淇园笔会第一卷
 


挚友志学
  作者:韩峰          上传时间: 2006/1/3  

 

      最初认识志学,是在上世纪70年代初的淇县一中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那时他留着极短的小平头,很瘦,但很机灵。他常队员们演些对口词、表演唱,之余,逮住什么乐器就学着吹上两下拉上两下。宣传队常到工厂农村街头演出,他不是和别人合抬那盘又重又大的鼓,便是帮别人提分量不轻大巴黎筒等乐器,很是勤快。他也很调皮。一天中午,我和一爱慕的女生没回家,相约在寂静的孔庙大殿内打乒乓球,不料被早早吃过饭来上学的他碰上,从此便成为他开玩笑的把柄,直至30年后还念念不忘,在同学聚会时逗上一乐。
       随着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滚滚洪流,我们又相聚在知青农场。之前,比我小两岁底两级的志学,曾先后到鹤壁、安阳上高中。在那被剥夺升学权、择业权的年代,他的一切理想的梦都在时代的噩梦中化为了泡影,不得不和同学们一样走上了上山下乡的独木桥。广阔天地的烈日炙烤着刚刚18岁的他,繁重的体力劳动磨练着他,他象一棵小树经受着风雨,象一块煤炭在炉火中放着光和热。朝夕相处,我发现他性格直爽,坚强而有毅力,且正义感强,很有一种当时很提倡的“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印象最深的就是那次在和尚庙村救火。那天上午,我们突然发现河对岸的和尚庙村的麦秸垛起火,同学们迅速掂起洗脸盆,饿虎扑食般地扑向火场。当时志学跳进乍暖还寒的水渠里,不停地为同学们舀水,这一舀就是近3个小时!当火被扑灭志学上岸时,他的腿早已麻木了,半天迈不动步。他因此患上了关节炎,至今每逢变天时还隐隐作痛。
        当然,他也有柔的一面,他把柔化作爱的种子,播在了广阔天地里那块朝思暮想的心田。每当夜的帷幕降下,他便在麦场边吹响悠扬的笛子,虽说技艺谈不上高超,但最大的特点是“感情到了”(当时我对他吹笛的评价)。的确,他吹笛时身体往往随着乐曲而晃动,就象风中的水,就象风含情水含笑。这时,我也往往不失时机地开上两句玩笑:“又给谁抒情哩?”他确实是在抒情,抒他喷薄难捺的青春之情,抒他想象的憧憬的美好之情。可惜因种种原因,他那颗爱的种子刚刚露出稚嫩的细芽儿,便被时代的风雨折断了……折断得令人黯然神伤;折断的令人终身难忘!
        酸甜苦辣的知青生活随风而去,在时隔30年后的知青聚会时,志学仍对那段生活感触颇深:“30年前在农村这个广阔天地,条件确实很艰苦,但我们苦中找乐,边劳动边唱歌,也很开心。我觉得,在那种艰苦的环境中,锻炼了意志,坚定了信念,对我的下步人生道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我对那段生活还很是留恋的。”
       公元1976年2月26日,那是我和志学及其他几位知青的人生转折点,那天,我们告别了亲人,告别了知青农场,告别了农场里情同手足的同学,踏上了南下的列车,走进了绿色的军营。部队的训练是紧张而又艰苦的,志学有知青生活的磨练垫底,很快就适应了新的生活,队列、射击、投弹、擒拿格斗,各项军事技术都名列前茅。可惜我们这批兵路走对了,门进差了,由解放军改为武警后,归当地公安局领导,因体制不健全不顺畅,提干、上军校等理想之路均被堵死,命运跟我们这批第一代武警开了个大大的苦涩的玩笑,如不,志学的人生之路很可能会更顺利、更辉煌。
        5年的武警生活转瞬而逝,志学又与警察结缘,这一结,竟如胶似漆,越结缘分越深,结了20多年,从技术员侦察员到指导员,从副局长到党委书记局长政委;从淇县公安局到鹤壁市公安局郊区分局,从淇滨公安分局到浚县公安局,处处留下了他闪光的足迹。
         身为警察,志学是有勇有谋的。上世纪80年代初的第一次“严打”中,他和一同事到西藏带逃犯,因飞机上不准带枪,他将枪留在了成都。那逃犯很狂妄很嚣张,竟提出与志学比扳手腕、比摔跤、比喝酒,如志学胜,他就老老实实回淇县,反之,就要捣蛋。志学岂能被这小子吓倒?5年的武警功夫,这小子岂在话下?扳手腕,志学轻松取胜;摔交,一交手那小子便被摔了个狗吃屎;喝“高粱白”,志学一气喝下一大碗,第二碗便偷梁换柱换成了水,把那小子喝得连喊“服、服……”因同事坐车先走,志学单枪匹马赤手空拳很顺利地将那小子押了回来。
        身为警察,他也有为民服务的爱心。记得他在淇县公安局当技术员的时候,我们在火车站相遇候车,这时,突然一位姑娘惊慌地走到他面前问:“你见有人拾了块手表没有?”志学刚说了声“没有”,那姑娘就眼含泪水失望地要走,志学忙叫住他询问。原来,那姑娘去厕所的时候,将手表和手套一块摘下放在石台上,走时却只拿了手套而忘了拿手表。那时手表属“三大件”之一,属贵重物品。出于公安人员的责任心,志学继续问:“当时厕所还有其他人吗?”姑娘哭着说:“有个农村妇女,我问她,她说没见。”这时,人们已开始进站了,如不马上找到那位农村妇女,事情就不好办了。志学当机立断,立即叫姑娘跟他来到进站口,终于找到了那位农村妇女。志学掏出工作证:“我是公安局的,你拾到什么东西没有?”那妇女说了声“没有”,随即提上包袱要走。志学紧接着说:“先不要走。她是个学生,也没啥钱,刚买了块手表就掉了,确实很心疼。你如果拾了,就做个好事还给她吧。”那妇女看着志学那犀利的目光,吞吞吐吐地说:“我……拾了个……也不知道……是她的不是?”志学接过手表,看与姑娘说的没错,便递给姑娘。我和志学走上站台,那姑娘才如梦初醒地撵上来,向志学深表感谢。
        这件事虽小,但却看出他的正直和正气。而当他走上公安局长的领导岗位后,一件件的大事则更显示出了他的领导才能和智慧。
         公安局长是个分量很重的头衔,也是一副很重的担子。志学感到了这个头衔的重量,也感到了这副担子的沉重。从淇县公安局到浚县公安局,他每到一处,总是首先狠抓领导班子建设和队伍建设。他深知,只有有一个团结一致、坚强有力的领导班子和公安队伍,才能无往而不胜,确保一方平安。
         在领导班子的建设中,他识大体,顾大局,大事讲原则,小事讲风格,努力搞好班子成员之间的团结和配合,注重发挥每个班子成员的特长,充分调动每个班子成员的积极性,从而形成一个坚固的战斗堡垒。在淇滨分局,他还在干警中叫响了“向我看,跟我学”的口号,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在“3·30"特大杀人抢劫案中,正患重感冒输液的他得知重要线索后,立即拔掉针头,既当指挥员又当战斗员,使案件胜利告破。
        鹤壁市公安局郊区分局,是河南省各公安分局中辖区最大的分局,在513平方公里的高山丘陵平原上,有20万亦工亦农的人口,有178个密如蛛网的行政村,以及星星点点遍布乡野的小煤矿,治安状况极为复杂。志学上任伊始,除狠抓干劲的组织素质和业务素质的提高外,他还组织全局副股级以上干警,在市武警训练基地进行了为期8天的封闭式强化培训,全部实行军事化管理。从理论到业务,从警容到警纪,从警姿到队列,使干警们的身心都经受了一次锤炼,锤炼得更加坚强,更加锋利。
         2002年初,他到浚县公安局后,面对队伍薄弱的局面,决定“治安先治警,治警先治长”。在不到3个月的时间里,他硬起手腕处理了两名违纪的所长,使大家看到了抓队伍建设的决心和信心。
         正是因为有了一支过得硬的精兵强将队伍,一桩桩大小案件才得以迅速侦破,一个个罪犯才得以落网,人民的生命财产才得以保护,社会的稳定才得以实现。
         在淇县,他带领这支队伍成功地处理了多起大型群体事件,快速侦破了某派出所手枪被盗案和某重要机关被盗案,一时被传为神谈。
         在郊区分局,他带领这支队伍连破“7·6”出租车被劫案,特大盗窃拖拉机团伙案和九矿1.8万枚雷管被盗案等一系列重特大案件,荣获全市夏季严打第一名。郊区分局还创下了“全省先进公安局”六连冠的佳绩。
        在淇滨分局,他带领这支队伍在“打拐”、“打 恶除霸”的专项打击中,克服警力少、任务重、流动人口多而杂的困难,摸排线索、明察暗访,共解救被拐卖妇女儿童81名,并摧毁了省厅督办的带有黑社会性质的敲诈勒索团伙。特别是“3·30”特大杀人抢劫安的胜利告破,创下了多警种、跨区域、利用高科技协同作战,侦破高智能流窜抢劫作案的范例。
         在占全市人口二分之一的浚县,他面对历史遗留的数十起高悬的命案,面对警力、经费的严重不足,他变被动为主动,带领重整旗鼓的队伍,使重大刑事案件特别是命案有了根本性的突破。2004年,新命案破案率达到百分之百。也是这一年,在他亲自主抓和参与下,胜利破获了“1997·1·19”系列入室抢劫杀人案,并从中破获抢劫杀人案12起(其中河南8起,河北4起,死亡20人,重伤5人),被河南省副省长兼公安厅长秦玉海誉为命案攻坚工作的“浓墨重彩”,专案组和他本人均荣获二等功。
        2005年3月,浚县发生特大绑架杀人碎尸案,他迅速启动命案快速反应机制,从发现尸块到破案,仅用了3个多小时。
         群体事件的处置是一个非常复杂、敏感棘手的问题。在2004年3月19日盘石头水库移民的群体事件处置中,全市出动警力800名,在林州花地村与村民发生冲突,10余辆警车被砸,几十名民警受伤,数十名民警被村民扣为人质,一名村民被打死。在如此险恶的情况下,志学置生死于度外,临危不惧,果敢指挥,带领150名民警孤军奋战,出色地完成了上级交给的抓捕任务,并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取了证据,为震惊全国的“3·  19事件”的善后处置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屈指一算,志学已从警20多年,这么多年他侦破了多少大小案件,为保一方平安付出了多少心血和汗水,已无从算起。但那一块块金光闪闪的奖牌记录着;那一通通感人肺腑的百姓的口碑记载着。我问他个人获过哪些奖,立过哪些功,他嘿嘿一笑,竟说除了上面“戴帽”给的奖和功,其它没有。原来他把应得的奖和功都让给了别人。这是他对同志的关心爱护和鼓励,也是他的豁达,他的风格,他的品质。
         警徽在他的头上闪光,警魂铸造在他的心上 。他还将在这条路上长期走下去,愿他的警徽更加闪亮,愿他的事业更加辉煌!    

 

   
       
 

《淇县之窗》网站          站长:郑厚德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 不得复制、翻印、镜像!     

站长:老农(信箱qxzhd@126.com)  QQ:1036847795       栏目主持人:朱莉娅

豫ICP备05000447号    豫公网安备 4106220200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