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每天照耀着我,我给了太阳什么?月亮每晚安抚着我,我给了月亮什么?大地每时拥抱着我,我给了大地什么?空气每刻养育着我,我给了空气什么?没有自然就没有我,我欠自然的太多。尽管我是一棵小草,愿为桃园增添绿色!”
——摘自周在楼的《小草》
在繁华喧嚣的城市中,人们的精神压力越来越大。因此,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向往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田园生活。在国家4A级景区——河南淇县云梦山上,就有这么一个令人神往的地方,一片被灼灼其华的桃花源拥抱的桃园山庄。相传这里是王母娘娘举办蟠桃盛会的圣地,也是战国时期最著名的军事家孙膑种桃的地方。其东临十里绝壁,西接绵绵群山,南与云梦草原、南天门、八卦城相映成趣,北与瑶池宫、无极老母殿等建筑群浑然一体,是游览观光、休闲娱乐、保养身心、陶冶性情的好去处。
三月的一天,雨后初晴,天色格外妩媚。我和几位文化界的同仁驱车慕名前往云梦山桃花源。景区距淇县城约三十里华里,刚一进入其东大门,山外的一切平泛景象突然不见,极目是连绵起伏的山脉,层层叠叠的绿树红花。一道道沁人心脾的绿浪随之扑面而来,心情、思绪也随之变得温润而惬意。在这干燥少雨的北太行山余脉上,是二十多万淇县人民齐心协力,克难攻坚,靠一年年不间断的人工植树,才让昔日几乎光秃秃的山峦生机无限,秀美无限,这不能不说是个了不起的奇迹!
由于一路上有多情的绿树红花相伴,穿行在迤逦的盘山公路上,就如同春日里淇水荡舟,也不觉得旅途的颠簸困苦了。汽车转过了几道弯,依山而建的那片桃园山庄就凸现在我们面前。错落有致的山庄前面,就是那一坡绝美的桃花源。放眼四望,一坡青春的桃树刚刚褪去缤纷花衣,翠绿晶莹,一朵朵残红花瓣里闪耀着一颗颗毛茸茸的晶莹圆润的小生灵,真是桃花源里春色涌,人面桃花映霞瑞!在这远离了尘世喧嚣的云梦山上,有这么一个恬静超脱的山庄,有这么一个神秘宜人的桃花源,一下子就把人的感觉全部收服了。一种天籁的静,一种纯净的静,一种渺远的静,一种超然的静,攫住了你的脚步、心情、脸色。你会情不自禁的爱上她,或信步其中,或静静伫立,渐渐的你就会和她融为一体,和自然融为一体,忘记了自己,忘记了宠辱悲喜。
山庄主人名叫周在楼,正在桃花源里忙碌,查看幼桃长势和病虫害情况。他已经65岁了,但精神矍铄,豁达乐观。从1984年开始,老周曾在云梦山、灵山、摘星台公园、桃源等景区一线负责管理工作,亲身经历见证了淇县旅游景区的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被人们亲切的誉为景区拓荒牛。在开发云梦山期间,为扩大景区范围,延长游客逗留时间,他组织工作人员挑水栽树,硬是在离云梦山主景区3公里的山顶种下了一坡坡的桃树,使桃花源初具规模,老周和桃花源也有了割舍不断的感情。后来,桃源景区整体规划,桃树所剩无几。2007年11月老周退休后,向局党组主动请缨,请求组织能够让自己留下来继续开发保护桃园,为淇县旅游出点力做点事。局党组经认真研究答应了他的请求。从此,老周和老伴就把桃花源当成了自己的家,吃住在桃花源,耕耘在桃花源,放歌在桃花源。如今的桃花源颇有名气,每天慕名而来的游人络绎不绝。老周还对桃花源进行了新的定位,他依托南山依山而建的桃园山庄整体打造,使古建筑、桃花源相映成趣,吃、住、行、游、购、娱浑然一体,人们在这里享受到的是一种自然的、纯净的、原生态的文化美和精神愉悦,寻找、感悟到的是一份与世隔绝的宁静与和谐。难怪老周常常喜欢一个人或坐或躺在桃花源的草地上,深情地望着夜月,吟诵自己创作的诗歌:“夜深山林静,桃园夜月明,静、净、敬,明、名、鸣,洒向人间都是情……”
丰富深刻的人生阅历,矢志不渝的文学梦想,与自然为伴的诸多感悟,和大山为侣的几多感慨,常常使老周诗情难耐,创作频仍,他用心用情描绘着属于自己的《桃花源记》。退休一年后,老周的作品集《摇篮》问世。《摇篮》共10万字,分《思友人》《乡情》《学海拾零》等18个章节,收集了他近30年来的人生感悟、工作点滴和对旅游的深情。其中民间传说《云梦山的故事》、大型神话剧《鬼谷子出世》、散文《旅游放歌》、诗歌《太阳和月亮》等颇有影响。散文《力的较量》被改编成电视散文《万年枣》,荣获河南省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老周的作品文如其人,朴实、朴素、真切、真挚,他独特唯美的视角,还有他对人生、对大自然看似平静却发人深省的反思,以及他对生活细节的积累和沉淀,文本中近乎原生态的字里行间,折射出的是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统一。正因为人所生存的环境给予人身份和性格,而人也给予他所处环境情感和价值,所以拥有裹着朝歌情结和泥土气息文学素养的周在楼,怀着满足和感恩之心的周在楼,呈现给世人的不仅是他笔下那一幅幅恬然宁静和谐的乡土画卷,还有他本人那大气而又谦和、宽容而又细腻的品质,同时还提升了人们对淇县、淇县景区、淇县作家作品的印象。全国人大代表、鹤壁日报社社长、总编辑姚菊泉女士对周在楼和他的作品给予很高评价,称赞周在楼为“自然之子”。
“咱只求能干点事,能干成事,不求官做多大,也不求钱挣多少。……住在这里,少却了浮躁喧嚣,少却了勾心斗角。……看到很多游客走进我们的领地,感受我们所创造的美,我自己也很高兴。” 正是得益于这种恬静超然的心态,周在楼把自己、把桃花源最美好的风光呈献给了世人,也使自己的“桃色”晚年别样红!
来吧,朋友!来吧,朋友!让我们相约桃花源,相聚桃花园, 那一坡盛开的花,那一坡浓浓的绿,会带领我们重拾心灵的宁静,仰望纯真的自我,回到我们最初的精神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