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歌文坛《淇园笔会第三卷》
个人文集 - 易水寒 - 遗落的书柜
遗落的书柜
作者:易水寒  加入时间:2012-11-21  


(一)  


    我是极爱书的!


    很小的时候,向大人要得一毛两毛钱,便会跑到烟糖公司门口一个老爷爷的画册摊前,坐在低低的长条凳上,五分钱看一本,从《舒克贝克历险记》、《葫芦兄弟》,直看到《小精灵画传》,痴痴地看上一晌,也不记得那时是否天寒地冻,还是烈日炎炎...... 


    等到稍微大了一些,便会缠大人到书店买书了!


    有一次,母亲带我到中山街买衣服,半途中,我却偷偷溜进了新华书店。待到母亲找到了我,执拗不过我热切的期盼,买给我一本厚厚的希腊神话,让我小小的年纪,便读到了特洛伊的硝烟,普罗米修斯手中的火焰!


    还记得有一次,爷爷带我去县医院看病,回来的路上到了书店门口,我怎么也迈不动了步子......,爷爷应该是极疼爱我的,却为此回家之后受到了奶奶的埋怨! 


    那时的我,应该是极其不懂事的!


    我的母亲,还有我的爷爷,怎么也算不上一个文化人,他们都是一劳本能的农民出身,在他们眼中,一本书应该远远没有柴米油盐来的划算!而就是在那个几分、几毛钱也要斤斤计较的年月,却为我狠心地花出了几元!


    当时年幼的我,还没有一颗体谅的心!


    买的书,也早已失散!


    我的爷爷,更是过世了好多年!


    但是,那段岁月的那份爱!


    现在的我,还时不时魂绕梦牵......


    我的长辈中,还是有一个文化人的!


    那就是我的姨夫!


 


(二)  

 


    姨夫的家,是一个穷乡僻壤的小村子,却又到处流溢着书香之气! 


    小时候到那里去,从淇浚路新庄路口向北,未到古烟村,便又折向东将其绕了过去,到了郭庄的大槐树下,记得那里正纳凉的人们常常喊我是:县城里来的半个脸!且不理会他们,过了村北的小桥,略向西有一个早已废弃不用的砖窑,然后一路向北,一条笔直的乡间小道,路旁倒是没有什么树木,以至于大老远便看见了隐匿在一片绿色中的红砖青瓦——泥河! 


    在这里,随便翻翻田边的泥土,趟趟村外的小河,似乎都能嗅到一丝文化的气息!


    进了村子,迎面正对着我们的,便是一座戏台。我在这里看过好多回戏,每次开戏,三里五村的人们络绎而来,把这里挤得是水泄不通,台上是唱念做打,台下是欢声雷动!


    姨夫家的三哥是我那时的玩伴,我常常跟着他,崇拜地看着他用弹弓打下了麻雀,然后翻墙到别人院子里去捡拾;又或是剪破家里的窗纱,到村南的小河里去捕鱼,极尽孩提之趣事!有一次,他领着我,溜进了家里后院的东屋,在靠南的一间,竟然摆满了唱戏用的刀枪剑戟,虽然这些木制的、绘满花纹的家什,对于当时的我来说,确实有些把玩不动,但就那么轻轻地拂拭一下枪杆,内心便是一阵狂跳不停...... 


    三哥经常要练字的,没有特备的纸张,就是一张张过期的报纸,三哥拿着毛笔,凝神静气,在报纸上一点一提、一撇一捺,颇有点书法大家的意境!而桌边的墙上,有好些姨夫精心装裱起来的字画,竟都是泥河村人的手笔!


    就是这么一个明媚的午后,一个素来调皮的乡下少年,老老实实地坐在那里,一笔一划地练着毛笔字,直到夕阳的余晖穿透了窗户,给整个屋子撒下一片金黄..... 


    这个写字的少年,倒也真真切切地写出来一个书法之乡的风情!


 


(三)  
 

    姨夫也是极爱书的!


 

    那个年代,家中的摆设都不多!中堂是必不可少的毛主席像,长条几前的八仙桌经常被擦的铮亮,旁边是两把淡黄的藤椅,三五盆家常的花草倒也把屋内渲染的有些雅致,有些清香......


 

    姨夫的书柜,就放在客厅靠东里间的门口,通体黑色的一个柜子,高高大大,上面三分之一是放电视的格子,当然,也就只能放下那个年代的,家庭中最普及的17寸黑白电视机了!下面三分之二是有门扇的,与家里别的柜子抽屉不同,平素是一直上锁的!


    那时和三哥在家中玩耍,常把院里院外闹的乌烟瘴气,唯独这个柜子没有遭殃,后来知道了里面放的是书,就常常把眼睛贴在门缝上,使劲地往里面看,越是想看,越看不见什么,黑洞洞的一片! 


    不记得是哪一年的暑假,有一段时间三哥不在家,没有领捣的我百无聊赖,我姨看出了我的心思,等到晚上姨夫回来,向他要来了钥匙,吃过饭后,领着早已迫不及待的我到了柜前,小心翼翼地打开那把锁,刚刚拉开门扇,还没来得及看清楚里面的光景,扑面而来的便是一股浓烈的书香...... 


    看书是有规矩的,每次只能拿个三两本,看完之后,放回书柜,再挑选新的!有的时候,书都看完了,而姨夫却不在家,姨夫不在家那钥匙就不在家,害的我常常坐在门口的香椿树下,一块也不知是什么年代的古碑上,翘首以盼,等着姨夫身影在路口闪现! 


    每天清晨,吃过饭后开始看书,好似还没有过多久,姨就喊我吃午饭,吃饭时也耽搁不得看书,够不着桌面,就跪在八仙桌前的藤椅上,趴在那里边吃边看,往往吃到最后,什么味道也不知道,被姨催得火急火燎,匆匆忙忙地扒拉几口,塞的嘴巴满满的,边跑边咽,把碗送了回去!


    下午继续看,搬一个小板凳,坐在光线通透的出厦(shaˋ)下,既没有零碎琐事的羁绊,也理会不得小花猫在腿边的厮缠,尽情地沉浸在文字的臂弯!


    晚上自然还要看,在姨家要比在家里睡的早,那就躺在床上看,这样的姿势看会儿看会儿就睡着了,灯也忘了熄灭,一夜通明。第二天,节俭的姨自然是要说我的,而往往说了也是白说,到了晚上,依然故我,就难为了她常常半夜起来查看一下才放心!

 

    在乡下是有蛇的,有时坐在院子里看书,正看的入迷,却感觉到有东西在面前挪动,离开书本,定睛一看,却是一条两尺来长的蛇。当时不敢动,唯恐惊了它,待去的稍远些了,急忙喊了三哥,它跑的倒挺快,一会便到了院外,沿着墙根逶迤而行,藏到了一块石头下面,三哥用力挪动了石头,它就又向前溜,钻到了一个墙缝里,等到三哥拿来了钳子,只剩下一小截尾巴留在外面,三哥夹住它的尾巴,使劲地往外扯,不知道是没有它的力气大,还是尾巴过于滑溜,最终还是被它挣脱了,那条尾巴越来越短、越来越小,终于消失在了那条极窄的缝隙里...... 


    就这样,一个又一个漫长的暑期,就在这样的看书中度过!从三皇五帝,看到了《三国演义》;又从宋元明清,看到了《鲁迅文集》;最后实在没有什么更感兴趣的了,就只好看了一遍《苦菜花》、《红岩》......


    记忆中最深刻的一本,也是最爱的一本,应该是一部残缺不全的《兴唐传》了,本来应该是上、 中、下三本的,却不知什么原因,只有一本中,讲述了秦琼、程咬金等人从贾家楼到瓦岗寨的部分。即便如此,我对它是格外着迷,长大以后通过与《隋唐演义》研究对比,才明白了其中道理。陈荫荣的《兴唐传》是评书版的,本来就是一段一段讲给收音机前的听众听,必然要通俗易懂,而且加入了不少有些夸张的笑点,确实比那些枯燥乏味的隋唐或三国演义有趣多了!


    就在这么一天天的看书和玩乐中,暑假很快就结束了,我也就该走了!


   每次回家,姨会煮上两个鸡蛋让我揣着,一路叮咛嘱咐,把我送到村口,我坐在姨夫洋车的后座,往往向南走了好远,回头看看,姨的身影还在村口张望。


    于是我大声喊:

     “———,回去吧!

     “———,路啷慢点,放假了还来啊!

     “———”

    ................


 


(四)

    姨病了! 


    我和妻子一起到医院探望!


    好长时间没有见到姨和姨夫了,我也好久没去过泥河了。几个表哥表姐都早已成家,我也从当年的懵懂少年,变成了两个孩子的父亲! 


    到了医院的北三楼,在护士站问了下,便向走廊的一端慢慢寻来。不知道是什么原因,病号格外得多,走廊里也满是床位。病号多了也就有些嘈杂,端盆的、送饭的、提礼的,斜刺里还时不时窜出一两个玩闹的孩童。


 

    艰难地前行,努力地搜索!


    蓦然间,看到走廊尽头靠墙的铺位上,依偎着他们的身影!


     “姨夫!


    姨夫也看到我们了,起身相迎,被快步而来的我又按了回去。姨倚着被褥,躺在里面,拉着我媳妇的手,一脸和蔼的笑容!


     “恁俩咋来了?俩孩哩?


     “都在家玩哩!姨,好点了吧?


     “好多了,比刚来时强多啦!恁俩来啥哩来?


     “这都该来哩,呵呵.........


    妻子和姨亲切地说着话!


     年近七旬的他们,都有些老了!姨有高血压,常年吃药,而姨夫前几年有过一次轻度的中风。就是这样的身体,到了晚上,他们还是毅然地撵走了表哥表姐们...... 


    姨夫对我说:晚上恁姨也不用输液,有我一个人就行!


    我怕姨夫在医院坐的寂寞,便问他:


     “姨夫,你看书不看?要不我给你拿几本书来?


    姨夫缓缓地摇摇手,又指了指自己的眼睛,说:


     “不行了,眼不中了,看不清了!


    一句话,让我心中好一阵酸楚! 


    姨夫是一名老党员,向来做事雷厉风行,为人光明磊落,在村中甚有声望的!


    印象中,从前的他,经常穿着一身中山装,左胸口袋似乎永远别着一根钢笔;不是很瘦,也不是很胖,很扎实的身板,炯炯有神的双目;话也不多,但若开口就是掷地有声、中气十足;不苟言笑,倒也不让人觉得畏惧与生疏,给人一种很踏实的感觉!


     就是这样的一个姨夫,现在就坐在我的对面,依旧是一身正气,却怎堪岁月无情,英雄迟暮! 


    聊了好一阵子,我们起身告别,姨夫坚持着把我们送到了电梯门口,随着门的缓缓而合,电梯载着我们向下坠落,刚才还暖意融融的我,切身地感受到了这个铁盒子的冰凉与冷漠!


    出了医院北门向西,沿红旗路回家,身边不时有车子呼啸而过,渐远的尾灯慢慢融入了远处的万家灯火!


    回首一下,我想,不远的楼上,那两位老者,今晚一定温馨而平和......


 


(五)

    又一个新年!


    该去给我姨和姨夫拜年了!


    这次从新政府走,到古烟村穿街而过,先去郭庄三姨家,村里的大槐树还在,但槐树下再也没有人揶揄我了!然后直接向北走,折向东有一座新桥,还是一路向北,路旁依然没有什么树木,倒是东边的田野多了高铁和高速......


    转眼便到了,戏台还在,却是一个崭新的!台下有碑,将乡间名士捐资重修的事迹一一记录! 


    姨夫的几个儿女大都不在身边,只有三哥陪伴左右!


    旧时的宅院,早已翻盖成楼房,处处窗明几亮!中堂还是一副毛主席像;西边,挂着蒲松龄的自勉联——“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而东墙则是一篇《沁园春.雪》,两幅的落款——泥河良和书! 


    三哥在厨房炒菜,忙得不亦乐乎!想打打下手,却被他推了出来。院子里,我的孩子早已和几位哥哥家小点的孩子打成一片,同我和三哥当年一样,把院里院外折腾得天翻地覆!而大一点的孩子,在电脑前凑成一团,玩得游戏很是激烈炫目!现在的他们,绝对赶不上三哥当年的调皮;现在的他们,也不再像父辈那样,手执毛笔,在书桌前神情专注!


    闲来走走,遍寻不见那个记忆中的书柜,也没有再去问姨或姨夫。


    或许,或许让它留在记忆里,便是一个最好的归属!


    不多久,姨又唤我吃饭,一如既往的熟悉与亲切!


    而此时的我,却已不再像当年那样埋头苦读!! 


    席间,和姨夫、三哥一番推杯换盏,不禁有些醉意。听他们说,附近的几个村子都是要拆迁的,将来要合并到一个新建的社区。这应该是件好事,毕竟落后的农村与现代的城市有些脱节,而某些陋习也与我们的生活格格不入!


    又喝了几盅,我醉得越发狠了......


    临走时,姨依然坚持要送我,一路叮咛嘱咐,到了村口!


    我们渐行渐远,偶尔回头看看,村口的姨越来越小,渐渐变成了一个小黑点!


    那个掩映在灰蒙蒙的树丛中的村庄也越来越远,直到真的灰蒙蒙一片......


 


 


                                                                          2012年11月


 


~~~~~~~~~ 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后记 


    生活中的每一天,都深深感受到了家乡的巨大变化,甚是欢欣鼓舞!闲暇之余,回首往事,深有感触,遂写了这篇《遗落的书柜》!


    先从毛主席在1949年说过的一句话说起——“我们熟习的东西有些快要闲起来了!他形容的是握枪杆子打天下的时代过去了,而治理国家、中兴民族的时代开始了! 


    而现在,我们所熟悉的一些东西,有些也变得生疏起来!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大家都向往美好的生活,不愿,也不能再过那种粗茶淡饭,简单纯朴的生活了!


    于是乎,每个人都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里疲于奔命,忙忙碌碌!


    于是乎,每个人都在金钱名利的诱惑下,抛却一切,欲壑难填!


    逐渐麻木了的人们,有些忘却了他们的乡音乡情,忘却了他们的民风民俗!


    逐渐消失了的村庄,不经意让我们疏远了脚下的这方泥土! 


    我想,我们是不应该淡忘这千百年来积淀的文化的!


    文化是根,在逆境与苦难中蜿蜒而来,最终钻破了五千年的厚土,长成了一颗参天大树!每个人,应该就是那挂着枝头,星星点点的叶子中的一片!当我们随风荡漾在高高的树端,追根溯源,映入眼帘的,好像不是哪个朝代的王侯将相、富商大贾!


    我们能看到的,


    应该是先秦百家,抑或是魏晋人物!


    应该是唐诗宋词,抑或是四大名著!


    华夏民族那厚重的文化,可以传承千年!


    而洛阳历代帝王的楼阁,早已化作尘土!


    我们的村庄消失了,或许并不可怕!


    如果有一天,我们的文化也消失了,那才是真正的可怕!




《朝歌文坛》淇园笔会    由《淇县之窗---淇县热线》主办        栏目主持人: 朱莉娅   策划设计:老农
            电话 0392-7226249    电子邮箱: hnjulia@126.com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 不得复制、翻印、镜像!    ☆      

豫ICP备050004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