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歌文坛《淇园笔会第三卷》
个人文集 - 杜永沛 - 寻访《我自朝歌来》
寻访《我自朝歌来》
作者:杜永沛  加入时间:2012-12-22 20:23:32  

 

  小时候,最喜欢听淇县民间故事,《尖山打到老寨腰》、《摘心台》、《斫胫河》、《皮得虎》、《王小砍柴》、《黄庄姑娘浚县神》、《尖山金米》、《猫和狗》、《金牛岭》等许多故事,简直听到了耳熟能背的地步。长大以后,虽然忙于生计,但是,对散发着泥土芬芳的淇县民间故事,依然情有独钟。

 

   2007年,家里买了电脑,上了宽带,朋友将《淇县之窗》网站推荐给我。《淇县之窗》内容丰富多彩,有数十个栏目,弥漫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在《朝歌故事》栏目里,看到了久违的许多淇县民间故事,如获至宝,于是,每有闲暇,就打开网页阅读。故事读多了,就开始关注每一篇故事的讲述者、搜集者。一次,读《黄庄姑娘浚县神》、《尖山金米》、《老太太与小蛇》、《小孩倒腾粮食》、《山冢送物》等几篇故事,讲述者与搜集者,引起我的特别注意,因为这些故事的讲述人为桥盟王得水,而收集者为得水外甥。我是七里堡人,与桥盟村相隔仅有二三里地,过去同属一个公社,后来同属一个乡,现在又同属一个街道办事处。俗话说得好,美不美,家乡水;亲不亲,故乡人,在茫茫网海看到故乡人的名字,一种亲切感油然而生。就想了解讲述者王得水是谁,做什么,现在情况如何?而收集者得水外甥又是谁,和王得水到底是什么关系,情况又如何?

 

带着这些问题,向桥盟村的几个同学打听,但是,问来问去,得到的信息却有限,他们说,好像听说过王得水这个人,具体情况搞不清楚;好像得水有个外甥,但是具体情况更搞不清楚。他们的回答让我颇感遗憾,好在他们答应我,有了空闲再向村里的人详细了解一下,总算留下些许希望。然而,许多日子过去了,我没有追问,那几个同学也没有给我提供有关信息,我想,或许是他们将答应的事忘到爪哇国去了,或许是他们没有了解到相关情况。

 

这是前几年的事了。

 

前一段,写一篇有关家乡习俗的文章,又在《淇县热线》网站上浏览朝歌民间故事,寻找有关资料。看完《小孩倒腾粮食》,只见故事下面写着“摘自《我自朝歌来(上).桥盟纪事》,作者得水外甥”,这些文字,不但又勾起关注王得水、得水外甥的念头,而且,《桥盟纪事》这本书也引起了我的关注。于是,利用网络便捷,在百度里输入“桥盟记事得水外甥”搜索,在孔夫子旧书网上竟然找到了它的名字。一本除了有封面的无字天书值得收藏:桥盟纪事 我自朝歌来(上)图书品相:九品,书籍作者:得水外甥,图书出版社:太行文学,出版时间:0000-00,书店名称:正定府古旧书店 书店等级:

 

心中一热,就想立即在网上购买这本书,但实际一操作,要会员资格,要注册,要支付宝等等,麻烦得很。心想,还是到桥盟村去寻根问底吧。

我在桥盟乡中工作时,有一位同事,姓陈,是桥盟人,现在还住在桥盟村。于是,我拨通了他的电话,询问王得水及得水外甥。从他的口里得知,王得水去世好几十年了,他有个外甥,叫建新,在河北省工作。同事答应我,回头向村里上年纪的人再仔细打听一下,将王得水、得水外甥的情况问清楚后再告诉我。

 

两天之后,这位同事打来电话,要我去桥盟村一趟。来到桥盟,同事把我领到一户人家,主人是位老太太,已是古稀之年,却精神矍铄,说话清晰而响亮。她说,过去,她就和王得水住在一个院子里,两家人相处得像一家人似的。王得水是个能人,读过书,会写毛笔字,是当时村里唯一一个文化人。春节、办红白喜事,村里人都找他写对联、记礼帐;人们写个信,读个信,立个手续,也找他。就是邻村一些村民,有文化上的事,也大老远跑到桥盟找他帮忙。他不拿架子,只要有人求,从不拒绝。五几年时,村东头修铁路,垫高路基,村里人到东地干活,去淇县城,要爬大坡,穿铁路,不方便不说,也危险。王得水就和村干部找公社,要求给村里修铁路桥,方便人们出行。这事是国家的事,公社说不当家,他们就找县里,县里说,当不了家,找省里吧。他们几个还真坐火车到了郑州,找到省政府,省政府让他们找铁路部门。跑了几趟,没有解决问题,他没有灰心。他动笔写了请求书,拿着本、笔,跑大洼、小洼、黑龙庄、小滹沱、赵沟、七里堡、袁庄多个村庄,请求人们在请求书后面签名。为了争取更多的人签名,扩大了签名范围,凡是和桥盟有亲戚关系的村民,不管距离桥盟多远,也要签名,理由是,修了涵洞,来桥盟走亲戚也方便,也安全,为此,他跑过浚县、卫辉、黄洞、油城等地。后来,他带着请求书以及密密麻麻签满村民名字的“万名册”,与两位村干部又上郑州,找省领导。见到省里领导,他递上请求书、“万名册”,向省领导反映问题,说着,说着,忽然扑通跪倒,大声痛哭,边哭边说,俺儿子死得亏啊,国家修了个铁路,俺儿子上学过铁路,活活叫火车撞死了。他是有个儿子,可是从小生病没成人,为了打动省领导,他就编了个诓。省领导见这个大男人哭得鼻涕一把泪一把的,非常同情他,就说,你们回去吧,我们召集有关部门研究研究,解决你们提出的问题。不久,铁路部门果然给桥盟村修了一个涵洞,村民们出入不再用爬高坡,穿铁轨了。铁路边的村子都沾了王得水的光,南阳、小屯、史庄很多村庄,也都修了涵洞。老人告诉我,王得水的外甥叫建新,自小跟着姥爷、姥娘在一起生活,是在桥盟长大的。那孩子爱瞧书,不好多言语,见了她不叫妗不说话,和她的孩子好得像一个人。后来,有了出息,到外地干事,当了大官,来桥盟给姥爷姥娘上坟,见了她还妗长妗短的,热热呵呵,没一点架子。说起建新出书的事,老太太说,建新出了书,还专门送给她一套,不过,别人拿去看了。同事说,能找一找吗。她爽快地说,能,能,找到了就给你们看。

 

农历十月初一,淇县人称“十月一”,有上坟祭祖的习俗。这一天,就算人在异地他乡,也要回到家乡,给逝去的亲人坟头添一添土,压一压草纸,烧一烧纸钱。就在十月初一刚过,同事给我打电话,让我去桥盟拿书。原来,事隔不久,老太太给建新打了电话,告诉他有个县里的人想看他的书。前几天,建新回桥盟上坟,专门将书捎了回来,让老太太转交我。

 

《我自朝歌来》分上、中、下三卷。上卷为《桥盟记事》,署名为得水外甥;中卷为《从警文稿》,署名为当年建新;下卷为《征途岁月》,署名为夕阳战马。我捧卷品读,作者人品、文品凸显于我目我心,令我感动感叹。

《桥盟记事》于2006年写于石家庄,作者在扉页写道:谨以此书纪念外祖父王得水逝世三十周年、外祖母赵家枝逝世二十三周年,并献给家乡的父老乡亲!从中不难看出,作者对亲人、对家乡父老的情愫。

 

王得水,淇县桥盟村人,生于光绪二十四年五月初五(1898年),属狗。卒于1976720日,享年79岁。早年上私塾,故一生只用毛笔写字。青年时期当过兵,上过硝烟弥漫的战场,当过军队机关的文书。后来,离开军队,到县府当差,做记账之类的工作。新中国成立后,回到桥盟村当村副业会计。桥盟是淇县有名的缉锅笼村,他有一手缉锅笼的好手艺。晚年,有满腹故事,喜欢讲《封神演义》及民间故事。他一生洁身自好,重文厚礼,乐善好施,善于结交朋友。

 

得水外甥,名建新。中学时代,物理成绩很好,喜欢电子学,梦想当一名专家、科学家,也曾想当一名地质勘探队员,肩扛仪器,踏遍青山,探矿寻宝。1974年,在国家煤炭部邯郸基地某工程处从事治安保卫工作,一干就是十多年。后组织推荐到河南省太康县煤炭部五七干校学习政治理论。19836月,提干并主持全科工作。1986年国务院决定在国家重点企事业单位设立公安机关,保卫科改制为公安分处,为公安分处处长。1991年到河北省政法干部管理学院公安专业深造,之后,到省级公安机关成为一名职业警察。爱好写作,著有《我自朝歌来》之《桥盟记事》、《从警文稿》、《征途岁月》。

 

王得水及得水外甥情况,来自桥盟村民口传以及《我自朝歌来》一书中,如有不妥,望建新老师见谅。

 

 




《朝歌文坛》淇园笔会    由《淇县之窗---淇县热线》主办        栏目主持人: 朱莉娅   策划设计:老农
            电话 0392-7226249    电子邮箱: hnjulia@126.com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 不得复制、翻印、镜像!    ☆      

豫ICP备050004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