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歌文坛《淇园笔会》
 
个人文集 - 夏伟田 - 游百泉
游百泉
作者:夏伟田  加入时间:2008-11-6 10:16:06  索引号:夏伟田   

游百泉

夏伟田

      2004年立冬之日,我和王玉玺、冯富明、郭清河等四人同游百泉。百泉素有“中州颐和园”、“北国小西湖”之美誉,我久已神往。
      此前,90岁高龄的田涛老师曾将《始也“河出孟门”——经流辉县,东流入海》的文章寄给我,并劝我与其一道研究殷商之前的中国古代史,我借故推脱,其实我才学疏浅,难负重托。但我对田涛老师提出的“共水”新解很感兴趣,决心勘察一番百泉的实际地理形势。
      辉县古称“共”,是上古共工氏部落生息繁衍的地方,由于“河出孟门”,远古的辉县地濒黄河,水患濒发,共工氏部落深受其害,人们称黄河为“降水”,“降”古音洪,“降水”即“洪水”。禹导龙门疏通黄河后,黄河不再从孟门(今紫霞关)溢出,但从辉县百泉流出的“共水”(洪水),人们仍叫它“降水”。百泉水养活着共工氏部落,养活着世世代代的辉县人民。百泉,甘泉之父,卫河之源,著名爱国将领冯玉祥1928年所建的湖心亭中,矗立的“人民百泉”碑,镂刻着百泉沧桑。
      我怀着敬慕百泉之情走进了风景区,立刻便为这绮丽的风光、宜人的景色惊叹不已。翠绿的苏门山南麓,泉眼汇集,争相喷珠吐玉,形成百亩巨涵。湖水甘冽,清澈见底,细鱼聚散,直视无碍,水鸟浮潜,毫不隐形。这粼粼碧波,与秀丽的山色相映生辉,比杭州西湖多了几分清丽和秀雅。
      百泉湖开凿于商代,历经三千多年修整,绕岸砌石,已形成“7”字形的长湖。围在湖内的名泉繁多,有珍珠泉、搠立泉、喷玉泉等等,大泉如巨轮,小泉如钻戒,汩汩喷涌,不舍昼夜,滋润嘉禾,哺育万民。
      湖面上阁台亭榭,布局静巧,由青石小径拱桥将其连珠成串,颗颗晶莹,名字优雅,有垂钓亭、湖心亭、课桑亭、涌金亭、喷玉亭、灵源亭等,十多座古今建筑,错落有致,点缀其间,玲珑秀丽,独具匠心。更有古柏迎客,绿柳拂肩,让游人完全融进了画中。
      坐在石凳上小憩,向北仰望,山色如黛,满目苍翠,不见石径,微现亭阁,激起了我们探幽的兴趣,沿着前贤的足迹,拾阶而上,瞬间潜入了绿色的海洋,如果不是石径划出航线,我们将会迷失在这茫茫的林海之中。林中处处遗址,步步胜景。不入苏门山,不知此岭实为一敞顶文物馆。历代无数文人墨客,达官显贵,山野隐士留下歌赋,刻石题记,赞美百泉。魏晋的孙登,北宋的邵雍、苏轼、元朝的郭子忠、明末清初的孙奇隆,清朝乾隆皇帝、民国时期的冯玉祥、袁世凯等人游览、闲居此处,留下了啸台、安乐窝、饿夫墓、三碑亭、清辉阁、卫源庙、孔庙、邵夫子祠等处遗址,每一处遗址,都有一个动人的故事。冯富明文字功底较为深厚,柱上楹联,碑上石刻,几乎全解通读。山中美景,让你觉得不虚此行,就是解放后兴建的浩大水利工程,也会让你感叹一番。我们若能长住青山绿水之间,该是多美的生活呀。
      我不愿让这美的水、美的山从记忆中消失,成为过眼烟云,故题诗记之,以备回味。

苏门山下百泉涌,
共工后裔赖衍生。
常有细鱼穿柳影,
偶来水鸟凫倒峰。
座座亭阁翠柏锁,
处处台榭石径通。
误入瀛洲迷仙境,
愿居湖畔融画中。

   2004.11.10.于辉县市





《朝歌文坛》淇园笔会    由《淇县之窗---淇县热线》主办        栏目主持人: 朱莉娅   策划设计:老农
            电话 0392-7226249    电子邮箱: hnjulia@126.com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 不得复制、翻印、镜像!      

豫ICP备050004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