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坛不老松---王革勋 文坛不老松---王革勋

河南省《朝歌文汇第一卷》 今天是:
    朝歌文汇 (一卷) 2009-2021    
文化艺术 - 文坛不老松---王革勋
文坛不老松---王革勋
淇园名士
作者:贾振君  加入时间:2017-8-3 18:31:39  qxsjj  

 

      要认识王革勋,就不能不读他的作品。
      王革勋老先生已陆续出版了六本书:《淇洹集》、《淇洹吟咏录》、《战士历程》、《学广集萃》、《闲聊八面斋》和《西坡书签》,现在看来,后劲儿蛮十足的,一时半会还“刹不住车”。篇幅所限,在下重点说说两部像砖头一样厚的专著。
先从《战士历程》说起吧。由糜振玉中将题写书名并作序,序中说“革勋先生不论在《淇洹集》文选中,还是在《淇洹吟咏录》诗词选集里,在论史评事、吟人咏景中,总是透露出一股爱国爱民的情怀和凛然豪迈的正气。”这是对他秉性的一个高度概括。

       《战士历程》是一本回忆录,王革勋先生是一位党员,即一位为共产主义理想、为真理奋斗终生的战士,他又曾是一名解放军战士、军官,并且一生都生活在自我设置的“军旅场景”中,很显然,是一语双关。这正是他给文集取名的寓意所在。

      纵观王先生的一生,可谓跌宕起伏。他祖籍淇县刘拐庄村,出生在上世纪30年代,读过私塾,当过儿童团长,参过军,转业到豫北某市后,先后在工厂基层、重工局机关、市委宣传部、市广播电视局、市社科联、市文广局等部门工作,这期间,受过表彰和嘉奖,也受过批判、被打成反党分子,住进牛棚。以在下的眼光,可能军旅的土壤和气候更适宜他,假设他所在的部队不裁军,又假设他不转业,最起码能“混”个将军,就是闭着眼过日子,也能熬到少将级别。不信我们来看看他成长的轨迹。

      先说这块头,一米八以上,身材魁梧,国字脸,棱角分明,一开口,声若洪钟,底气十足,标准的重量级型,一副将军的胚子活生生地摆在那儿。事实上,远不止这些,他五十多岁时犹能横渡长江,现今八十多岁了,尚只身坐飞机满世界跑参加学术会议,他两次因心肌梗死下病危通知书,而立下遗嘱,却都奇迹般地战胜病魔,这还不算,他曾经给毛泽东、江泽民、胡锦涛、刘华清、钱其琛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中央军委、外交部写过信,就党国大事向中央和有关部门建言献策,并得到上级的积极回应和热情鼓励。

      王革勋先生始终是一位拓荒者和创业者,无论在哪个工作岗位上他都无愧于自己的良知,无愧于时代,无愧于自己的职责。他在市广播电视局任副书记、主持工作的副局长期间,创立了市人民广播电台、电视台,拍摄了《岳飞》、《叶飘零》两部电视剧,走在了全国市级广电工作的前列。他刚闹出点“动静”来,一纸调令,由他以专职副主席的身份去组建社科联,“那是个无人无钱无地方的单位,光杆一条,皮包一个。”而这个决定的背景源于一次同上峰的对话。当时“对话”还是个时髦词。具体细节不再赘述,你懂的,通俗说,就是在一次高级别会议上,顶撞了上峰,而且,因二人意外的“对话”,对话会变得鸦雀无声,不欢而散了。很显然,他犯了大忌。果然,七个月之后,有人找他谈话,说,老王,你善于创业,再去社科联创一次业吧。王革勋说,要我去也行,但必须答应我三个条件,第一,给我配备20个人。第二,给社科联解决10间办公用房。第三,给我划拨办公经费。或许是他的要价太高了,谈话人难以答复,他就逐级跑,有一个重要人物说,这样吧,我拿笔给你画个房子和专车……

      就是在这么个局面下,王革勋先生整顿组建了社会科学学会37个,吸收会员1万多名,编纂出版会刊4期、专辑2本,再一次名声大噪。而正当他准备大展宏图时,又被调入市文广局任调研员,说白了,就是让他退二线休息。在常人看来,或许王革勋就像一颗耀眼的流星就此陨落,他再也蹦跶不了多高了。但是错了,如果那样的话他就不叫王革勋了。一个人的政治生涯是有限的,其中充满了诸多变数,往往自己不能左右,但一个人的学术生涯是无限的,其舞台远比当一个小小芝麻官宽广得多。在此后几十年的岁月里,王革勋先生见证了潮起潮落,见证了一些人的纷纷落马,他自己呢,却炼成了一颗恒星,一棵不老松,笑到了最后。当然,这是后话。

      《淇洹集》为一本学术专著,由中国古都学会原会长朱士光先生作序并题写书名。文选收录了王革勋先生研究古都学、历史学、地方志等学术领域的92篇论文。

      王革勋先生做学问实事求是,坚持读书不唯书,不迷信权威,有自己的观点。1999年中国古都年会在山东莒县召开,会上,他发表了《试论莒国文化及相关的若干问题》一文,《左传》中记载,莒国祖先为黄帝儿子少昊之后。他从姓氏寻根和西周到春秋人物研究考证,认为莒国祖先乃伯益之后。后来从山东莒县考古发掘出的图像文字与他研究论证的结论果然相吻合。2000年,在第17届中国古都学会年会上,他提交了论文《古都彭城及有关问题》。文章指出,关于《史记》中所说项羽“破釜沉舟”所在地的研究,唐人司马贞和近人王伯祥的注释是错误的,指明项羽巨鹿救赵,经过的地方是河南安阳,“破釜沉舟”发生在楚旺镇,而不是前人所说的山东曹县。

      又《史记》载,苏秦先合纵,张仪后连横。而他通过研究,认为张仪死后苏秦才登上政治舞台,楚国没参加伐秦,而是齐燕韩赵魏伐秦,因此不能说“苏秦身披六国相印”。他还撰写了《豫北诸古城邑地域考》,发表于《中州今古》被香港“世界华人交流协会”评为2001年国际优秀作品。

      他的许多独到见解受到中国古都学会会长、教授朱士光先生的高度赞誉。说他“热心学术研究,不蹈袭他人成就,且持论平实,有相当依据,这种老当益壮,热心中华文化与古都深刻之研究与传播的精神,以及所取得的累累成果,令人感动与钦佩。”

      2004年,中国古都学会第21届年会在郑州举行,王革勋先生在会上发表了《试论郑州的古都地位及郑州、安阳两地古都的历史渊源》的论文。

      他慷慨陈词,旁引博证,言之凿凿。郑州及其辖境,作为黄帝之都81年,夏禹之都8年,商朝前期十王之都150年,仲丁、外任之都20年,西周管国之都6年,东周郑国之都394年,战国韩国之都145年。如此从五帝到夏商周以及春秋战国,三个统一王朝、三个诸侯方国都在郑州建都,郑州的都城史粗略统计绵延804年之久,远远长于200年;

      现存郑州市区的商城遗址既有内城、外郭,又有宫殿区、作坊区,占地9平方公里;郑州为人口第一大省河南之省会,级别与西安、南京相当。“郑州商城是迄今所知我国最早且规模最大的都城,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建有城垣的王都,从标准上衡量,郑州完全够资格成为第八大古都。他的发言不时被与会的百余位中外专家学者的掌声所打断,引起了大会的强烈共鸣,在有识之士的共同呼吁下,最终在投票选举中一次通过,郑州跻身于大古都之列,成为继北京、西安、洛阳、南京、开封、杭州、安阳后的中国第八大古都。

      据说,当天晚上,郑州市委市政府的一班子领导全盘出动,亲临他下榻的宾馆,登门致谢。无疑,王革勋先生催生了中国第八大古都之诞生,这或许将成为他一生学术生涯中的一个绝唱。

      到底应了先生自己的话:“一个智者要吃学术饭,不要吃政治饭。”


王革勋先生于家乡

                       [原有几幅附图略之]

 




淇县之窗《朝歌文汇第一卷》   主持人:宋建江(同野)      电话  0392-7226249   电子邮箱: sjjxinxiang@163.com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 不得复制、翻印、镜像!                  策划设计管理: 淇县之窗老农               
豫ICP备050004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