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歌文坛《淇园笔会第三卷》
个人文集 - 杜永沛 - 黄洞炒面
黄洞炒面
作者:杜永沛  加入时间:2013-1-13 18:17:27  

黄洞炒面

 

    淇县黄洞一带山区,有一种特色食品,当地人称为炒面。

 

炒面由柿子、秕谷、麦麸、玉米等原料,经焙烤,碾磨而成,为粉末状。具体制作方法:一、制饼。秋后,摘取熟透变软的柿子,用水冲洗干净,去蒂,放人缸盆之中,然后,倒入秕谷、谷糠,一起搓揉,至泥状。用手抓取,拍成饼状,或捏成窝头状,或圆成团状。二、晾饼。将制好的面饼置放于通风透光的地方晾晒。晾晒时间一般要经过三四个月,历经整个冬季,直至面饼内外水分完全蒸发,彻底干透,此时,面饼轻似绵,硬如铁,用手指敲击,当当有声。三、焙饼。初春,将面饼平摆于火炕之上烘焙,直至内外焦黄,散发出焦香。四、碾饼。将焙烤好的面饼放到石碾上,反复碾磨至粉末,之后过面箩筛选,去掉渣滓,即成。亦有将玉米面混于炒面之中的,方法为:将玉米放人铁锅炒焦,碾磨、过箩,与炒面混合。混入玉米的炒面,口感更好,更富有营养。

 

在干燥环境下,炒面可以长时间存放而不变质,据说,能保存几年甚至几十年,为救急、救灾、救荒佳品。有一个故事,某山村,一老人临终,将全家人叫到跟前,嘱咐说,要是哪一年不成景,遇到饥荒,咱家里屋有张桌子,你们就把桌子从里屋抬出来,卖掉,咱全家就不会被饿死了。老人死后不久,山里遭受了百年不遇的旱灾,庄稼颗粒不收,村里人逃荒的逃荒,饿死的饿死。这家人也断了炊,眼看就活不下去了,忽然想起老人的嘱咐。于是,这家人就将里屋的桌子往屋外搬,准备卖掉。可是,过里屋门时,却遇到麻烦,原来,里屋门太小,无论如何摆弄桌子,就是出不去里屋门。情急之下,家里人找来一把头,想把里屋门挖得宽一点,好让桌子过去。他们挥着头,用力挖墙壁,万万没有想到,墙壁上落下的不是泥土,而是香喷喷的炒面。原来,在丰年的时候,老人暗暗把炒面筑成里屋墙,以备饥荒之年。这家人就靠着炒面,度过了饥荒年。

 

炒面口感焦香、甘甜,食用方便,可干食;可加水、面汤,冲为汁状、调为糊状、拌为团状食用;亦可拍饼、捏疙瘩,放人小米、玉米稀饭中,煮后食用。因其食用、携带方便,山里人放羊、放牛、采药,多带炒面作为午餐之用,出远门走远路,也多带它当干粮。之外,山里人也把炒面作为礼品,送给平原地区亲朋好友。

 

  上世纪八十年代之前,县城年集上,常有山里人用布袋装着炒面,摆在会上叫卖,人们就买一些带回家尝稀罕。又香又甜的炒面,更受孩子们的青睐,他们常把炒面装进衣袋里,作为美味的零食。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现在,山里人已经不再制作炒面了。

 

 




《朝歌文坛》淇园笔会    由《淇县之窗---淇县热线》主办        栏目主持人: 朱莉娅   策划设计:老农
            电话 0392-7226249    电子邮箱: hnjulia@126.com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 不得复制、翻印、镜像!    ☆      

豫ICP备050004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