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目录
一、卫都朝歌
二、卫国人物
三、淇卫文化
四、历史评说
五、朝歌姓氏
|
这座小庙有很多故事
魏徵字玄成,因直言进谏被后人尊称为“一代名相”。《旧唐书·魏徵传》中记载,魏徵去世后,李世民心痛不已,“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徵殂逝,遂亡一镜矣!”
淇县桥盟街道办事处余庄村,村里百分之八十的村民姓魏,村民自称是魏徵后人,600多年前定居在此。
由一个故事找到另一支族人的下落
“老几辈的族人都知道我们是魏徵之后。”3月24日,余庄村村民魏营隆拿着魏氏族谱说,“家族里以前有过族谱,后来被毁掉了。其实之前还有一本更老的族谱,那本遗失了。”
在魏氏族人口中,他们是洪武二年(1369年)由山西省晋城市泽州县东上庄村迁徙而来。
“我前些年还专程去了一趟东上庄村。”魏营隆近十几年一直在查找族谱的下落,“村子还在,可惜已经没有魏姓后人了。”
“当年迁出的一共有3支。一支落户到了新乡卫辉南关村,一支落户到了余庄村,还有一支就不清楚了。”魏营隆说,老族谱上记载了始祖至当年后人的谱系,老族谱在南关村那支族人手中,可惜被遗失了。
关于下落不明的那一支族人有一个故事。“那支族人想另立祖坟,想把这边的老祖宗迁过去。这边两支当然不同意。他们就把老祖宗‘偷走了’。”魏营隆说,这个故事虽然流传很久,但没人考证过。恰恰是这个故事,让魏营隆意外地找到了那支族人的下落。
“村里一个本家的亲戚在北阳镇供销社上班,单位食堂一个名叫魏正德的老职工知道他是余庄村的人后就告诉他,‘咱们是老本家,我们的老祖宗还是从你们村偷过来的’。”魏营隆知道此事时已是几年之后,他立即赶往魏正德的老家,也就是新乡卫辉的宋村。尽管魏正德已经不在了,但从宋村保留的族谱和祖坟墓碑上可以看出两支族人的确同源,是一起从山西迁来的。
县志记载着迁出的一支族人
魏营隆在宋村还有一个意外发现,宋村族人说2011年,有族人从河北来寻亲。那一支族人由河北省黄骅市而来,自称明永乐年间由河南“于临头”村迁过去的,2011年重修族谱时,数次到淇县寻找,始终未能找到“于临头”村。
魏营隆找到了《黄骅县志》,1990年出版的《黄骅县志》第530页上写着“魏孙村,据魏姓族谱载,明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魏姓由河南淇县卫辉府于临头迁往天津府石碱滩,至清朝再迁来此立村”。
“‘于临头’村就是余庄村。”魏营隆无法描述当年看到“于临头”三个字时的感情。余庄村在清中期以前并不叫余庄村,而叫余流头村。“当年思德河流经村里,在村头分出了一条支流,因此村子就叫余流头村。”魏营隆说,“后来嫌念着麻烦就改名叫余庄村。”
两支族人有关迁徙过程的传说也能照上,最让魏营隆惊喜的是,这支族人完整地保存着一本乾隆时期的族谱。翻阅这本族谱,魏营隆终于找到了本村族人迁徙的路线。
族谱上记载,魏徵是魏姓四十四世先祖。五代十国时期,魏氏六十一世先祖带着堂号与辈分用字,率同族多人由山东迁至山西泽州。明洪武四年,七十七世先祖应召与近族郭姓、李姓、宋姓共迁至当时的卫辉府,分居于淇县于临头村、汲县宋村、卫辉南关。
明永乐二年春,因靖难之役后河北地区人口凋零,魏氏七十八世祖又听从诏令,从淇县于临头村、卫辉宋村、卫辉南关迁出泰权、泰朝、泰臣、泰庭兄弟四人与七十九世联圣、联明兄弟两人至河北沧州地区。最关键的证据是辈分用字,30个辈分用字,两地族人一模一样。“肇启唐明运、宏开富贵庄、然廷盛勇冠、华夏呈吉昌、兴家禄祺厚、福灵泰联堂。最后3个字,两边的墓碑上都有照应。”魏营隆说。
“可以确定,我们是魏徵的后人,族谱上的堂号是泰联堂。”魏营隆欣慰地说。目前魏营隆还在研究,本村这支泰联堂和江浙地区魏徵后人的太廉堂是否是同一支。
“一脊四座神仙庙”
余庄村先祖落户这里后还发生过一件趣事。村民魏增杰告诉记者,当年有一次发大水,从上游冲来了一块造型奇特的石头,一个族人说要是以后你保佑我顺顺利利,我就给你建座庙。因为后来风调雨顺,所以族人就修了一座小庙。
如今,在余庄村大街西头的十字路口还能见到这座小庙。小庙长约一米,宽约半米,高近一米,五脊四坡,四条垂脊上有四个吞兽。吞兽虽然已经破损,但仍能看出雕工非凡。最奇特的是,小庙四面开门,正中央一座雕塑四面刻神像,每个神像正对一扇门。
“原来中间的神像是浮雕,更好看,二三十年前被人偷走了,现在的是后来做的。”村民告诉记者,他们后来给小庙盖了个亭子并加上了围墙和大门,大门上的对联写着“二柏一石四尊神,一脊四座神仙庙”。
一半以上的族人姓“未”
俺这儿一半以上的族人姓‘未’,未来的未。”余庄村村委会主任魏树彪告诉记者。
这是为什么呢?提起个中缘由,魏树彪也是一脸无奈。“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派出所让村里人报户口。”魏树彪说,“那时候户籍管理没现在这么严格,上报户口都是村干部填表。村干部偷懒,嫌‘魏’字笔画多,写起来太麻烦,就写成了‘未’。”
一开始村民们只是拿这件事当作茶余饭后的谈资笑料,等到换发身份证时就有村民觉得不对劲儿了。“身份证上是‘未’,这就麻烦了,有时候出去要不停地解释为啥是这个姓。”魏营隆说。
如今,余庄村本村的文件以及庙内的石碑、墓碑上都是“魏”姓,“未”姓只存在于身份证、户籍登记簿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