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歌文坛《淇园笔会》
 
个人文集 - 夏伟田 - 童年往事系列之六——看电影
童年往事系列之六——看电影
作者:夏伟田  加入时间:2008-12-18 8:31:49  索引号:夏伟田   

童年往事系列之六——看电影

      小时候,一听说晚上演电影,伙伴们都快高兴疯了,不管本大队演,还是邻近大队演,哪怕七、八里远,也一定要去。
夜晚,因农户大部分点的是洋油灯,比现在要黑得多。屋里昏暗,胡同幽深,街道不直,马路不平,常常跑好几里去看电影。每个人民公社都有放影队,在各村巡回演出。机会不多,绝对不能轻易放过。再说了,那时精神文化生活极度贫乏。农村基本上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特别是学生,根本没有家庭作业、课外资料,夜晚,常到生产队喂牲口的地方听人说鬼故事,听后不敢回家,梦中惊醒不敢出被窝,憋不住了把尿撒到被窝里,除此之外,还有什么样的文化娱乐活动把黑夜截短呢?可能现在的孩子会说,电视、电脑、杂志呢?反正我们小时候没听说过这些词。
      晚上,在村里空闲地方,或趁着树和电线杆、或栽两根木杆,把银幕挂上,放影机往桌子一挌,就可以放电影了,看电影的观众大部分站着。
      看的遍数最多的电影是:《地道战》、《地雷战》、《南征北战》、《列宁在十月》、《列宁在一九一八》、《打击侵略者》、《袭击白虎团》等,其次有《地下游击队》、《瓦尔特保卫沙拉热窝》、《铁道卫士》、《战斗的早晨》、《桥》、《苦菜花》、《小兵张嘎》、《红雨》、《春苗》、《决裂》、《鸡毛信》、《闪闪的红星》、《白毛女》、《黄继光》等等。这些电影虽然都是黑白影片,窄银屏,但百看不厌,尤其是战斗片,从来不肯落下一部。
      每当轮到大队放电影,大队干部会早早的在高音大喇叭里喊上几遍。生产小队队长也会让社员下午早点收工。有些干部文化水平不高和发音不准,往往弄出笑话。如一天傍黑,一名大队干部在大喇叭里喊到:呼-呼-喂、喂,听见听不见,听见听不见,呼、呼,广大革命群众,广大社员,好好听了,今儿个黑儿里,吃过饭都来看南墙根的妇女啦,有电影啊,赶紧来啊。一气喊上七、八遍,喊的周边大队都知道了,才换成歌曲《东方红》、《大海航行靠舵手》或革命样板戏里的戏曲选段。人们不明白为什么让看南墙根的妇女,是不是又捉住偷集体庄稼的,要开批斗会?反正有电影看就好,谁知晚上电影的片名是《南江村的妇女》。
      记得有一次,有人说二郎庙大队晚上演电影《桥》,战斗片,打的很。吃过晚饭,我们一堆人到二郎庙大队一看,黑灯瞎火,没电影,正要追查责任,忽然听村里有人说:“二娥,快走,快开演了”。我们跟着他们又跑到了杨吴大队,果然演的是《桥》。我在后面看不见,便上了路北边的猪圈墙。在换片时,我想尿,没厕所,就跳下猪圈,脚刚一落地,一头大黑猪“哼”的一声冲过来,吓得我一下又爬上墙。结果还是转过脸解决了内急。晚上只要不当着人家的面撒尿,没人管,小孩就近,大人远点。都是这样,谁说谁呢。
返回时,大伙是一边跑一边喊,怕同伴丢了。如果谁留到后边,会害怕一路的。夜深人静时,漫天野地静的吓死人。那时人们常说这道沟里有狐仙,那个坑里有鳖精,这个墓地有鬼,那棵树上有仙。歪脖树下有吊死鬼,十字路口有屈死鬼。据说鬼灯笼会把人引进墓地,鬼的模样吓人,很恐怖,青面獠牙,人见到不死也得病,所以出村看电影必须结伴去,结伴回。
      还记得有一次,二姑和她的同伴去大王屯看电影,我要跟着去,二姑说我小,撵不上趟,留到后边会被老麻虎吃了。我就偷偷跑到了她们前边,硬是跟去了。那次看的电影好像是《第十八颗铜像》和《原形毕露》。回来时,因怕老麻虎、皮得虎,怕草狼、二虎头豹、驴头豹,我一路跑的飞快,跑到家后,我盘坐在二姑的床上,双眼微闭,双手合十,学着电影里的喊开了:“叮叮开,叮叮开,妖毛蛊怪都离开,噢-噢-,叮叮开,叮叮开,小鬼小判都离开,噢-噢-,”我二姑进门一看,吓了一大跳。
      电影,影响着我们世界观的形成,激发着我们的民族自豪感,培养着我们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爱国主义精神,让我们痛恨、蔑视一切反动派。高老钟、高传宝、丁大勇、杨志荣、列宁、瓦西里等人物的高大形象,至今还留下我们的记忆深处。
没有电影,我们的童年将暗然失色。

 


 





《朝歌文坛》淇园笔会    由《淇县之窗---淇县热线》主办        栏目主持人: 朱莉娅   策划设计:老农
            电话 0392-7226249    电子邮箱: hnjulia@126.com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 不得复制、翻印、镜像!      

豫ICP备050004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