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歌文坛《淇园笔会第三卷》
个人文集 - 周晓峰 - 回家
回家
作者:周晓峰  加入时间:2012-11-9 9:08:13  

                                                  回    家
 
 
      一晃两年多没有回家了,家乡怎么样了?
    我的家乡其实离县城并不远,甚至可以说是县城的门户。在过去比起偏远的山区,条件还算好的。这几年村民们也吃饱饭了,也有衣服穿了,甚至也有了很不错的房子。只是很多家庭手头还是比较紧缺,上个大学,娶个媳妇,特别是有个病痛灾害什么的,就难免捉襟见肘,甚至生活上就会难以为继。更重要的是,村里的那些公共设施,文化生活,通讯信息,医疗卫生等与城市比起来,相距则更加遥远。每当想起这些,我心中总有一丝隐隐的痛处。我在想,我的家乡什么时候也能像外地那些先进的农村一样,城乡一体,过上一种休闲优裕的生活呢。
    气爽的秋天真的很美,远处田野里有大片即将成熟的玉米,还有白色的棉花,泛黄的豆荚,以及各色不同的蔬菜在绿色海洋的衬托下,显得错落有致,交相辉映。正所谓“日高花影重,风暖鸟声醉”。家乡变了,变得我有些认不出来了。按照经验,我应该能看到家乡的村口了,但是没有,是一大片的绿荫遮住了村口,我甚至有些犯难,不知道在那里下车了。正准备问一下汽车售票员,这时,只听售票员高声喊道:张进村到了,在张进下车的请下车。
啊!真的到家了。
    下得车来,我印象中的村口荡然无存。过去,这是一条穿过村庄通向县城的柏油道路,不仅路面狭窄破败,两边的门店也都是低矮的旧房,乱摆的摊点。那时,晴天是尘土飞扬,雨天是泥泞不堪。现在,坑洼不平的旧路已不复存在,代之以宽阔的足有近百米的新公路,宽大的像个广场。路两边的两排垂柳随风飘动着,是那样的妩媚和动人,柳树下的绿地芳草青青,让人感到犹如进到了一个花园静地,真是美啊!
    我在想,这是通往县城的路,所以修的比较好,村里的路怎么样呢?我记得,由于通往县城的路越垫越高,村中的院落和道路越来越低,雨水无法排出,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不便。为此,村里曾多次向上级打报告,要求公路改道,但是,谈何容易呀。当时,在村里也当过几天村干部的父亲说:打报告那是做样子给群众看的,让国家的道路改道,那是不可能的。
    拐过一个弯,进了村子的大道,见到的情况是让我意外而又兴奋。这也是一条宽阔而整洁的大道,虽没有通往县城道路宽阔,却也能够并跑四辆大卡车的。道路两边下水道上铺的盖板就像两条装饰的直线,随着大道一直伸向笔直的远方。在我的印象中,村中的道路也不止一次整修,但每次整修都支撑不了多少时候,三五年就破败不堪了。听老人们总结,一是过路车辆日益增多变大,更主要的是光有路没有下水道,这样的路是极容易受到损坏的。所以,这个下水道特别的引起我的注意。一路信步走来,只见路的两边还种植了观赏的花树,家家户户临街的墙上都涂上了乳白色的涂料,显得那样的清洁和宁静。村中许多小的街道也都进行了硬化和整修,并且都是那样的平整和干净。
    记得我走的时候,村里的好房子还没有几座。现在大不一样了,许多新改造的房子一点也不比城里的差。那硕大的玻璃幕墙,彩色的墙面涂料,造型新颖的样式,以及大气排场的院门,无不让人赞叹不已。
    在路边不远的墙上,总会有些宣传的板报,有村务公开栏、文明卫生户评比栏、好媳妇评选栏等。还有一个村民议事栏,上面写着村里的一些规划和项目,要求大家提出建议和参与评议。再往前,就是村委会了。记得我小的时候,全村最差的房子是学校,那真是土房子、土凳子、上面坐着土孩子。后来经过改造,学校面貌有了极大改善,全面消除了学校的危房。而随着生活的改进,群众的房子也有了很大的改观,这时,全村最差的房子就成了村委会了。特别是大包干以后,群众开会少了,干部集中也少了,大都在家办公,小的时候我在村委会玩耍,对村委会的印象就是:门窗是破的,房顶是漏的,屋内是脏的,院地荒的。即使是我上大学走的时候,也没有多大变化。
    走在村的中间,我感到眼前一亮,一个偌大院落出现在我的面前。好大一个场院,东边的一溜像是村委会的排房,看得出来,那是经过精心设计的,样式新颖而又别致,门窗宽敞亮堂。右面有一片像学校的操场一样大小的地方,除边上有几处绿化带和垂柳的绿荫外,大部分地方都做了硬化,旁边,有一个标准的篮球场,一副新型的篮球蓝昂首矗立在那里。距篮球场不远,是一座美观大方的演出舞台。我知道,我们村里的人爱唱戏,也爱看戏,前些年还不断成立过小剧团什么的。只是好不容易排练好的节目,或从外面请的演出团体,往往连个演出的地方都没有,只能在大街上或路边上演出,常常造成道路堵塞甚至是事故的发生。现在好了,演员和观众都有了一个合适的场所,真是方便极了。
    在大院的左侧,花花绿绿的立着二十多个在城市花园小区里才能见到的那种健身器材,有几个男孩女孩在那里嬉戏玩耍,有荡秋千的,有走跑步机的,还有在玩那能爬上爬下却叫不上来名字的器械。在绿荫处的尽头,有一条七折八拐的长廊,长廊的边上,有让人休息的连椅或座凳,有几位老人悠闲地坐在那里谈论着什么。
    当我走出大院回望时,只见大院新安装的欧式大门上镶有几个大字《文化大院》,我的心确实被深深的震憾了。在上大学时,我就已经知道,新农村建设是党中央的一项重大部署,虽然也感到欣喜和激动,但总觉得距我的家乡又是那样的遥远,没想到,它会来的这样快,新农村建设的步伐已经来到了人们的身边。
    到家了,秋日的夕阳洒满了温馨的小院,父亲带着老花镜在看一本书,母亲手里一边摘着什么菜,一边与一位邻家媳妇满有兴致的说着什么。进了家门,我大声说:爸、妈,我回来了。父亲抬起头看看我说:哟!回来了?坐这歇歇吧!母亲则放下手中的活,兴奋地站了起来,拍拍两手和衣服上的尘土一边向我走来,一边很夸张的说:哎哟!俺家的大学生回来了?走到我的跟前,接下我手中的物品放在一边。那位邻家媳妇也向我打着招呼:回来了?没等我回话,他又转向我母亲说:您家的大学生回来了,你们说话吧,我走了。又转向我说:大学生,有时间也去俺家坐坐,给俺家的那孩子传授传授经验,给他们也做个榜样。
    邻家媳妇走后,我坐在母亲的身边,看着父亲和母亲,只见他们一脸灿烂的样子。我说:咱家都好吧!母亲说:好!都好!来时你见了没有,现在咱村变化可大了。我说:我见到了,还在村里转了一圈,没想到,两年没回来,变化这么大,我都快认不出来了。父亲说:说这两年咱村的变化,超过了十年也不为过。这时,我站起来说:我进屋洗洗手脸,再倒点水喝。母亲说:去吧!去吧!咱家有太阳能,屋里有热水管,不要光用凉水。我抬头一看,屋顶上果然放着一架太阳能,再看看其他人家,不少人家的房顶上也都有太阳能。洗过脸,我端了一杯水出来,刚喝了一口,觉得不一样,又连喝了几口,我诧异的问母亲:这水怎么比以前好喝了,有一种甜丝丝的感觉。在我的印象中,家乡的水是很难喝的,那是一种咸涩的味道。正像李娜在一首歌中唱的那样:我的家乡并不美,低矮的草房,苦涩的井水……。这时,父亲告诉我,那时吃的是浅层地表水,现在,村里打了一眼深水井,有180米深,配齐了全套的供水设备,全村几百户,家家家户户都通了自来水。啊!我听了不由得感到身上充满了一种惬意,真是好呀。父亲接着说,不光是吃水方便得很,就是浇地,也方便多了。现在咱全村所有的土地都实现了“井井通”。
    突然,我想起一件事,悄悄地问母亲:我记得刚才那位邻家媳妇已经不在婆家住了,好像是分家另过了,怎么,又搬回来了?母亲说:最近才搬回来的。我知道,邻居老两口只有这么一个儿子,儿子结婚后婆媳不和,几乎天天吵闹有时还打架,那年我春节回家时还给他们拉过架。我问母亲:现在他们和好了?母亲说:和好了,不和好,村上评比的文明卫生户、好媳妇、好婆婆都没有他家的事。现在好多了,全家在一起互相都有个照应,老两口看孩子做饭,他两个也能抽出时间下地干活、打工挣钱,日子比以前强多了。
    晚上吃饭时,妹妹回来了,他在城里上高中,是母亲给他打电话说我回来了,他才赶回来的。
这时村里的大喇叭响了,说是鹤壁市豫剧团著名豫剧表演艺术家金不换今晚要带剧团来村里演出。让大家吃过晚饭都到村文化大院去看金不换的演出。妹妹还说:哥呀,你这两年没回家,咱家变化可大了,现在咱村里啥都有。我说:都有啥呀?不就是有个戏台、篮球场、几个健身器,还有超市、卫生室,村口还有个汽车站。妹妹说:晚上我领你去看看你就知道了。
吃过晚饭,已到了掌灯时分。母亲还要收拾家务,父亲说明天村里召开村务评议会,他要做个准备,就不去了。我和妹妹出了家门,只见街上明晃晃的路灯照着熙熙攘攘的人们,大家都是朝着一个方向——村文化大院走去。我和妹妹也加入了人流。我对妹妹说:好像小伙子们少了一点,他们都哪去了?妹妹笑着说,那都是些光吃饭不干家务的人,他们早就去过了。到了大院一看,人还真不少。老人大都带着一个小板凳坐着,孩子们则活蹦乱跳的奔过来跑过去,在人堆里做着迷藏。妇女们有的抱着孩子,有的手里还拿着活儿,拉着家常,那些青春少女们,则穿着绝不会雷同的各色时尚服装在那里指手画脚的聊着,不时爆发出一阵爽朗的笑声。那边的篮球场激战正欢,场上你争我夺,场下助威的喊声一片。另一边,人们放起了节奏强烈的音乐,有众多的年老的年轻的大姑娘小媳妇们都随着音乐声跳起了健身舞。就像我在城市公园小区见到的一样,他们跳的是那样的投入,那样的兴致勃勃。
    东边那一溜新样式的平房里也是灯火辉煌,人影婆娑。我不仅问妹妹道:那里有什么?妹妹说:走,咱去看看。我们进的第一个门是电脑室,两间房里摆放着十几台电脑,每个电脑前都有人在那里操作和使用,也有的在玩游戏。隔壁是个三间的大屋,一台投影正在播放着养奶牛的技术,有十多个人正在那里观看。妹妹说这是上级专门配备的远程教育项目。我说:有人看吗?妹妹说:常有人看,里面的内容可多了。你看,咱村几十个塑料大棚,几个大的养殖场,都需要科技知识,所以常有人来看,现在,咱村正在发展奶牛养殖,这不,看片子的人都是奶牛养殖户。
我们又进了一个门,里面却是静悄悄的,原来这里是两间图书室。几个书柜摆满了一面墙,足有几千册。中间一溜的书桌,    还有几十把椅子。有几个学生在那里认真的看着书,我们进来,他们也只是抬抬头看看我们就又继续埋头阅读。我给妹妹说:今后,这个地方我会常来的,有人管理吗,不会整天铁将军把门吧?妹妹说:不会,有专门的管理员。
    再换一个门,这里是个三间的乒乓球室,只见有几个小孩子一板一眼的地在那里厮杀。在最头起的两间房里,像是一个办公室,放着几张办公桌椅和几张床。我问:谁在这里住吗?妹妹说:这是鹤壁市检察院和淇县检察院两级工作队的办公地和住处。妹妹告诉我:咱村这几年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全凭人家检察院工作队的帮忙啊!市县检察院的检察长也经常来咱村看看,他们可没少操心。我明白了,我一直在想,光靠我们村的力量,怎么能发展这么快呢。
    正在这时,开戏的锣鼓响了。妹妹说:走吧,咱们看戏去吧!我说:走!去看戏。
 
                                                            二O一O年十二月         




《朝歌文坛》淇园笔会    由《淇县之窗---淇县热线》主办        栏目主持人: 朱莉娅   策划设计:老农
            电话 0392-7226249    电子邮箱: hnjulia@126.com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 不得复制、翻印、镜像!    ☆      

豫ICP备050004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