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歌文坛《淇园笔会第三卷》
个人文集 - 东驼子 - 书店的故事(下)
书店的故事(下)
作者:东驼子  加入时间:2011-2-24 14:53:28  

  
  县城里还有这样的净土吗?就我所知,上边提到的书社已不在其列了,如今它已是教辅书的一统天下;加之中山街新华书店的沦陷,我真不知道还有没有这样的 净土了。在所有的书店中,新华书店是历史最悠久的,它的与众不同之处在于它是国字号。记得小时候每逢六一或者其他什么节日,新华书店就会摆出一副老大哥的 姿态,开展图书打折活动,把仓库里的陈年旧货以低至一折的价格处理掉。那时候还没有什么“跳楼价”“吐血甩卖”之类的商业噱头,所以书店从不打让人触目惊 心的广告,但就像过年一定要吃饺子约定俗成了一样,到了这几天,书店必定人满为患。那个场景让我想起古代灾年里富人施舍稀粥的场面。我就是挤在人堆里等待 施舍的穷人。我常常和大院里的小伙伴或者约好的同学一起去,书店还没开门,我们已在门外候着了,只等门一开,我们就像开了闸的洪水一样涌进去。已经忘记货 架是如何摆放的了,总之是绝对自由挑选,只要你的钱够多,你可以把所有你喜欢的书籍画册带出那扇门,这种超级市场的销售方式现在司空见惯,但在二十多年前 的孩子眼里,简直是合法的抢劫。很快,原本码放整齐的图书被翻得七倒八歪,有的还躺在地上任人践踏,我们似乎从小就没有培养出合格公民的公德意识,不知道 如今这种情况有没有进化。

    我那时最爱的是各类画册,其实就是小人书(现在已是文物了),还有就是带有强烈的忠直侠义色彩的故事书。一本小人书只要几分钱,一本厚一点的故事书也 只有一毛多。我细致搜索着,把想要的一本一本捏在手里,心里盘算着价钱,觉得差不多了,就拿到门口的桌子边让售货员算账。售货员噼里啪啦拨动算盘珠子,把 价钱算好,另一个人拿一块图章在每本书封底上摁一下,收讫收讫收讫,身上带着红戳的图书,就像拿到了准生证,可以堂而皇之地走出大门去;如果有人找到了喜 欢的图书又不打算付款,就想法设法把书藏到身上,要么把上衣下摆两端一系放进去,要么直接塞进裤腰里。当然这样做是要冒很大风险的,首先是店里有人在不停 巡视,作案不易;其次是作贼毕竟心虚,在出大门时难免露出怯相或破绽。一旦被识破,这人脸面就丢大了,不论男女老幼,在众目睽睽之下被人当贼一样训斥岂不 是一生都洗不脱的污点?虽然窃书的行为委实不光彩,但孔乙己说过“窃书不能算偷的”,现在的人只有偷钱偷物偷情的,谁还听说过有偷书的事情呢?

    新华书店让利于民的善举后来就不多见了,尤其是市场经济改革以后,新华书店一度门前冷落。在沉痛之后,它也进行了全方位的改革,几年之后再见到中山街 的那家门店,图书档次提升不少,除了面向农村的种植、养殖、机械类书籍外,它的文史这一块已基本与省店接轨。新上市的、好口碑的,都已在列。看得出店方在 多个经营环节做足了功课。有段时间我很愿意到店里去看看,我是那种不见兔子不撒鹰的主儿,依我的评判标准,店里很多书可以摆到我的书架里了,可惜的是这里 不再打折(或者只打九折),二十多年前同一方屋顶下疯抢图书的情景已成追忆了。

    我在新华书店买的最后一本书是刘索拉的《女贞汤》,那是前年九月的最后一天,我拿着书到服务台正要付款,有人走过来,旁边还有台摄像机对着我,那人说我们在做个节目,宣传我们县的文化事业,请谈谈你对咱们书店的印象吧。我看了一眼镜头,有点头晕,我说:我是来买书的。

   其实我已经多年不到实体书店买书了,自从十年前不幸落网之后,我的书多半来自网络书店。网络所提供的强大的搜索和海量的资源,让我足不出户就可以享受 “只有想不到没有买不到”的方便。但我一直有一个未曾公开的梦想:自己开一家实体书店,卖的全是我喜欢的书,书店的一半空间辟为茶座,陈设雅致,我坐在里 边品茶读书,遇有意气相投者则引入座中,一起切磋探讨,以文会友。这个设想基本照搬了三联书店的模式,缺乏新意,更少付诸实现的可能性,很多事情只要努力 就能做到,但是这件事,怕是这辈子永远的梦了。




《朝歌文坛》淇园笔会    由《淇县之窗---淇县热线》主办        栏目主持人: 朱莉娅   策划设计:老农
            电话 0392-7226249    电子邮箱: hnjulia@126.com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 不得复制、翻印、镜像!    ☆      

豫ICP备050004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