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歌文坛《淇园笔会第四卷》

文坛常客 - 李文杰 - 结论:淇县“无耳朵狮子”争议问题及奇特之处探析
结论:淇县“无耳朵狮子”争议问题及奇特之处探析
作者:李文杰  加入时间:2016-12-4 6:25:00

淇县“无耳朵狮子”争议问题及奇特之处探析


淇县有首家喻户晓的民谣:“牛抵日,狗咬云,无耳朵狮子活麒麟。”其中的“无耳朵狮子”是雕刻于明代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的一对石狮,“牛抵日”和“ 狗咬云”是这对石狮底座的精美图案。“无耳朵狮子”以其独特的艺术形象和精湛的石雕技艺闻名远近,是祖先留给我们宝贵的文化遗产,蕴含了丰富的历史信息,具有一定的历史研究价值和艺术审美价值。

笔者从2015年7月7日起, 利用一年半的时间对淇县“无耳朵狮子”进行了全面考察。期间查阅了淇县县志、新乡凤凰区区志、石狮研究专著、期刊、内部书籍等相关书面资料,通过知网、百度查看了相关网络资料。深入淇县南关村、淇县摘心台公园、淇县县志办、淇县文物旅游管理局、淇县宗教局、新乡凤泉区进行实地考察和走访,掌握了第一手资料。请教了石狮研究专家、石雕艺人、淇县文物研究及管理人员,了解到石狮的专业知识及“无耳朵狮子”具体信息。

“无耳朵狮子”呈蹲立状,左右对称,目前以东雄西雌的位置摆放于淇县摘心台公园南门内,雄狮高282厘米,雌狮高270厘米,二狮长均为108厘米,宽均为76厘米。石狮整体结构严谨,线条流畅,装饰华丽精致,精神气十足,头部鬣毛工整卷曲,身躯瘦劲,挺胸翘首,弓腰收腹,前腿直立,后腿蹲屈,粗尾盘地。石狮佩戴项圈,项圈中间悬挂璎珞,璎珞两旁各有一吊铃。

“无耳朵狮子”面部雕刻尤为精致,生动传神,只见他们眼睛凸睁,鼻梁高隆,方口大张,舌尖高卷,雌雄二狮的头均歪向里面,雌狮凝视雄狮,笑意吟吟。雌狮脚下的幼狮仰面回视着母亲,稚态可掬。雄狮平视右前方浅露笑容,情趣盎然而又不失威严。

连着狮子四条腿的小底座后面雕有图案,雄狮后雕“牛抵日”,雌狮后雕“狗咬云”。这两幅图案,巧妙地配合了雕刻石狮的目的——镇灾消难,保佑风调雨顺,一方平安。“牛抵日”针对旱灾,希望牛能把炙热的太阳抵走。“狗咬云”针对涝灾,希望天狗能把云咬掉。

小底座下面是一个高70厘米的大底座,四壁雕刻精美的吉祥图案,有云龙图,牡丹,麒麟、鹿、兔子等。

 “无耳朵狮子”原在淇县南关村关帝庙门前,是该庙的守护狮。该庙的建庙背景又是如何呢?2011年该庙重建完工,并按原来庙内的碑文重新雕刻成碑,,碑记内容如下:“重建关帝庙碑记:淇县南关村关帝庙位于南门外约三百米处,正处南北要道之咽喉。据清十年淇县志载该庙为明万历三十六年公元一千六百零八年知县刘学言所建。当时淇县连年旱涝,民不聊生。刘知县接受堪舆大师建议,言及朝歌城南北状如一条苍龙,因无龙首镇不住邪恶,亟需在南关建一座能够镇妖降魔的关帝庙,方能保一方平安。这一番话使刘知县茅塞顿开,于是规划土地,筹措资金,大兴土木,建造起来。”

碑文中的“当时淇县连年旱涝,民不聊生”是有据可查的。1996版《淇县志》的《大事记》章节中记载如下:

明神宗万历十五年(公元1587年),三月三日申时,淇县地震,有声如雷,城垛摧圮,屋宇动摇。

明神宗万历十六年(公元1588年),春,淇县人大饥,疫,人相食。[1]

淇县明代归属卫辉府管辖,离卫辉不足40公里,资料记载:

《卫辉府志·祥异》中记有卫辉一带历年灾荒的情况……

万历十三年旱。

十四年自春正月旱,至六月9日大风。

十五年大饥。三月三日申时地震,有声如雷,城蝶催圮,屋宇动摇,大饥大疫。四月五月大旱。五月大风。七月大水,黄沁二河决。二十一、二日连日大风,田禾伤损,民益苦饥。

十六年大旱大疫。

二十四年二月璐府门火。夏四月雨雪。秋蝗,良禾殆尽。至啮人衣,八月雨雪。

二十五年,沁河决,大水淹东、北二关,城半颓,东、西、北三门土塞。

三十四年秋,大蝗伤禾。

三十七年大旱,人攫食于市,死者相枕籍。”[2]

1608年至1984年间,“无耳朵狮子”摆放于淇县南关村关帝庙大门两侧。

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国文物进入“法制建设”的历史阶段,1982年我国颁布第一部关于文物保护的法律《文物保护法》。1984年国务院颁布《城市规划条例》,规定城市规划应当保护文物古迹。在此背景下,1984年“无耳朵狮子”被移至淇县摘心台公园南大门外侧, 1995年又被移至该公园南大门内侧,即“无耳朵狮子”目前的地方。下面就“无耳朵狮子”有争议的问题以及其奇特之处进行分析:

一、淇县“无耳朵狮子”争议问题探析

(一)雕刻“无耳朵狮子”的石材是什么?

目前对“无耳朵狮子”材质有以下几个说法:一是白石;二是汉白玉,三是白沙石。

考察认定:雕刻“无耳朵狮子”的石料是白沙石。白沙石具备这样的特点:表面不稳定,软硬不均匀,颜色差距大,硬的地方颜色深,软的地方容易形成小坑坑。“无耳朵狮子”身上不规则的坑坑洞洞就是白沙石的典型特点。

(二)“无耳朵狮子”来自哪里?

目前对“无耳朵狮子”来源有以下几种说法:一是来源于潞简王墓或潞王府。潞王臭名昭著,势败后卫辉府分散潞王相关财产,当时淇县归属于卫辉府,南关村关帝庙因其庙大影响大而分得“无耳朵狮子”;二是建造淇县

1.“无耳朵狮子”不可能来自潞简王墓

理由一:潞王陵建成至清末保存良好。潞简王墓原归属地新乡市北站区的区志记载:潞简王朱翊镠墓建成于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八月。赵氏死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二月二十六日,万历三十年(1602年)二月二十六日遣使致祭。推断西坟(次妃赵氏墓)建成时间当在万历三十年。直到康熙末年,仍然受到保护,并经常维修。清朝末年破坏。[3]

理由二:官方出面建成的庙宇,不大可能约三百年后才从外地运来守护石狮。

潞简王墓清末被破坏时离淇县南关村关帝庙建成已相隔约三百年之久,并且该庙由当时的知县刘学言建成。按常理推断,由官方出面建成的庙宇,作为其“配套设施”的门前石狮也应该一备俱全,不大可能约三百年后才从外地运来。

理由三:从风水方面来说,潞简王墓为阴,关帝庙为阳,阴阳两界的物品不可能通用。

2.“无耳朵狮子”不可能来自潞王府

理由一:王府的财产一定有官方记录资料,新乡市博物馆文物管理科科长贺惠陆指出“目前官方资料没有潞王府狮子流失的记录贺惠陆科长本人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还亲眼看过潞王府门前的石狮,后来该狮子才被盗走。

理由二:关帝是圣人,圣人不可能接受王爷的东西,等级不匹配,更不可能接受来自一个名声不好的王爷的东西。

3.“无耳朵狮子”应该是淇县南关村关帝庙建庙时专门定制

“关帝是由人们对三国时蜀汉大将关羽的灵魂崇拜演化而成的民间俗神。”[4]关帝庙的建立表达了人们驱灾避难、祈福纳祥的美好愿望,明代关帝庙前塑造守候石狮已成为极其普遍现象。我查阅了庙宇相关资料,访问了几位石狮研究者和多名“看庙人”,了解到关帝庙以及其他庙宇前的石狮一般都是专门定制,鲜有借用其他地方石狮的现象。所以我认为:“无耳朵狮子”是淇县南关村关帝庙建庙时专门定制。

(三)“无耳朵狮子”雕刻时间是怎样被确定的?

“无耳朵狮子”是淇县南关村关帝庙前的守护狮,清乾隆十年《淇县志》对淇县南关村关帝庙有所记载,但并没有提及“无耳朵狮子”。直至1996版《淇县志》中才出现了对“无耳朵狮子”的正式记录。那么目前人们公认的“无耳朵狮子”的雕刻时间究竟是怎样来的呢?思考后我认为:该时间是后人根据《淇县志》记录的南关村关帝庙建庙时间推断而来!因史料没有相关记载,人们只有推断,明清时代石狮已被社会各阶层广泛运用,庙前立石狮的情况十分常见,石狮的雕刻时间和建庙时间应大致为同一时期。南关村关帝庙建于明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于是“无耳朵狮子”的雕刻时间也就凭此被推断为明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这样的推断也算合乎情理。

(四)“无耳朵狮子”为什么没有耳朵?

目前对“无耳朵狮子”无耳的原因有以下几种说法:

一是“由于疏忽,工匠没有给狮子雕刻耳朵” 二是雕刻者或设计者不想听到社会的杂音,借此表达“两耳不闻窗外事”的思想;三是工匠个人的雕刻风格使然,他习惯于这样处理石狮耳朵问题;四是“无耳朵狮子”并非无耳,只不过耳朵过于小或被遮挡看不见而已;五是工匠为泄私愤而故意在雕刻作品上做手脚。这些使坏的小手脚即便被发现也无伤大雅,工匠能够自圆其说;六是雕刻这对石狮用的石料本身有毛病,工匠依据石料本身特点量身定做出“无耳朵狮子”。

目前流传最广泛的说法是第一种——工匠疏忽导致石狮无耳,我对此说法并不太认可。考察得知该说法的根据是淇县南关村村民代代口耳相传,然而我两次对南关村村民进行采访,村民中知道该说法的人少之又少,两代“侍奉”南关村关帝庙的李秀泉老人也从未听说此事(当然,一种说法流传的不广泛并不能完全否认一个事物或事件的存在)。再说,按常理推断,创造一件艺术品前必然胸有成竹,不可能石狮雕刻过程中突然发现忘记雕刻耳朵,然后采取补救措施。我认为精美的“牛抵日”和“狗咬云”图案也应该是工匠动手雕刻之前总体设计的内容之一。

我比较赞同第六种说法——依据石料本身特点量身定做。该说法出自石雕艺术家张学英先生之口,在此我将他的分析呈现出来:“雕刻‘无耳朵狮子’的原材料本身有暗伤,就是说石头有胎带的毛病。你看雌狮子左上方三个发髻疙瘩齐刷刷地掉了下来,这就是石头有暗伤的有力证明。雕刻的第一步是整荒料,这时雕刻作品就有大致模样了。石匠在随后的雕刻过程中发现石头有暗伤,没法雕刻耳朵,雕刻了它们也必定掉下来。这时候怎么办?一个办法就是将石狮削低,重新雕刻。但这样的话一般行不通,因为雕刻多高的石狮是有讲究的,主家都有要求,你削低重做就不能符合主家的要求了。另一个办法就是想办法处理这个问题。怎么处理呢?石匠就在耳朵位置的地方打了个大大的发髻。没人问耳朵的问题就罢,有人问他可以这样解释‘耳朵藏在发髻里面了’。这就是所谓的‘看着有特点,说起有理由’。反正我是那个石匠,我也会这样处理这个问题。

“无耳朵狮子”雕刻至今已有数百年的历史,在没有史料记载的情况下人们只能对石狮无耳的原因进行推测,结论也只能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但无论是哪一种推测,毫无疑问都包含着人们的思考和智慧。如果雕刻者知道自己的作品引发了这么多人的思考,也许会非常欣慰吧。

二、“无耳朵狮子”奇特之处

(一)狮子无耳

“中国石狮研究专家”李芝岗先生和“石雕艺术家”张学英先生都指出除“无耳朵狮子”以外他们见过的石狮都刻有耳朵,这就给“无耳朵狮子”的奇特以专业水准上的支持。“物以稀为贵”,别管导致“无耳朵狮子”无耳的原因是什么,客观上已给这对石狮增加了“稀”和“贵”的成分,这对石狮有权利因其无耳而称奇远近。

(二)雌雄二狮不对称因素

对称是中国雕刻艺术最基本的形态。“无耳朵狮子”大致遵循对称的格局,雌雄对称,但其不对称的因素也非常明显。

不对称首先表现在雌雄二狮高度上。这对石狮中雄狮高282厘米,雌狮高270厘米,雄狮比雌狮高出足足12厘米。

不对称其次表现在雌雄二狮造型上。雌狮和雄狮都被雕刻成头向里歪的形象,但它们并不是“面对面”之态,雌狮歪头的幅度明显大于雄狮,似乎在凝视着雄狮,雄狮却并不凝视雌狮,而是平视右前方。雌狮舌头上翘的程度比雄狮更甚,致使雌狮看起来要比雄狮笑得更加灿烂。

这些不对称因素彰显出“无耳朵狮子”独特的艺术魅力,同时也映射出明朝男尊女卑的社会意识和封建思想。

(三)“牛抵日”“狗咬云”图案契合建庙目的

明清石狮已走向程式化和世俗化,其底座的图案也越来越被雕刻得精美细致,但这些底座图案一般只起到装饰作用。“无耳朵狮子”底座上的“牛抵日”“狗咬云”图案却一反常态,超越底座“装饰作用”的局限,与雕刻石狮的目的联系起来。淇县南关村关帝庙因旱涝无常,多灾多难而建,针对旱灾,雕刻出“狗咬云”形象,针对涝灾雕刻出“牛抵日”形象。这些形象契合了南关村关帝庙建庙目的,显示出雕刻者或设计者高超的艺术才华。

 

由于自身的素质及专业背景,研究中难免出现纰漏,望各位专家指正批评!

 



[1]淇县志编纂委员会.淇县志[M].中州古籍出版社,1996(10).21—22页.

[2] 杜彤华.璐王和璐王墓[M].中州古籍出版社,2006(9).32页.

[3] 北站区史志编委会. 北站区志[M].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10).364页.

[4] 张月琴. 明清边塞城堡的庙宇及其祀神——以镇川堡为例[J].历史研究,2007(04).31页.



 


《朝歌文坛》淇园笔会 由《淇县之窗---淇县热线》主办 栏目主持人: 朱莉娅 策划设计:老农
电话 0392-7226249 电子邮箱: hnjulia@126.com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 不得复制、翻印、镜像!

豫ICP备050004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