淇园笔会第一卷
 


浅谈人口安全与构建和谐社会
  作者:张黎明          上传时间:2007/5/31  

 


      人类社会是一个不断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历史过程。建立平等、互助、协调的和谐社会,一直是人类的美好追求。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明确指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马克思关于自由人联合体和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表述,都是指未来高级的和谐社会的目标模式。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要把马克思的科学论述逐步变成现实,它完全符合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要求,是我们党在新时期推进伟大事业的又一个重大理论创新。
      新的中央领导集体审时度势,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充分体现了长治久安和与时俱进的科学战略思考。本文试就人口安全在人与构建和谐社会谈几点认识。
    
                                                                      一
      人口安全指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规模适度、结构合理以及流动有序的一种状态。这种状态不但可以充分满足该国或该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对人才资源的需要,而且也有利于实现该国或该地区的社会、政治稳定。
人口安全是指人口数量、素质和结构处于最佳完好状态,其发展趋势有利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并对国家安全形成强有力的支持。
      人口安全不是指某个生命个体而言,它是一个集合概念。从宏观上讲人口安全,一般是指全球人口安全,国家人口安全;从中观上讲人口安全,一般是指区域性的人口安全,某个省、市、县人口安全;从微观上讲人口安全,一般是指某个社区或家庭的人口安全。
      人口安全的内涵是极其深刻的,它不单纯指危及生命安全的健康因素,也包括影响和制约人的全面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各种因素。因此,人口安全应该是适度的人口规模、不断提高的人口素质、合理的人口结构。


      当前,我国面临的人口安全问题主要涉及以下几个主要方面:
      首先,人口膨胀给资源和环境带来沉重的压力。从总体上讲,目前制约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核心问题是人口与资源问题,人口过多和自然资源相对短缺将直接制约中国经济的长期发展。其中,人口与自然资源比例失调问题最为突出。中国需要在占世界7%的土地上养育世界20%以上的人口,这使中国在经济上承受很大压力。人口膨胀也给我国的生态环境带来了很大的压力。为应付人口增长,中国只得不断扩大土地耕种面积。在"向荒山要粮"的口号声中,大片森林、牧地被开发,河流被填平。目前中国森林破坏、水土流失和工业污染所造成的生态失调非常令人吃惊,鸟类和鱼类等动物资源的大量减少也是其中很明显的标志。
其次,人口的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人口老龄化同样是人口安全的隐患。1999年,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已达到10%。到2000年,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也达到7%以上。我国已经成为人口老龄化国家。
      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的老龄化问题具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我国老龄人口的基数大、增长速度快。联合国统计和预测,1950~2000年期间世界老年人口增长176%,我国增长217%;2000~2025年期间世界增长90%,我国增长111%。另据美国人口普查局的统计和预测,65岁以上老年人比重从7%升到14%所经历的时间,法国115年,瑞典85年,美国66年,英国45年,日本30年,而我国大约只要25年。二是我国老龄化问题出现时面临的是经济底子薄、养老负担重。发达国家的人口老龄化是在人均国民收入较高水平情况下出现的,而且建立了较健全的养老保险体系。而我国的老龄化是在人均国民收入较低的情况下出现的,2000年步入老龄化社会时,人均GDP也不过800美元,这迫使我国在经济欠发达的时期解决比发达国家还严重的老龄化问题。
      上个世纪70年代初,我国为缓解人口膨胀增长的压力,给经济社会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人口条件,提高人口安全系数,开始大力推行计划生育。经过30年的艰辛努力,使妇女总和生育率从20世纪60年代的6左右降至目前的1.8左右,进入了低生育水平时期。由于人口发展的惯性作用和规律的影响,总人口的规模虽然得以控制,但人口年龄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60岁以上老年人口到2000年全国已经达到1.3亿,占总人口的10%,进入了老年型国家。预计到2025年,中国老年人口将达到2.8亿,成为高度老龄化国家,2040年老年人口将增至3.6亿,约占总人口的23%,达到老龄化高峰,到本世纪中叶,每三个中国人中就会有一个是老年人。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处在发育期,广大农村仍以家庭养老为主,农民在短时间内尚不能享受到与城市居民同等的国民待遇,所以,老年保障问题形势严峻。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历史时期,我们面临"育小养老"的双面作战态势。所以有人形象比喻人口严峻形势:"人口爆炸"硝烟尚未散尽,"银发浪潮"又滚滚而来。

      第三,出生人口缺陷反映出文化力的虚弱。生育的文化缺陷恰恰是人口安全的重大隐患,它会导致人口数量膨胀,素质低下,结构失衡。
       我国人口素质仍急待提高。有学者统计,中国农村的通婚半径平均只有5公里,新中国成立50多年基本上没有多大变化。这种狭小的通婚圈,带有明显的地缘性和亲缘性,很难生育出优秀的后代。子代从上代人那里能够接受的遗产有两种,一是家产;二是健康遗产,这是父母在精力、体力最旺盛期,也是健康资本存量的丰厚期,通过生育遗传给下一代的。所以婚姻质量不仅影响到生育的数量,而且对于人口素质的提高至关重要。目前,我国每年先天残疾儿童的总量为80~120万,约占出生人口的4-6%;每年还有150-200万新生儿窒息,其中有15-20万例死亡,存活中有20-30万例出现脑瘫、癫痫和智力低下。
      我国人才安全问题日益突出。近年来,尽管我国的教育事业取得了快速发展,但我国人口的素质结构仍面临一个突出的问题,即人口整体素质状况仍不乐观。突出表现在,一方面,现有教育和在职培训还不能满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对各类合格人才的大量需求;另一方面,很多行业还存在着人才浪费和人才流失问题。如果任凭这种趋势蔓延,将严重威胁到我国的人才安全。
仅从人才流失方面看,我国的人才安全已经面临严重威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年均出国留学2万人,累计达40多万人,学成归国者10万,在校学习者10万,回归率仅为33%。与此同时,所谓流失不仅是对流向海外而言,也有发生在国内的跨部门流动。随着国外企业在华本地化战略的实施,从我国党政机关、国有企业、高校和科研单位外流到这些部门的智力人才呈现不断增多的趋势。
      第四,人口盲目无序流动,是人口安全的重要隐患,也是影响社会稳定力形成的消极因素。人口盲目的、无序流动主要表现在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必须根据中国农业、农村和农民的特点和实际,加以有效地组织和积极地引导。否则就会形成灾祸,不仅农民得不到合理安置,得不到实惠,而且还会破坏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危及社会安定。
      首先是人口国内流动带来的问题和隐患。当前中国的流动人口数量大,分布面较广,但流向比较稳定。流向的稳定性也表现为流出地与流入地具有相对集中性,且大多数是从农村流向大中城市,从中西部地区流向东部沿海地区。我国人口国内流动在促进人力资源合理配置的同时,也给交通、城市管理、社会治安等工作增加了难度。从流动人口给交通带来的问题来看,过猛、过量增长的流动人口,加剧了公共交通的紧张状况。另外,流动人口使城市基础设施超负荷运转,也给城市管理带来了一些难题。人口流动给维护社会治安、预防和打击犯罪也增加了难度。人口大规模的流动严重冲击了原有的社会秩序,影响了一些区域的社会稳定,致使治安恶化和严重刑事犯罪剧增,尤其是人口流入地压力最大,反应最为强烈。
      其次是跨国移民引发的安全问题,威胁我国的金融安全并助长了经济犯罪。我国近几年资本外流有相当一部分资金是通过留学、移民等形式流出境外,而且部分犯罪分子以合法身份外逃并在国外从事非法活动,危害我国政治安全和政权稳固。
第五,高失业率是劳动力人口与生产资料结合的障碍性矛盾(或结构性矛盾)。现在我国劳动年龄人口约8亿,占总人口的60%多,比西方发达国家的就业人口多3亿多。据专家预测,到2020年劳动人口将增加到9.4亿,目前的失业率城镇为7.5%,农村为34.8%,已经超过了人口安全底线。实际上就业压力的加大并不是突发性的矛盾,它是人口再生产累加的结果。失业率高是简单劳动力过剩和劳动力结构不合理所致。高失业率必然产生大量的赋闲人口,这部分人口的生活来源困难,生活质量低下,是社会不安定的因素。
      第六, 性别偏差是人口安全的潜伏性矛盾,也是人口安全的重大隐患,它直接影响稳定力的形成。据统计,全国平均出生性别比已经从1981年的108.5上升到1989年的113.8,1995年的115.8和2000年的116.9,严重偏离了正常值域103-107。1999年;我国0-18岁人口中,男性多于女性2123.2万人,且男性人口规模仍呈扩大趋势。2000年0-15岁单岁组人口性别比均高于正常值。
     性比例失调的这种积累效应是十分严重的,它不仅仅是婚配困难的矛盾,同时还会引发家庭结构、社会结构变化,以及性犯罪等社会性矛盾。更重要的是,在男孩比重攀高的背后,孕育着一种阴冷、可怕的观念偏见,孕育出一种难以校正的、扭曲的文化。
      第七, 危及我国人口安全的四大主要矛盾尚未得到有效控制和彻底解决,旧病未除,又添新病。艾滋病又成为危及人口安全的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我国从1985年发现第1例输人性艾滋病患者以来,艾滋病感染和发病呈快速上升趋势。据专家统计,2003年,我国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已达到100万人,预计到2010年我国艾滋病感染者将达到1000万人以上,进入控制艾滋病的关键时期。
    
                                                                        二
       在人与自然的矛盾中,人口是矛盾的主导方面,是决定性因素。因此,人口安全状况决定人与自然发展的历史进程及其发展质量。
      人口安全制约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因此建立人口安全保障体系就会给人与自然和谐发展铺平道路。人口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属于国家基本安全的前沿阵地建设,是防止干扰可持续发展的第一道防线,所以应引起社会普遍关注。人口安全保障体系主要包括婚姻质量监测与控制、生殖保健服务、公共卫生及疾病防控、教育和社会保障、依法管理与服务、人口与计生工作网络等于系统。
     加强人口安全保障体系建设,核心是解决人们对人口及人口安全重要性的认识,增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意识,现阶段应重点解决以下几点问题:
     一是要加强各级党委中心组人口理论学习。把科学发展观和人口发展战略及人口安全等新的科学知识摆上重要位置,纳入学习计划,理解和消化温家宝总理在美国哈佛大学演讲时所讲的"中国是个13亿人口的大国,不管多么小的事情,只要乘以13亿,就会变成���大的问题;不管多么大的经济总量,只要除以13亿,就会变成很低的人均水平"这70个字的深刻内涵。
     二是要加强各级党校、行政干校、团校人口理论的系统教学,增强各条战线领导干部人口意识和人口安全的责任感。
     三是要开展全民性人口安全意识教育,引导群众广泛参与。
     四是要加强人口和计生工作网络建设。人口和计生工作网络是人口安全的工作防线,应该纵向到底,横向到边。
     五是要出台有利于人口安全局面形成的政策和措施。解决好人口和计生工作的重点和难点问题,排查因工作原因造成的人口不安全因素,筑牢人口安全大堤,为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三
      综上分析,我们认为,人口安全是国家最基本、最重要的安全因素之一。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主线,在发展以人为本的全局中起核心作用。只有人口安全系数不断提高,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才会有坚实、可靠的保证。
      不断提高的人口素质,是人口安全的核心,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过程中始终表现为刚性作用。人在创造现代文明,推进科学技术发展并享受其科学成果的过程中,也生产与时代相悖的精神的、文化的、物质的垃圾,表现出愚昧的劣根性。由于人的科学和愚昧两重性同时存在,所以在人口规模不断膨胀,低素质劣根性顽强表现时,人们为了生存和发展,普遍采取掠夺开发、破坏资源和环境的作法,不能与自然和谐相处,所以,自然界时常向人类发出警告。
     人口结构是人口安全的重要方面,它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过程中始终起调节作用。人口结构包括人口的自然结构和社会结构。人口的自然结构是指性别和年龄构成状况,它是人口再生产的客观结果。人口性别与年龄结构的变化是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它的发展变化往往被人忽略,而一旦人口结构性矛盾明显暴露出来,人口安全就要受到威胁,而且纠正起来也十分困难。人口社会结构反映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社会地位的各个方面。比如人口地域结构、城乡结构、职业结构、文化结构等等。人口结构必须与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相协调,否则就不利于经济社会发展。
      和谐社会是社会资源兼容共生、社会结构合理匀称、社会行为规范有序、社会运筹科学得当的社会。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只要我们开足马力,一步一个脚印地往前走,一个和谐的社会一定会在我们手中变成光辉的现实。    

 

   
       
 

《淇县之窗》网站          站长:郑厚德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 不得复制、翻印、镜像!     

站长:老农(信箱qxzhd@126.com)  QQ:1036847795       栏目主持人:张黎明 

豫ICP备05000447号    豫公网安备 4106220200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