淇园笔会第一卷
 


刘伟杰、通俗音乐、于丹们及其他
  作者:周晓峰         上传时间:2007/10/27  


       有人告诉我,淇园笔会中常见一“痞子”文章。听的多了,闲暇时分,我便专门上的网来,浏览一番。
原来,所谓“痞子文章”是一位当代大学生所著,署名刘伟杰。拿我辈这样的年龄、这样的经历及所受的教育,初略看来,文章确有不少“痞味”!然仔细读来,却别有一番风味在里头。文章看似浅陋,粗俗,甚至有些不着边际。然而,把他放在历史的大背景中,放在人性的心理发展过程中,放在时代的进步中去看,这些文章,包括当前网上众多的此类文章,难道不是给陈旧的文坛带来一股新风么。我在想,我们为什么不能多总结自己是否落伍而常常去怀疑青年们是否进步呢。
       由此,我联想了许多。
       记得我们当小孩的时候,总是不好好走路,专走那不好走的路沿石,哪有水上那去,哪有沙堆、土坑偏从那里走。常常遭到大人们的斥责。长大了,我知道,那是孩子们创新的天性,是应当在保护的前提下鼓励和帮助的。
       当我粗通音乐的时候,不懂得美声与民族,古典与现代、学院与通俗有什么地位上的区别。只是感到许多人是看不起所谓现代和通俗的。但客观现实的发展告诉我们,通俗音乐为音乐在一般民众之中的普及和深入,发挥了极大的历史性作用。无数普通人甚至走上音乐的最高殿堂,反过来,他们又给广大的民众带来了极其丰富的音乐产品。可以说,正是通俗音乐把音乐这个高贵的大餐,从专家和学院那里解放了出来,放在了普通民众的餐桌上。
       由此,我想到了一件“网案”。说的是网上有一位青年写了一些文章,很受欢迎。而一位文学大家名师只是做了一些简单的评价,却引起了一场轩然大波。青年与这位名师大家先是博客辩论,后来干脆到了破口大骂人身攻击的地步。骂人不能说对,我想说的是,在专家、名人和部门把持的文学平台上,哪有普同民众和青年展示才华的机会?他们有个最冠冕堂皇的理由:“还是你的文章不行,金子是不会被埋没的。”其实,他们埋没的人才太多了。针对文学成功者对文学新秀肆意的批评指责,鲁迅早就说过:“在嫩苗地里骑马,惬意的很。”而我认为:“在大树底下长苗,艰难的很那!”因此,对于那位青年对大家的不恭,我是理解的。好在现在有了网络,让无数的青年能在上面展示才华,应该庆幸才是。
       由此我还想到了易中天和于丹类们。按说,他们是大学教授,已经是大家和专家了。虽然把历史和文化向普通的民众作了极好的普及,但仍受到了很多指责。我真的替他们抱不平。我要问那些指责易中天、于丹说他们歪曲了历史、曲解了文化的人们,你们手中搂者历史和文化的瑰宝,即使是在校的大学生甚至也不屑一顾,你们怎么能让普通的民众去了解去欣赏,甚至仅仅是去知道呢?
我曾经见到过网上一篇音乐理论专家的文章,对一位做曲家大加指责,说他做的曲不符和这曲式,不符和那章法,简直就是一堆音乐垃圾。但我只知道一点,就是这位作曲家所做的歌曲,是传播数量最多范围最广时间最长而久唱不衰的。
       说的远了。还说刘伟杰的文章。文章看似浅陋(那只是我辈的眼光),其实是很深的。这种深同样还不是我辈过去所理解的“深”,而是一种心理上的深,一种思维方式的深,一种情感表达的深。记得我县文史大家燕照安先生曾经给我谈过对当代青年文章的一些看法。他说,按照传统的文章写法,他自认为自己的文章还算可以,说的过去。(燕先生的文章岂止如此)但现在网上许多青年人的文章非常不错,但他是写不出来。他还说:“我们真的过时了。”
       其实,许多我们成年人尤其是老年人,对青年人的许多事看不惯,并不是他们真的不行,而是一:我们有许多固有的框框,一见到不符和这些框框,就容易排斥难以接受。二:我们缺乏足够的耐心,真正认真的去了解解读他们的文章,更谈不上“研究研究”了。反正不符和我原有的理念,那就是不正确的。
当然,我并不是说刘伟杰的文章水平非常之高,境界非常之大。但是,我感到是有特色的,有些新鲜的味道,也许有些另类,我认为应取的态度是:宽容、鼓励、了解,弄懂,然后在作评价不迟。


   
       
 

《淇县之窗》网站          站长:郑厚德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 不得复制、翻印、镜像!     

站长:老农(信箱qxzhd@126.com)  QQ:1036847795       栏目主持人:周晓峰

豫ICP备05000447号    豫公网安备 4106220200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