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歌文坛《淇园笔会第四卷》

文坛常客 - 李文杰 - 第四记 陵墓探访(淇县“无耳朵狮子”考察记)
第四记 陵墓探访(淇县“无耳朵狮子”考察记)
作者:李文杰  加入时间:2016-7-6 17:34:51

第四记 陵墓探访

一、探访之前

李秀泉老人所说“无耳朵狮子来自潞王坟”的线索着实令我振奋,回家即刻上网查询有关潞王及潞王坟的信息,结果让我大失所望,资料显示璐王朱翊镠生于明隆庆二年(1568),死于明万历四十二年(1614),潞王墓(潞王坟)建成于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而摘心台公园“无耳朵狮子”介绍牌上写着“无耳朵狮子雕于明万历三十六年(1609)”(注:这里的时间标注错误,明万历三十六年应该为1608年)。也就是说:假如介绍牌上雕刻时间正确的话,雕刻“无耳朵狮子”时璐王还好好地活在人世呢!

难道李秀泉老人的话仅是传言?

失望过后我重调思路,细细梳理相关知识,脑海中突然冒出一个大大的疑问:

既然“无耳朵狮子”本身没有标注雕刻时间,那么介绍牌上的时间从何而来?

我想到了淇县县志,记录这么久远的事件县志无疑是最好的资料,求助在县志办工作的学者杜永沛先生,查阅了相关县志。清乾隆十年《淇县志》载:“关帝庙,凡四……一在南门外,明万历三十六年知县刘学言创建,每年春秋并五月十三日凡三次祭祀……”(注:1.标点符号系本人标注;2.南门外,即南关村)

明清县志里相关资料只有这些,仅出现南关村关帝庙,并没有提到“无耳朵狮子”。最早提及“无耳朵狮子”的是1996版《淇县志》,记载如下:“南关关帝庙及没耳朵狮子,皆位于南关村南……庙坐北朝南,南北三院,前后有门,庙南门两边有无耳朵狮子一对,狮高7尺左右,狮座四周雕有奇花异草,底座与狮子之间雕有一石垫子,垫子后面雕有图案,一为‘牛抵日’,一为‘犬咬云’。民谣‘牛抵日、狗咬云、没耳朵狮子或麒麟’即指此。”[1]

看来《淇县志》里并没有“无耳朵狮子”雕刻年代的原始记录。那么“无耳朵狮子”介绍牌上的时间究竟是怎样来的呢?思考后我认为:该时间是后人根据《淇县志》记录的南关村关帝庙建庙时间推断而来!因史料没有相关记载,人们只有推断,明清时代石狮已被社会各阶层广泛运用,庙前立石狮的情况十分常见,石狮的雕刻时间和建庙时间应大致为同一时期。南关村关帝庙建于明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于是“无耳朵狮子”的雕刻时间也就凭此被推断为明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这样的推断也算合乎情理。

但是,既然雕刻时间仅为推测而来,那么是否可以这样假设:先建关帝庙,后来从潞王坟拉来石狮子?因为这种假设无法被彻底否定,看来潞王坟是必须去一趟了。再说,潞王陵(即潞王坟)有“中原石头城”佳称,即便石狮子不是从那里运来,作为同时期的石雕作品,说不定会打开我的思路,得到意外收获呢。



[1] 淇县志编纂委员会.淇县志[M].中州古籍出版社,1996(10).第811页.

 

二、访潞简王墓

2015年10月3日,我们一家人驱车来到位于新乡市北郊凤凰山下的璐王坟。璐王坟目前已成为“潞王陵风景区”,景区内还出现了另外几个对潞王坟的称谓:璐王陵、潞简王墓、璐王墓。用不同的字眼表达同样的意思,其中必然蕴藏了特定的历史信息。陵、墓、坟之间存在一定的区别,封建时代还体现出其主人地位的尊卑,“陵”为帝王专用,民间老百姓一般用“坟”,“墓”的使用范围相对宽泛一些。“潞王陵”的称谓明显“逾制”,“潞王坟”的称谓反映出人们对潞王暴行劣迹不满的情感倾向,但终究显得有失公允。相比之下,“潞王墓”或“潞简王墓”的称谓较为合适,其中“潞简王”是万历皇帝对璐王朱翊镠的敕封称号,所以目前学术界多用“潞简王墓”的称谓。

璐简王墓主要建筑布局与北京明皇陵基本相同,后人称之为“中原定陵”。景区内石雕作品林立,石坊、石碑、石人、石兽、石门、石案、石道、石墓室,被称为“中原石头城”名副其实。璐简王墓石雕给我留下的第一印象是:写意的成分很大,追求神似,如墓区前首的神道两侧的石像生中,有些完全不知何物。

我关注的焦点为石狮子,故每见到狮子雕像就瞪大眼睛。在神道两侧,就看到一对石狮子。它们有着勇猛的神态及浑圆的外形,像微型玉兰花花瓣的小小耳朵立于发髻两侧。长长的鬃毛,使人不自觉地联想到雄狮,相比之下,“无耳朵狮子”要纤瘦一些,从神态及外形上则具有女性的阴柔之美。墓区又看到许多石狮子,或站在门两侧镇守,或雕于墙上牌坊上。和查看网络图片的结果一样,这些石狮中大多数可以明显看到它们的耳朵,但有些石狮的耳朵却让像我这样的非专业人士难以辨别。次妃墓区大门前立有一对体型庞大的石狮,体型和神态和“无耳朵狮子”颇有相似之处,如左右对称, 呈蹲坐式,雄狮踩球,雌狮抚幼狮,前肢直立,有底座且雕有花卉图案,见图6:

6 次妃墓门石狮

两处石狮之间的共同点也印证了此领域的研究者对该年代石狮的总结与分析,如李芝岗先生的论点“从一方面看,这一历史时期(元明清)石狮艺术在走下坡路,石狮造型进一步世俗化,趋于公式化和定型化……从另一方面看,石狮艺术朝着现实生活和实用的方向发展,品种类别广泛增加,特别是技术提高后,向精致细腻和装饰华丽的方向发展,符合时代审美的要求,取得了一定的成就。”[1]

又如朱玥的论点:“到了明代,石狮雕刻的艺术造型已经没有过多的变化,并已走向模式化,其特征主要表现出端庄、敦厚,整体比例匀称,石狮身上的装饰进一步得到增强。到了清代这一情况更加模式化,如李斗的《扬州画舫录》中所描述的‘石狮分头、脸部、身体、腿、牙胯、铃档、绣带、螺旋纹饰、滚凿绣球、患子等等’。”[2]

再如宋岚的观点:“狮子图像仍承袭唐制,似乎并无多大的变化,甚至不可避免地形成“千狮一面”。然而,从整体上看其仍旧蕴涵着一股汉唐的 ‘胡气’,张扬着博大刚健的盛世审美风韵,并且一直沿袭至今。”[3]

我在潞王陵风景区到处寻找熟悉石狮的导游和工作人员,可惜无果。到处搜索资料,仅买到《璐王和璐王墓》一书,仔细阅读,从中并没有发现潞简王墓石狮曾经流失的记录。所以此行并没有找到“无耳朵狮子来自潞王坟”的证据,当然也没有找到否定“无耳朵狮来自潞王坟子”的证据。

不过还真的有意外收获,《璐王和璐王墓》书中记载:“《卫辉府志·祥异》中记有卫辉一带历年灾荒的情况……

万历十三年旱。

十四年自春正月旱,至六月9日大风。

十五年大饥。三月三日申时地震,有声如雷,城蝶催圮,屋宇动摇,大饥大疫。四月五月大旱。五月大风。七月大水,黄沁二河决。二十一、二日连日大风,田禾伤损,民益苦饥。

十六年大旱大疫。

二十四年二月璐府门火。夏四月雨雪。秋蝗,良禾殆尽。至啮人衣,八月雨雪。

二十五年,沁河决,大水淹东、北二关,城半颓,东、西、北三门土塞。

三十四年秋,大蝗伤禾。

三十七年大旱,人攫食于市,死者相枕籍。”[4]

淇县明代归属卫辉府管辖,离卫辉不足40公里,诸如“大旱”“夏四月雨雪”“八月雨雪”“大蝗”等自然灾害想必淇县也同时经历。这些资料起码可以佐证 “(南关村关帝庙)因连年旱涝,民不聊生而建,以达到镇妖降魔”的观点是正确的。

三、考察小结

1.目前所公认的“无耳朵狮子”雕刻时间是人们根据《淇县志》记录的南关村关帝庙建庙时间推断而来。

2.没有找到支持或否定“无耳朵狮子来自潞王陵”说法的证据。

3.佐证了南关村关帝庙建庙原因:因自然灾害频发,建庙以“镇恶驱邪”。

4.“无耳朵石狮”和潞简陵风景区中的次妃墓门前石狮相似点颇多,印证了学者对石狮艺术形象流变的分析:元明清时期石狮造型趋于公式化和定型化。



[1] 李芝岗.中国石狮雕刻艺术[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有限公司,2014(05).第180页.

[2]朱玥.石狮艺术形象特征流变初探[D].长春工业大学,2011.

[3] 宋岚.中国狮子图像的渊源探究[D].南京艺术学院,2010.

[4] 杜彤华.璐王和璐王墓[M].中州古籍出版社,2006(09).第32页.

 



 


《朝歌文坛》淇园笔会 由《淇县之窗---淇县热线》主办 栏目主持人: 朱莉娅 策划设计:老农
电话 0392-7226249 电子邮箱: hnjulia@126.com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 不得复制、翻印、镜像!

豫ICP备050004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