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歌文汇 (一卷)      

记一次向根据地的运粮活动
说古论今 - 记一次向根据地的运粮活动
记一次向根据地的运粮活动
 
作者:常永海  加入时间:2011-9-20 22:28:33

1947年4月3日下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举攻克淇县城。饱尝旧社会艰辛万苦的淇县人民群众,对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民主政府十分热爱和拥护。人民民主政府不管发出什么号召,他们就闻风而动,雷厉风行,交售公粮也是如此,不仅按时交售,而且是一干二净三饱满,决不把坏粮交给国家。

由于当时淇县刚解放,国民党的残余势力还很猖獗,淇县地主武装还乡团头子杨富,盘踞在御河边的皇甫村(今属卫辉市),石奶奶庙、小河口一带,淇县铁路以东成了“拉锯式”的游击区。在这里征收公粮,如同虎口夺粮,是重要的中心工作。为了争取时间,加快征粮速度,交售的公粮均暂时运送至沿山的南、北四井、仙谈岗、东场、老庄等村存放。

当时局势十分不稳,国民党还乡团头子杨富带人不断来解放区骚扰、抢粮、要款、拉牲口、杀害干部和群众。显然在沿山各村存放之公粮,也就不保险了,为此,淇县民主政府于同年10月20日,在第五区区公所——原本庙村召开会议,部署有关各村运粮的问题,决定在10月底以前将沿山各村存放之公粮全部运送到山里,不得推迟、延误。

赵构村的任务是把3万斤粮食从老庄运到柳林。老庄距柳林路程不算远,但隔着几道山岭,没有大路,只有崎岖的小窄路,马车不能运输,唯一的办法就是人担、驴驮。

负责组织和指挥赵沟运粮队的是该村农会主席王树福和村长常会。王树福和村长常会对村上的基本情况进行了详细的排查:13——15岁的儿童30人,16——60岁的男人120人,能驮的驴、马、骡30匹,这就是当时完成任务的唯一运输力量和工具。分工是很明确的。30个儿童负责牵30匹牲口,叫驴驮组,组长是杜作林,人们都叫他“驴队长”;105个男人为人担组,他们各自带自家的布袋和扁担;15个男人组成后勤组负责盘大锅做饭,喂牲口。整个行动都由农会主席王树福和村长常会统一指挥。

按照部署,10月23日后勤组人员先到老庄,盘上大锅,收拾驻地,做好人畜的吃住的准备工作。25日运量人马全部到齐。晚上,人露宿地老庄街上的柴草堆旁,牲口喂在街上,像人民解放军作战行军一样,纪律严明,不住民房,不管再苦再累谁都无怨言,只有一个心眼,一股劲,一个目标,迅速按时完成任务。

26日早晨4点钟吃饭,5点出发,中午到达柳林,人吃点干粮,牲口吃点草,傍晚返回驻地。按计划,年龄小的和老些的每人平均担50斤,壮年每人平均担80斤,105个男人一天可运6300斤,一匹牲口每匹驮150斤,30匹牲口每天驮运4500斤,按这个计算一天就可以运去一万多斤。在运往柳林的路线上人担组与驴驮组是不相同的,人担组由田沟口进山,翻山越岭到柳林村。驴驮组经北大李庄从形盆口进沟沿河沟曲曲弯弯到柳林村。当时两条路线坑坑洼洼都非常难走,一不小心就会跌跤。杜作林当时是负责驴驮组的。牵牲口的儿童和驮粮食的牲口出的事都由他管,没有当过官的这位“驴队长”,这回混上i“官”所以心里总是乐滋滋的,对工作的负责劲甭提有多高。由于沟岸长期被雨水冲刷得高高低低,上上下下,牲口背上de 布袋不断有掉下来的,掉下来的装上再走。有时跌破了布袋撒了米,牵牲口的儿童脱下单裤拾上米,穿着裤衩牵驴走。后来为连防止跌破布袋没办法,就让牵牲口的儿童多带一条布袋备用。这样经过艰苦辛勤,顽强的劳动,3天完成了三万余斤的运粮任务。

由于干部领导的好,群众干劲高,运粮任务完成的顺利,当时还得到了淇县民主政府的表扬和奖励。回村后村上一位私塾先生王子久还写了一首诗留作纪念,即“赵沟群众住老庄,人担驴驮运公粮,翻山越岭全不怕,藏粮只为打老蒋”。

1948年3月杨富还乡团头,带领会队,伙同土匪王三祝(系滑县还乡团头子)集2000余人向铁路西解放区大肆骚扰,他们到老庄以及沿山一带村庄,没抢走一粒粮食,被解放军四十九团、县大队和民兵武装,打得抱头鼠窜。

军队在前线勇敢作战,人民在后方全力支援,军民共同筑成铜墙铁壁,无往而不胜,这就验证了伟大领袖毛泽东提出的“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的光辉论断。

 



返回主页 发表评论

淇县之窗《朝歌文汇第一卷》   主持人:宋建江(同野)      电话  0392-7226249   电子邮箱: sjjxinxiang@163.com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 不得复制、翻印、镜像!                  策划设计管理: 淇县之窗老农
豫ICP备050004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