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世祖顺治五年(公元1648年)
淇县地震。
清世祖顺治十一年(公元1654年)
八月初六日,淇县寅时地震。淇县大水。
清世祖顺治十七年(公元1660年)
又一部《淇县志》编印成书,全书分两册十卷,共6.128万字。
清圣祖康熙七年(公元1668年)
六月初七日戌时,淇县地震。
清圣祖康熙十八年(公元1679年)
七月二十八日未时淇县地震。
清圣祖康熙二十二年(公元1683年)
淇县麦苗被虫伤十分之九。
十月初五日
淇县地震。
清圣祖康熙三十四年(公元1695年)
四月初四月,淇县地大震,坏墙屋。(据资料载,震中在山西临汾,淇县为波及县)。
秋
淇县霪雨大水。
清圣祖康熙四十八年(公元1709年)
八月十七日,淇县地震。
清世宗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
春,淇县大旱,饥民流亡,饿死者相枕。秋,收成好。
清世宗雍正十年(公元1732年)
八月初六日,淇县雨雹,局部深一尺,伤禾。
十二月初一日
淇县地震。
清高宗乾隆二年(公元1737年)
九月初七日未时,淇县地震,有声如雷,屋宇摇动。
清高宗乾隆八年(公元1743年)
六月,淇县酷暑,人有热死者。秋,旱。冬,彗星见西方。
是年
乾隆皇帝南巡返回北京时,路过淇县城。
清高宗乾隆九年(公元1744年)
知县劳经武责七里堡村杜丹改建其村南学修书院,专祀先师。
夏
淇县麦丰收。
清高宗乾隆十年(公元1745年)
又一部《淇县志》编纂成书,全书四册十卷,共9.0944万字,为手抄稿。现在河南省文史馆珍藏。
清高宗乾隆十九年(公元1754年)
淇县书院在县城内创建。
清高宗乾隆四十七年(公元1782年)
绿筠书院在文庙西侧创建,有讲习房5间,斋房16间,道光十年修葺之。
清宣宗道光十年(公元1830年)
闰四月,淇县地震。震后有人在东掌村西北石崖上题诗曰:“此处有一白汤泉,自古传来不计年。道光十年后四月,二十三日地动弹。地动翻水果必然,真如白汤泉。”贯子村东通玄观有碑曰:“道光九年(应为十年)地震如雷,将盖震(塌)。”
清宜宗道光十一年(公元1831年)
四月,淇县雨雹,局部深尺余.,麦尽伤。
清文宗咸丰四年(公元1854年)
六月,大雷雨,震崩淇境金牛岭。大水暴涨,坏墙倒屋,伤禾苗甚多。洪水从西门灌城,堵塞不住。恰此时自桥盟村浮一大麦秸垛堵塞城西门,水绕城南而过,城内幸免水患。
清穆宗同治六年(公元1867年)
捻军首领张宗禹(小阎王),来到淇县打富济贫。
清德宗光绪三年(公元1877年)
春、秋,淇县大旱,苗全无,人死甚多。
清德宗光绪四年(公元1878年)
春,淇县大疫,米麦斗千二百文,民死殆半。秋又大疫。
清德宗光绪五年(公元1879年)
春,淇县潭沟村王老海在村西掘煤井三眼,用辘轳吊柳筐出煤。从此,淇县始有煤矿。
清德宗光绪十七年(公元1891年)
七月,淇县大雷雨,孔子庙损。
清德宗光绪二十一年(公元1895年)
西岗村冯老桂(冯金丹)聚集山东朋友和本地贫民,在西岗村北寨门外崔府君庙组建小刀会,吃大户粮,救穷人。威震县东南一带。有些富户联合起来买通官府,将冯老桂扣押,次年死于狱中,年仅24岁。
清德宗光绪二十五年(公元1899年)
县城一带刮一次黑风,刮倒房屋、树木甚多。
清德宗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
知县曹广权编纂《淇县舆地图说》印刷成书。
清德宗光绪二十七年(公元1901年)
十一月初,慈禧太后挟光绪帝由西安回北京时经过淇县,在文庙绿筠书院住一宿。本县事前将驿路扩宽为三丈六尺。当慈禧及光绪帝离淇北行时,城关及沿途村庄宦民皆跪拜送行。
清德宗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
基督教始传入淇县。
是年
文庙创办师范传习所,建立高、初等小学堂。,
是年
芦汉(芦沟桥至汉口)铁路淇县段修通。
是年
土匪始在淇县山区兴起。后波及全县,计十数股。从此,淇县人民增加了匪患灾难。
清溥仪宣统二年(公元1910年)
农业学堂在城东北一里许的农神庙建立,也称桑蚕学校。
是年
淇县有简易识字学塾21处,其中县城有4处,农村有17处,学员440余人。
清溥仪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
商业学堂在康叔祠南院创建,教员韦志利,招收1个班,学员30余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