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到她的名字,大多数人总会想起两个词 ——多愁善感、超凡脱俗。
有人讨厌她的多愁善感,说她不合群。迎春神时,大家都欢欢喜喜地赏花嬉戏,只有黛玉一个人看见满地的落花黯然伤感,扛了锄头,拎了锦袋,一面落泪一面葬花。可你们只看见她哭哭啼啼,又有谁曾仔细体会过那首《葬花吟》?
一句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只有谁?又一句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
我不禁感慨:是母亲的离逝,还是自幼体弱多病丰富了她的感情?同是花龄,为何黛玉就生得这般早熟、忧伤?读完书才发现这两句也是园中姐妹人生的写照。是怎样的洞察力,让她先知晓了未来?我可真心疼她。
她敏感,但人前又故作坚强。初进贾府,问及读书一事。贾母一句“读的是什么书,不过是认得两个字,不是睁眼的瞎子罢了!”不知黛玉心里已经是怎样的翻云覆雨。一见宝玉便遇见摔玉这样惊心的事,黛玉心里又该是如何委屈、愧疚?可也只敢躲在自己屋里伤心,人前一副不卑不亢的模样。
有人讨厌她言语刻薄,在与史湘云的争执中不肯轻易放过。却可曾想“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本已经为了在贾府中不受人眼色而处处留心、步步留意,一时忍受不了史湘云的玩笑话也是情理之中。谁在日日压力下还没有点小脾气?
这样强的自尊心,不肯让人说一点不好,也与宝钗处事圆滑形成鲜明对比。在诗社中,宝钗占得花名是牡丹,牡丹雍容华贵,为大多数人所喜爱。而黛玉占得是芙蓉,出淤泥而不染,超凡脱俗,与她们的性格暗中呼应。我深知宝钗的聪慧、大度,却也忍不住站到黛玉的一边,也许骨子里都是不知为人冷暖的禀性。
黛玉,我懂你心,我怜你情。莫再叹“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请允许我,隔空拥抱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