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五调腔继续唱下去

河南省《朝歌文汇第一卷》 今天是:
谈天说地 - 把五调腔继续唱下去
把五调腔继续唱下去
 
作者:晨报记者 李旭阳  加入时间:2012-9-6 9:35:17  qxsjj  
把五调腔继续唱下去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申请成功,淇县郝街村五调腔再次受到重视

  □晨报记者 李旭阳

  核心提示

  五调腔剧种主要流行于豫北和豫南,原系乐腔戏,后来陆续吸收了二夹弦和冀州一带的乱弹、京剧以及河北梆子的支脉京梆和河南秧歌,于1916年前后形成了独有的腔调,因包括五种腔调,故名五调腔。

  淇县西岗镇郝街村的五调腔,于2011年12月正式列入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8月14日上午,记者来到淇县西岗镇郝街村村委会大院,郝街村五调腔剧团就在这儿。

  记者赶到时,郝街村五调腔剧团的工作人员正在搭戏台。

  “村里一个女学生考上名牌大学了,为了庆祝,邀请我们在村里唱三天戏。”郝街村五调腔剧团团长张平安边说边把记者带到剧团办公室。

  一进办公室,记者就看到墙上挂着去年12月份省文化厅给郝街村颁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牌匾。

  办公室里堆满了箱子、凳子、桌子等物,“这就是我们的全部家当,这里面装的是服装,这是我们的灯光设备,这是我们的LED字幕屏……很多东西都是新添置的。”张平安向记者介绍。

  “流浪艺人”来承恩落户郝街村带来五调腔

  《淇县戏剧志》中记载,郝街村五调腔剧团是老艺人来承恩创建发展起来的。

  来承恩,1919年生于内黄县楚旺乡来宋村,家境贫寒,9岁开始学艺,常年在外漂泊卖艺。1949年,来承恩在新乡唱戏时,戏友高清祥看中他的才艺,因为当时淇县郝街村有很多唱乐腔的,就介绍来承恩到郝街村落户。后来,来承恩结识了浚县琴师赵燕来,两人就将原乐腔戏班改为郝街村五调腔剧团。五调腔就此在郝街村生根发芽。

  “来承恩老师来的时候非常落魄,就带着老婆、挑着扁担,扁担这头是行李,那头是孩子。”现任郝街村五调腔剧团团长的张平安告诉记者,来承恩来郝街村没多久,大家就看出他有才艺,唱戏时,花脸、红脸、青衣、小旦、小生,他都能唱。“来老师无论是唱功还是演技都非常好,村里人喜欢听他唱戏。”来承恩把郝街村唱戏的人集中起来,开始唱五调腔。

  来承恩的名气逐渐走出郝街村,影响到周边乡镇,很多人慕名而来,拜他为师,学习五调腔。郝街村五调腔剧团也开始接到邀请,到外地演出。

  为了让来承恩安心留在郝街村,来承恩的学生和剧团成员集资给他盖了3间瓦房,还经常给他送米、面等生活必需品。

  为了感谢郝街村父老对他们一家的关爱,来承恩在村里立了仁义碑。碑文中写道:“来承恩在郝街落户四十余年,膝前三子一女,均已成家,政府干部乡亲邻里待俺情深似海,恩重如山。为表心意,不忘党恩,立仁义碑一块,敬谢全村父老。”

  “申遗”成功,五调腔再度受到重视

  随着社会的发展,很多年轻人外出打工,关注五调腔的人越来越少,更不用说学习的人了,五调腔逐渐被郝街村人遗忘。

  张平安说,要不是这次“申遗”,五调腔真可能会失传。

  2010年,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申请工作开始,淇县北阳镇黄堆村第一时间得到这个消息,黄堆村也有几个人师从来承恩学过五调腔,黄堆村的人就到郝街村找会唱五调腔的人去唱戏,作为“申遗”条件。

  “我得知这一情况后,立即将情况汇报给淇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副主任张大保。”张平安说,张大保得知消息后,立即来到郝街村核实。

  郝街村有来承恩立的仁义碑,还有一些老照片,可以证明五调腔是郝街村的。张大保立即向县里汇报,7天内,张大保和张平安、周在楼等人准备材料,整理剧本。他们把材料整理好后,送到县里,县里再送到市里,最终通过省里的审核,“申遗”成功。2011年12月,郝街村接到省文化厅颁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牌匾。

  新剧本给五调腔注入新鲜血液

  文章开头提到的那个考上名牌大学的女孩,是周在楼的孙女。周在楼是五调腔的重要传承人之一,他还创作了多部剧本,给五调腔的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周在楼结合淇县旅游文化编的《鬼谷子出世》等剧目深受广大戏迷喜爱,另一个剧本《戏魂》也已写好草稿。

  “我这次要求在村里演出,除了庆祝孙女考上大学,还有一个更重要的想法。五调腔已经成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要借这个机会让五调腔重新走上舞台,走入百姓生活,逐渐走入市场。”周在楼说。

  “五腔调重新走上舞台,群众反响还不错。”张平安告诉记者,第一场演出结束后,不少群众说不错,“这也增加了我们的信心。剧团几个负责人集资20000余元添置了灯光、音响、服装等设备。我们打算购置一批儿童穿的戏服,村里的学生如果感兴趣可以利用周末或节假日到这儿练练。没想到,消息一传出,很多家长带着孩子来报名,这让我们更有信心将五调腔好好传承下去。”

  目前,鹤壁市和淇县的文化部门已将五调腔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建立了五调腔剧种拯救保护小组,并成立五调腔活动中心场所,动员老一代演出人员培养新一代演出人员,并制订了相关保护计划。

 


淇县之窗《朝歌文汇第一卷》   主持人:宋建江(同野)      电话  0392-7226249   电子邮箱: sjjxinxiang@163.com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 不得复制、翻印、镜像!                  策划设计管理: 淇县之窗老农               
豫ICP备050004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