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歌文坛《淇园笔会》
 
个人文集 - 夏伟田 - 夏老孔的故事
夏老孔的故事
作者:夏熙贞 夏耕田供稿 夏伟田修改  加入时间:2008-3-31 11:36:04

                                                                            夏老孔的故事
                                                               夏熙贞 夏耕田供稿   夏伟田修改

      在豫北大地上,有一条古老的河流——淇河,是最早把名字写进古诗词里的河流,因此被人们称为诗河。淇河冲出太行二十余里折向正南,在这个河湾处有一个村庄叫石佛寺。村里大部分人家姓夏,夏氏一族是在明初由江浙一带迁徙来的,经过600余年的繁衍生息已成为人丁众多的大姓。跟所有大姓家族一样,他们都有对祖先崇拜的情结。夏老孔就是他们崇拜的先辈人物中的一个。夏老孔的故事世代相传,至今石佛寺夏氏后生提起夏老孔的故事仍是津津乐道。
      夏老孔,讳子明,字孔昭,号老孔,淇县石佛寺村人。出生于大清咸丰元年(公元1851年),逝世于民国五年(1916年),享年66岁。夏老孔出身于书香门第,同治年间贡士,性情豪爽,为人慷慨大方,为淇县北部一方名士。
      夏老孔其九世祖夏崇耀为明朝贡士,十二世祖夏廷理为康熙雍正年间吏员,十三世祖夏文诰(字天章)为乾隆年间贡士,十六世祖夏霁(字晴轩,号老晴)为嘉庆年间国子监监生。其父夏五福出生于道光八年(公元1828年),文武双全,是咸丰年间的监生。夏老孔的先祖虽然不是显赫的历史人物,但在淇河两岸也算是历史名人了。夏氏家族秉承耕读传家的家训,注重文化教育,广置土地,也算是淇县北部的名门大户了。
      夏老孔就是在这样一个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从小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但在他12岁时,家中突遭变故,改变了他的一生,也磨练了他的意志,造就了他豪爽刚毅的性格。这一切先从他父亲夏五福被乱军裹挟,投河取义说起。
      大清王朝到了咸丰、同治年间,已是内外交困,危机四伏,豫鲁交界一带灾荒连年,各种武装势力纷争,社会动荡不安,特别是捻军势力逐渐壮大,捻军原称捻党,是淮北一带农民的秘密反清结社组织,鸦片战争后,捻党活动范围日益扩大,长期分散活动于安徽、河南、山东西南部和江苏北部一带。他们没有统一组织,往往数十或数百、数千人为一股,称为“一捻”,进行抗粮、抗差、贩运私盐、打富济贫,围城释囚等活动,1855年,各路捻军首领在雉河集会盟后,有了初步的统一组织,后与太平军取得联系,在苏、豫、鲁、鄂、皖一带流动作战。夏老孔的父亲夏五福身处乱世,却没有选择明哲保身、消极处事,而是利用自己的身份和声望维护地方秩序,力保一方平安,平日里,凭借自己的渊博学识和精湛的武艺教育族里的孩子们学习四书五经,教孩子们练习武功。深得族人和乡党的维护。
      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深秋的一个傍晚,北风怒号,哀草连天,寒意袭人。邻村石河岸的申某(笔者再次造访石河岸申学成时,因其有病,语言含糊不清,所以没有弄清申某的姓名。)慌慌张张跑进夏五福的宅院(俗称“平房院”,为乾隆年间夏廷理所盖),夏五福惊问道:“怎么了,兄弟?”“不好了,捻军正在追杀我。”申某上气不接下气的说。夏五福情知这又是来寻求保护的,这种事是经常有的。原来申某在滑县被捻军盘查并与之发生争斗,伤了对方,并扬言道:“我是淇县石佛寺村夏五福的徒弟,能把老子怎么样?”申某本想大话压人,以免遭难,不料捻军却尾追而来。当晚,捻军把平房院围了个水泄不通。一围就是三天,全家数十口人吃喝就成了问题,街邻也多遭骚扰,长此下去如何是好。夏五福心想:若与其据理力争,或可解围。于是打开门邀捻军首领谈判,婉言为申某再三请罪。那首领那里肯听,只是坚持要与夏五福比武,如果输了,自然退兵,申某的事儿也不再追究。夏五福无奈,只好绾袖伸拳,拉开架势儿,拳来脚往,比将起来。
      原来这首领对夏五福早有所闻,深知夏五福拳脚功夫十分厉害,在豫北一带声望很高,在滑县就听人说过,夏五福一日傍晚客居道口顺河街天和客店,忽听店中有女子哭泣之声,问之方知,有母女二人客居店中,无钱负债,被店主百般刁难,便上前好言安慰,并慷慨解囊相助,打发母女二人出店。店主一看,心中大怒,暗忖:我欲强留其女,你却坏我好事,看我如何收拾你!夏五福窥透店主不好好意,便与随从伙计密议:明早只需如此如此。次日天亮,付了店钱,正准备上路,店主百般刁难,拦住不放。未等夏五福开口,随从伙计怒火中烧,顺手拔起茶碗口粗的木桩便向店主打来,夏五福喝道:“住手,休得无礼!”同时伸出右臂一挡,只听“咔嚓”一声,木桩折为两截,店主顿时吓得魂飞魄散,目瞪口呆,心想此人功夫了得,只好乖乖地放行……由于当时的道口镇水陆交通方便,商业贸易繁荣,是豫北重要的商贸中心,四方商客云集,络绎不绝,夏五福的故事迅速传遍了冀鲁豫交界一带。
      今日比武,果见身手不凡,又见其年方而立,英武俊雅,谈吐间文才出众,交手中功底超群,不卑不亢,潇洒倜傥,顿起敬佩之心,人才难道,若招其入捻,共图大计,并借助其声望,定成大事。遂有意拉其入捻,但考虑到夏五福家道殷实、生活无忧,受正统思想束缚,只凭一时劝说,恐难应允,于是招呼众兵丁一拥而上,将夏五福围在当中,当时围观人群中有一英俊少年叫子明,乳名保成,也就是后来人们常说的夏老孔,忽见父亲被围,情急之中,赤手空拳猛杀进去,众乡亲群情激昂,纷纷入围助阵,但终因寡不敌众,结果父子二人都被捻军劫持而去。颠簸一夜,次日来到山东黄河边的一个小村里,那首领亲手解绑,扶夏五福父子下马,躬身施礼:“多有冒犯,还望先生宽恕!”即令备酒,为其父子压惊。席间,那首领道:“早闻大名,今日相见,实乃三生有幸!”并直言邀夏五福入捻,以图大事:“如蒙不弃,兄弟甘愿屈居其次。”夏五福当即拒绝道:“我夏家世代读书识礼,岂可乱为?宁可玉碎,不为瓦全!”那首领正色道:“今天下方乱,满清腐败无能,夷寇入侵,双重压迫,民怨沸腾,我辈高举反清灭洋大旗,为民造福,救民水火,请君三思。”当下不欢而散。
      之后数天虽相待如宾,但又暗中监视。终因夏老传统观念甚强,不愿为伍,更怕累及家人,儿子在人家手里,逃又不成,终日闷闷不乐。当那首领再三劝降之后,夏五福终于心灰意冷,跳进了汹涌的黄河,不过遂被捻军士兵救起,首领好言抚慰,夏五福已是万念俱灰,再次投河,又被乱军救起。第三次投河,那首领下令不再打救,任凭自为……。只见水打了一个漩涡,把夏五福身体托起到浪尖,随又一个浪头打来,卷沉其身躯,吞没在滔滔黄河里去了……
      黄河呀!浊浪滔天,令人撕心裂肺!黄河呀!你咆哮无情,让人肝肠寸断!叹夏老华年早逝,岂不令人扼腕痛哭!夏老坚守传统道德,决不与绿林为伍,投河自尽。捻军撇下年幼的子明,匆忙移师他方去了。再说家中突然遭此大难,焦急万分,遂由族中父老商议,派人多方打听营救,辗转寻觅。这天傍晚,寻到山东境内黄河岸边的一个小村落外,天空阴阴沉沉的,凛冽的寒风刮起黄沙,黄沙裹着雪花,一片迷茫。忽见风沙中隐隐约约一个孩子的身影,踉踉跄跄在一个沙丘上拾柴,族人紧走几步大喊:“宝成、宝成。”那孩子一回头。果然是自己家中父老,遂扔下柴火,扑向亲人,哇哇大哭起来……亲人们连忙好言安慰,子明哭告前事。父已投河身死,自己被一家年老的好心夫妇收养……
      族人与子明在老人家里小住两日,便千恩万谢,拜别老人家返乡了。
      夏老孔少时经此磨难,更早懂事,又聪颖好学,习文练武,兼相长进,继承父志,品学兼优,不数年被府县推荐国子监深造,是为贡士,稍长即为淇县东北部一方名士。
                                                                         (未完待续)

 


 





《朝歌文坛》淇园笔会    由《淇县之窗---淇县热线》主办        栏目主持人: 朱莉娅   策划设计:老农
            电话 0392-7226249    电子邮箱: hnjulia@126.com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 不得复制、翻印、镜像!      

豫ICP备050004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