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歌文坛《淇园笔会第三卷》
个人文集 - 韩 峰 - 亲吻家园 (韩峰)
亲吻家园 (韩峰)
作者:韩峰  加入时间:2011-5-4 10:50:20  
亲吻家园
——贾振君《梦里家园》序
韩峰
        最初认识贾振君这个名字是在《鹤壁日报》的副刊上;最初见到其人是在淇县首届女娲文化研讨会上。他发表在日报上的文字,大都是家乡景点及历史遗迹的游记;邀其参加女娲文化研讨会,起码也说明他是家乡历史文化的热爱者和研究者。后来,在淇县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员座谈会、鹤壁市鬼谷子研讨会、鹤壁市淇河文化研究会等场合,多次与振君碰面,便相互渐渐熟悉起来。
近日,振君将他的《梦里家园》书稿拿来,并请为其作序,我婉言推辞。本人一不是相当级别的领导;二不是相当知名的名家,还是另请高明为好。可振君执意留下书稿,只好从之。
       拜读振君的大作,使我对他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我看到了他出生在一个兄弟姐妹众多的农村大家庭的幼年;看到了他“瓜菜代”的童年;看到了他夜行数里渴望看场露天电影、渴望吃上一口肉的少年;看到了他面朝黄土背朝天操持犁耧锄耙的青年;看到了他走上讲台、走进机关、走进自己5间小楼的中年。这不仅是他个人命运的轨迹,也映照出了中国社会这一历史时期的影像。
纵观此书,我看好的是他的真情和文笔。
       真情,是文艺作品中最重要的基因;真情,是打动读者(观众)的最重要的元素。没有真情的作品,犹如白开水,淡而无味。在“感恩篇”中,振君描写了爷爷、父亲、母亲、大哥等亲人的历历往事,满腔真情跃然纸上。在《我的父亲》一文中,作者从父亲十一、二岁就给地主当长工写起,直至因病去世,涵盖了父亲的一生。“父亲一不小心从耙上掉了下来,半尺长的耙齿刺进了大腿,鲜血直流,地主不仅不让牲口停下,反而用鞭子打着牲口快跑。父亲疼得昏了过去。”“就是这平凡的民兵,父亲也干得有声有色。……射击、刺杀、布雷、泅渡、行军、“三防”战术,父亲样样都不含糊。他的枪法我亲眼见过,中年的他仍可百步穿杨,落在电线上的麻雀,能一枪射下一只。……凭着个人军事全能的过硬本领,他荣获全省标兵,在省军区汇报表演,受到军区司令员和省委书记的接见。”“他的身后紧跟着一支英勇的部队,汗水,泥水,血水,交织在一起,怒吼的风声,猎猎的红旗,劳动的号子,汇聚成一道壮观的风景。”“父亲是爱我们的,他爱得深沉,是一种大爱。……母亲患病期间,父亲多次陪她到新乡等地治疗,在母亲卧床的几年里,他为了不影响我们的工作,挑起了伺候照管母亲的重担。”“当我和妻子都上班时,父亲还要给我做午饭,……他已七十多岁了,又患哮喘,动一动得歇三歇,……做好之后并不急于开饭,父亲静静地坐着等我归来……”这位父亲,是有着苦难童年、少年的父亲;是有着军人气质的父亲;是带领全村百姓战天斗地、深受村民爱戴的父亲;也是对家人爱得深沉的父亲。在《我的母亲》中,作者同样饱蘸笔墨地描绘了母亲的一生。“从我记事起就知道母亲有一手好裁缝。……因那时没有成衣,全靠手工缝制,……谁家娶媳妇或出嫁闺女,也一准登门找母亲给裁缝新衣。……后来家里有了缝纫机,母亲却更忙碌了,她义务承担了几乎全村的活儿,……因常年累月地熬夜,母亲落下了眼疾,一年四季眼睛红肿,迎风流泪。”“尽管口粮年年不够吃,靠母亲的巧手调剂,用野菜、树叶和杂粮做成的饭菜却能勉强度日。待到我和妹妹上高中时,生活条件已稍有改善,母亲总是把家里少许的白面蒸成馍让我们带走,……她在家吃黄面窝头、菜粥凑合着。”“她每天半夜就起来洗红薯,然后装车去磨浆。……自己挑水自己过箩,就这样,一箩箩薯浆过下去,一兜兜粉芡挖出来,直到我看见晒在满房顶白花花的芡面。……无论庄稼的收割晒打,还是耕地播种,母亲样样拿得起,丝毫不比男劳力差。”“她怜爱子女,每当自己的一个个女儿离开这个巢穴时,她都会十分难受,禁不住失声哭泣。而当我娶妻生子之后,母亲仍把我当小孩看待。每到秋天五月,母亲总是第一个起床,待她把饭菜做熟,把镰刀磨快,再把牲口喂好之后,再唤我们起床,为的是让我们多睡一会儿晨觉。”“母亲患了脑中风,……为了不给孩子们增加负担,常常不喝水,吃的饭也极少,母亲的体重日益下降。许多偏瘫病人因痛苦而日夜不停地呻吟或吵闹,母亲从发病到病故却从未哼哼过一声。”这位生育了8个孩子的母亲,为了丈夫和孩子的吃、穿、用,含辛茹苦,终日操劳,像头老黄牛一样默默耕耘着这个家,如春蚕一般地吐尽最后一丝丝。母亲是那么普通,可她那一颗仁爱宽厚的心,那自立自强的坚韧品格,又是多么的伟大!在《大哥》中,大哥宽阔的胸怀,朴实的为人,敬业的精神,确确实实的“老大哥”形象,呼之欲出。如:“记得每年春节去西岗舅爷家串亲戚,或者每逢节气上坟给爷爷奶奶烧纸时,因路途远,我又小,老跑不动,大哥就把我扛到肩上走,大哥身材魁梧高大,是一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大哥对下面的所有兄弟一样宽厚。……二哥饥饿难忍,免不了掰一小段葱充饥,时间久了,竟然吃出了瘾儿。待大娘年三十准备拿出来包饺子时,葱已经被吃得所剩无几,大娘说一定是老大偷吃的,不由分说就打起了大哥,大哥却没有为自己辩解。”“大哥对黑黝黝的煤碳是有深厚感情的,也颇有研究,一块吨把儿重的煤块里面成色如何,含碳量大小,燃烧值高不高,大哥仅凭鼻子闻一闻,用眼睛看一看,即可断它个八九不离十儿,往往跟厂里化验的结果惊人的相同。”“大哥对家里的奉献最多。……每当发了工资都悉数交给了大娘。下班归来,又扛起铁锨锄头奔向田地,锄地、积肥、筛沙,顾不上歇息片刻。在车间,他被黧黑的煤灰染黑,在田野,他被毒辣辣的太阳晒黑,常年都是一副黑黝黝的脸膛。”“父亲晚年身体不好,大哥隔三岔五就来探望一次,……尽管自己生活不宽绰,逢年过节时却硬要塞给父亲50元钱。父亲说夏天坐着不舒服,想买个躺椅,大哥二话没说,就到街上给父亲买了一把,比我这个当儿子的还尽心。”
       振君的文笔如其本人,很朴实,无华丽的词藻,少雕饰。他的每篇文字均是如此。我想这可能与他的生活环境有关。振君自幼生长在农村,即使走上了工作岗位,他的家仍旧在农村。农村这片土地是朴实的,朴实的土地养育着朴实的村民,自然也养育着朴实的振君和他朴实的文字。也正因此,他的每篇作品也基本上都来源于农村。从家乡的《老井》到《捞面条》;从《看电影》到《知青那些事儿》;从《烧红薯》到《割麦》、《碾场》、《看场》、《夏种》以至《乡下人》,无不洋溢着浓郁的乡土气息,无不流动着他的乡土血脉,无不抒发着他的乡恋情怀。
       振君生活的这片土地不仅是朴实的,更是古老的、文化底蕴非常丰厚的。淇县,古称沬邑,商纣王时易名朝歌,早在7000年前就有人类在这片土地上耕作、繁衍,曾为商朝武丁、武乙、帝乙、帝辛四代帝都,周王朝卫国国都。这里不仅留下了摘心台、鹿台、卫武公祠、云梦山、古灵山、朝阳寺、纣王墓、荆轲墓等众多历史遗迹,而且还留下了殷纣王、妲己、比干、微子、箕子、姜子牙、卫武公、许穆夫人、周文王、鬼谷子、孙膑、荆轲等历史名人的传说故事。这些历史遗迹、历史名人和传说故事,为振君提供了丰富的写作素材,从而他也为宣传家乡、提高家乡的知名度,做出了自己积极的贡献。本书收录了《独上鹿台》、《重启尖山门》、《洞沟探险》等,可见振君对本地历史文化的痴迷和厚爱。
       《梦里家园》是作者与家园的零距离接触,是给家园的一个深深的吻。振君是一个事业心很强又非常勤奋的人,祝愿他写出更多更好的美文。我和大家都期待着。
                      
                                                                                                                       2010年9月10日于古都朝歌
                                                                                                                        原载《中州文艺》

      




《朝歌文坛》淇园笔会    由《淇县之窗---淇县热线》主办        栏目主持人: 朱莉娅   策划设计:老农
            电话 0392-7226249    电子邮箱: hnjulia@126.com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 不得复制、翻印、镜像!    ☆      

豫ICP备050004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