站长:郑厚德          持人:老农(信箱qxzhd@126.com)    

电话  0392-7226249    QQ:1036847795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 不得复制、翻印、镜像!     制作人:王涵怡、杨杨 

豫ICP备05000447号          豫公网安备 4106220200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