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前言    后记   附录    编辑者简介

 

淇上别业

唐·高适

依依西山下,别业桑林边。
庭鸭喜多雨,邻鸡知暮天。
野人种秋菜,古老开原田。
且向世情远,吾今聊自然。

 《全唐诗》卷214_38

(书法)清·刘墉(1719-1805)

(字崇如,号石庵,绰号“刘罗锅”,谥号文清。清朝官吏、政治家、书法家,高密县逄戈庄(原属山东省诸城)人。)

【题解】
        高适曾于开元二十九年隐居淇上一年。隐居淇上时的别墅背山面水,旁边桑林成片,农人作邻。这里鸡鸭成群,菜蔬满园。淇水太行,景色优美。山林生活,自得其乐。末两句略露作者暂时避开因仕途困顿、政治抱负无法施展而苦闷的喜悦心情。
【注释】

     淇上:淇河之上,实指淇河之滨。
      别业:略等今之别墅。 此指高适在淇上另置的隐居处。石崇《思归引序》:“肥遁于河阳别业。”李善注:“别业,别居也。”

      依依:依稀隐约貌。

      西山:淇河由西向东从太行山中流向平原,山自然在平原之西。

      野人:田野之民,农人。作者自况。
      古老:即故老,年高之人。

      原田:原野上的 农田。
      且向世情远:暂且远离世俗之情。晋·陶潜《辛丑岁七月赴假还江陵》诗:“诗书敦宿好,林园无世情。”

      末句:我如今姑且过着无拘无束的田园生活。聊,姑且,暂且。自然,指不勉强,不拘束,不呆板,不受约束的生活。

【 作者简介】
       高适(701-765) ,唐代诗人。字达夫。一字仲武。沧州(今河北省沧州市)人。郡望为渤海蓚(河北景县)人。著名边塞诗人。少孤贫,爱交游,有游侠之风,并以建功立业自期。曾任渤海县侯终散常侍,世称“高常侍”。开元二十九年至天宝元年间隐居淇上一年。年50,始学为诗,即工。尝于汴州与李白、杜甫会,酒酣登吹台,慷慨悲歌,临风怀古,中间唱和颇多。现传世的诗文等20卷。有《高常侍集》10卷。诗238首。

 

附:

世人但羡罗锅智,且看石庵浓墨书

——刘墉书法艺术赏析  

  刘墉,字崇如,号石庵、青原、日观峰道人等。山东诸城人。他诞于书香门第,长于显宦之家。他的祖父刘棨是康熙二十四年进士,官至四川布政使。父亲刘统勋是雍正二年进士,官至东阁大学士。刘墉于乾隆十六年(32岁)中进士,官至体仁阁大学上加太子太保。谥文清,人亦称刘文清。刘墉是清朝乾嘉时期的政治家,还是著名书法家和诗人。

   评论家对他的书法评价很高。清人张位屏于《松轩随笔》称:“刘文清书,初从赵松雪入,中年后乃自成一家,貌丰骨劲,味厚深藏,不受古人宠拢,超然独出。”他博通经史百家,擅长水墨芦花,工诗善对,精于书法。刘墉的书法,初看圆软滑,若团团棉花。细审则骨骼分明,内含刚劲。刘墉书法之境界可以“静”、“淡 ”、“清”三字概括,这是他超过常人之处。有“浓墨宰相”之美称。他的书法的特殊韵味,备受历代人所喜爱。

   乾隆皇帝酷爱书法,对书法家要求严谨规范,独宠“馆阁体”,扼杀了书法艺术的个性,使其趋于退步。刘墉的书法,不随俗,初从赵孟頫入,法魏晋,学钟繇,兼颜真卿、苏轼及各家法帖,中后不受古人牢笼,貌丰骨劲,味厚神藏,超然独出,自成一家,有名于时,“名满天下”,政治文章皆为所掩。刘书法与同时期的吸取金石碑版营养的翁方纲以及颇具古朴多姿的成亲王、铁保合称“翁”、“刘”、“成”、“铁”四家,与稍后受汉学影响,追踪汉魏六朝,突破“馆阁体”束缚呈现书法新貌的金农、郑燮等相应,起承前启后作用。
  在刘墉诸多传世书法中,有很多代笔和赝品,特别是刘墉有三姬,皆能代笔可乱真,鉴别真伪代笔,除要辨别整体风格外,可注意图章,如署名“石庵”二字并钤长方“石庵”压脚印或盖有“飞腾绮丽”印者,皆为其姬妾代笔。

             …………………………
     

上一首<---本首--->下一首

 

返回主页    


 河南省鹤壁市《淇河文化研究》网         站长:姚慧明       电话 0392-2621230     电子邮箱: yhm450217@tom.com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 不得复制、翻印、镜像!    设计策划:郑厚德     运行和管理:淇县之窗网站

豫ICP备05000447号          豫公网安备 4106220200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