淇园笔会第一卷
 


朝歌城里外来人(三)
  作者:宋建江        上传时间: 2006/6/24  

 

                                     六

朝歌作为内地城镇,上世纪八十年代虽然没有沿海的天翻地覆,火箭式飞跃,但人们常说的“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十二个字,在这里也同样十分明显。前两篇里那些外来人的工作,就是朝歌城里农、工、商发展的最初情形了。缔造了这个走向繁荣昌盛、改革发展平台的老革命也写到了。
一个城市,最可以久远的东西,应该是给予人们精神涵养的文化,包括那些创造文化的人及其思想。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朝歌文化史册上,那个塑造第一座文化丰碑的人,恰恰是一位外来人。
说起文化,朝歌城是殷商末期武丁、武乙、帝乙、帝辛(纣王)四代王城(王,即后之皇帝),也是周代的卫国四百多年的国都。这里产生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爱国女诗人——许穆夫人,产生了无数诗歌,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里就有30多首,至于商、周之后历代大家留下的诗篇就不计其数了。这里是玩弄天下于股掌的鬼谷子隐居地,是奠定中国后世律法基础的商鞅出生地,还从这里走出了侠客至尊荆柯……。朝歌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雄浑的文化氛围,产生了这些彪炳青史的英雄豪杰、才子佳人。
那么,改革开放后朝歌城里有代表性的文化人是谁呢?

              七

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稿《淇县志》的主编李清堂,就是我们值得研究的人物了。他原籍浚县卫贤镇交卸村,与朝歌城(淇县)隔淇水相望。
我原本不知道他是那么了不起的人。我和他的幼子是同学,从朝歌镇中学到淇县一中,我们六年的同窗之谊十分深厚。虽然踢破了他们家的门槛,但李清堂伯父从来没有吹嘘过他神圣的工作,这里所写的内容是我参加工作后得知的。 
  在我的记忆中,他的温和宛如一缕缕春风从你的身上掠过,他的慈祥宛如生身父母那样给你难以磨灭的印象。他个子高挑,戴着眼睛,头微微低着,像是一株缀满谷粒的稻穗。
他常常忙得焦头烂额,作息时间极其不规律。我们这些少年虽然很少有机会聆听他娓娓道来的渊博学识,但那些偶尔的点拨,已经成为我们终身受益的精神财富。不仅仅是我,也包括我们“龙翔诗社”的文龙学兄、鸣翔学弟了。也不仅仅是我们,受到他熏陶的当然更有他的同事,他的子女。如今的朝歌文坛,在县一级是遥遥领先的,这里有省级作家、戏剧家、书法家、画家、音乐家、史志一级撰稿人等,济济一堂,这些人很多都受到过他的影响。

            八

当你看到厚重的由原国务院副总理方毅题写书名的《淇县志》时,你必然有望高山而生敬畏的感觉。全书160万字,使你无法顷刻之间领受其中的丰富内涵。
当你翻开它的时候,你会觉得,它正是你绝好的工具书,你随时可以查阅到关于淇县、淇水甚至诗经、朝歌及其纣王、鬼谷子及其弟子等文化现象。你可以看到5000年来在朝歌活动过的所有人物,上至曹操、下至于谦。里面涉及了所有人类活动的范畴,古代、近代、现代的政治军事,文学艺术,各行各业,文物古迹,宗教会社,天文地理,甚至方言俚语的读写,所有正反面的哪怕只是在一个小村庄有影响的人物,……,让你叹为观止。
你进入这部地方史志,不会感到只是在了解中国的局部,而是在读一部中国的基层大史。我国的现代史志家1988年对这部书的第一稿审定时有着极高的评价:“这种意境,这种表述方式本身就是艺术”、“淇县志……在全省是可以排到前几名的”……。

             九

为了这部史志,伯父从1982年干起,长达十年的三更灯火五更鸡,终于积劳成疾,1991年病倒了。就在《淇县志》即将付印的时候,他却于1992年离开了人世。
  他这个主编起初是光杆司令奋战着,后来也只有两三名助手。志书中每一条史实都是通过爬山渉水、多方寻访得来,然后又从众多资料里细筛精选而成。如此浩繁的工程,如此具有挑战性、无先例可循的工作,熬尽了他人生最壮丽的年华,也成就了淇县文化界至今引为骄傲的丰碑。这部史志一直被省内外的许多史志编修者当成范本,为中原大地新中国建立以来的史志编修工作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他之所以能够完成的这样出色,依我看,是这么几个方面成就了他。
“群众第一”,这是他发自肺腑的感言。他待人那样平和,那样谦虚,无论是谁,都愿意为他的工作分忧。以至于全县所有热爱文化的人,无论官僚还是农夫,都积极为《淇县志》提供资料。群众是成就这部精品史志的基础。
钻研第二,这是我的感受。他干什么都恨不得把它吃进肚子,从来没有“人过三十不学艺”的想法。
  看过伯父书法的人,都知道,他对于书法的钻研是多么精深。伯父的书法,结体自然流畅,行笔干净利落,韵味刚毅果敢,老到遒劲,如云腾龙奔,气象非凡。可惜,由于他严谨的治学品格,淇县许多晚辈的书法都上了县志,而他的墨宝竟然一件也没有留下影子。
  看过伯父作画的,也无不感到那完全是一位大家。大幅的酣畅淋漓,顿时激起你的冲天豪情,小张的细腻生动,又宛如江南女子婀娜而来。唉!这些精美的艺术品同样没有收入他主编的县志。如果还有珍藏,大家可以品评,他的书法、绘画艺术境界一定不落于当今国手的。
伯父无论干什么,自己哪怕有一点点不满意都绝不罢休。他50多岁了,为了给将要出版的县志配照片,他硬是学了摄影、洗胶片。要知道,那个时候学这种技术是很难的,那时候没有电脑,必须弄懂从胶卷到相片的原理,必须熟练掌握冲洗技术,才适合上县志啊,那是要精而又精的,是要留存后世的。他不但学会了,发在县志里的插图,你就是用如今的电脑技术处理,也不过如此了。
  为了方便更多的游客膜拜鬼谷子,县里想方设法要修筑云梦山盘山路,然而这条路的设计却是一个难关。起初连许多专家都大摇其头,认为这样壁立陡峭的山,又没有可供盘旋的依托,根本不可能修路上去。他却不甘心,主动请缨,要自主拿出图纸来。他利用修志之余,每天上山用双脚踏勘每一个看似与云梦山毫无干系的山包,学习大量有关公路设计的书籍,仅仅一年时间,他就拿出了令专家感佩不已的那张盘山路图纸。图纸一次性通过专家评审了,淇县上下无不欢腾雀跃哦。如今,你驱车穿行在国家AAAA级景区——云梦山的盘山路上时,怎会想到这张图纸出自一位年近花甲的门外汉之手呢。
心静第三。你偶尔接近他,总会看到他那样沉静地在书桌旁,要么正在奋笔疾书,要么定定地思考着他的史学问题,要么正挥毫泼墨创作书画。在他的房间里,那才叫掉在地上一根针都能听到。他从不抽烟,也不曾偿酒,这更是文人中极为罕见的了。诸葛亮说“宁静致远”,或许正是说给他的。
他走了十四年了。我曾经央求他教我书法,伯父说:我退休了,不但要教你,我自己也要做一些自己的事儿呢。当时,我只是喜欢他的书画,真的不知道他是那样一位有着杰出成就的人。一直到了1990年我参加工作了,才知道自己是多么幸运,曾经与这样的人过从密切。可惜,等我明白的时候,他老人家又匆匆地走了,我已经无法更多地聆听他的谆谆教诲了。
毫无疑问,凭借他奉行的“群众、钻研、心静”三大法宝,他的书画乃至文章,一定可以成为中原文坛的代表作。大家一定会为他的过早离去惋惜不已吧,但是,我们仔细想一想,一生真正能够干好一件事情的人,其实已经够少了,同时干好几件事情的,更是微乎其微。李清堂,作为朝歌城里外来人,作为朝歌文化史上的典范,一部《淇县志》和一条盘山路,已经足以让他流芳百世了。
不要什么都想干,只干好一件事情,足够了。


   
       
 

《淇县之窗》网站          站长:郑厚德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 不得复制、翻印、镜像!     

站长:老农(信箱qxzhd@126.com)  QQ:1036847795       栏目主持人:宋建江

豫ICP备05000447号    豫公网安备 4106220200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