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 花 缭 乱
吕文英
国人有燃放烟花鞭炮的传统。每逢遇到高兴的事——逢年过节,结婚生子,开业进财……我们这个一向含蓄的民族,总爱用这种近乎夸张的方式来表达心情,用噼噼叭叭震耳欲聋的爆竹声释放自己的兴奋或喜悦,心儿自然也象那满天的焰火一样乐开了花……
邻居有家做生意的,经过苦心经营发了家,也总爱用这种方式抒发“豪情”。每逢春节,便直接到鞭炮厂拉过来一车炮,春节放不完,平时就隔三差五地来这么一串,给街坊邻里造个“惊喜”。贫苦农民翻身做了“财主”,如此兴奋也是情有可原的。
可近几年,我越来越感到燃放烟花爆竹的意义在悄然变味。
村里一户有钱人家父亲去世了,按当地风俗,入葬前一天要到祖坟上请祖先,这户人家叫人拎着鞭炮,从祖坟上一直放到村里,又领着吹唱班,吹吹打打、噼噼叭叭地转遍了整个村庄,到了晚上更是热闹:放完鞭炮放焰花,接着是唱歌唱戏说黄段,最后竟然还有不堪入目的“艳舞”表演……我完全惊呆于乡亲们的“开放”程度了,更使我不可理解的是,如此做法是在表达主人的一种怎样的心情?我只能这样理解死者子孙的用意:用满天飞舞的礼花和喜庆的锣鼓在热烈庆祝父(母)亲大人归西!我们都知道,鬼是最怕放炮的,他们的子孙如此做法,不把老祖宗们都嘣稀了才怪呢?
要说乡亲们的做法让我感到吃惊是我自命清高不入流儿的话,则前几天在网上看到福建的豪华葬礼才真让我感觉自己是少见多怪,那规模,真叫人大开眼界:咱们放的只是烟花鞭炮,人家干脆开着炮车队为老人送葬,一个葬礼下来,花销竟达百万之多……
……乱了,太乱了!在学校只学过文化知识,没学过关于婚丧嫁娶的“礼”课。但在古代,这门课是读书人的必修课,没读书的人跟读书人学。父母去世,是家里的大丧,作为子女,不能穿绫罗绸缎,要穿“麻衣”,叫做披麻戴孝;不能睡舒适的床,要在父母坟前搭个草棚,枕着土块砖头睡觉;不能喝酒吃肉;不能有任何娱乐活动;做官的要请三年的长假到坟前“守孝”……但从未听说过放鞭炮这一礼数。《红楼梦》是公认的百科全书,里面描写秦可卿葬礼的宏大场面可谓详尽,可从头到尾都找不到任何放炮放焰火的字眼……
中国开放了,一切都要改革!但使我不明白的是,难道人们要把我们的老传统全都改尽革完,让世人再也别想找到我们中华民族古老的任何印痕?
我只能说:这都是钱闹的!
春节上朝歌古灵山,到财神殿求财的人是人山人海,殿前浓烟滚滚(烧香)、纸灰飞扬(燃烧纸元宝)、爆竹震天。有两个人抱着一盘磨盘大的鞭炮,拆开后看全是由拇指粗的双响炮编成,那响声真是地动山摇——我就呐闷:在财神跟前放这么大的炮,他就不怕把他的财全嘣跑?说不定连财神也一同给嘣到十万八千里外了呢!
现如今,雾霾天气越来越多,一年中难见几个晴天,如果工厂排污、建筑扬尘都是为了人们物质生活的必须,那么那些毫无节制地膨胀的烟花鞭炮是完全可以加以节制的。
少放点儿炮吧,我们不但需要表达我们对幸福生活的喜悦,更需要呼吸干净的空气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