淇县革命遗址概述(一) 淇县革命遗址概述(一)

河南省《朝歌文汇第一卷》 今天是:
    朝歌文汇 (一卷) 2009-2021    
说古论今 - 淇县革命遗址概述(一)
淇县革命遗址概述(一)
 
作者:中共淇县县委党史研究室  加入时间:2018-1-13 19:53:29  qxsjj  

 导  言 

编辑出版《红色足迹》暨革命遗址普查概述,是淇县党史研究室按照中央、省、市上级党史部门的安排部署,在进行淇县革命遗址普查工作的基础上编辑整理而成。编写《红色足迹》一书,是对淇县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者和英烈所走过的光辉历程的缅怀,是党史“存史、资政、育人”的一项重要内容。

淇县地处豫北,在抗日战争时期,曾隶属两大抗日战略区域,以淇县境内的平汉铁路为界,以西地区隶属太行区,以东地区隶属冀鲁豫区。这一时期,淇县建制分分合合几经变更,在太行区,淇县先后曾为淇汤县、汲淇县。在冀鲁豫区,淇县部分地区曾为卫西工委、延浚汲淇四县边工委、卫滨县。然而就在这片热土上,淇县共产党人和淇县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了长期的革命斗争,留下了许多革命的遗址和进行革命斗争的历史足迹,它铭刻着淇县共产党人和淇县人民为了民族的独立和人民的解放而英勇奋斗的光辉历程,蕴含着他们艰苦奋斗,不屈不挠,不怕牺牲,敢于胜利的革命精神,是一批宝贵的革命历史文化遗产。

 


《红色足迹》的编写内容是以革命遗址普查工作内容为依据,记述了淇县在1919年至1949年民主革命时期的革命斗争历史史话。淇县,从1923年农民武装的兴起到1927年第一个党支部的建立,从抗日烽火的燃起到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历经了26年的艰苦奋斗,在这一革命历史进程中,淇县一批又一批的革命者前仆后继,艰苦奋斗,数以千计的革命先烈英勇捐躯,在淇县这片大地上处处都有他们留下光辉足迹,处处都有他们竖起的历史丰碑。为此,我们围绕淇县党的重要领导机构变迁旧址、重要党史人物故居、旧址、活动地;具有重要影响的革命烈士事迹发生地或烈士墓、碑、纪念亭;重要事件、重要战役战斗遗址。根据淇县档案馆馆藏的相关重要档案文献资料及能够反映重要历史活动、进程、思想、文化的各种历史文献资料,追寻着老一辈革命者和英烈们的奋斗足迹,编辑整理《红色足迹》,再现他们的丰功伟绩。这有助于全面了解淇县丰富的党史资源,有助于党史研究的深化和党史宣传教育的开展。

《红色足迹》的编写成书,为准确把握淇县革命遗址的保护形式和科学制定保护利用政策提供依据。也是对全县党员干部、群众和青少年进行党史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它对继承和发扬党的光荣传统和革命精神,对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对巩固社会主义文化阵地,对服务淇县的红色旅游事业、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中共淇县县委党史研究室                               2016年12月

 

 

 

农民武装---孙真会 

民国初年,豫北一带土匪横行,在淇县境内有土匪30多股,大多盘踞在沿山边一带。最早的匪首有王德福(外号老驴头)、张金魁(外号老大王)、张治邦、朱际春、王玉等。土匪们各霸一方,经常绑肉票、打家劫舍、搞得人心惶惶。加之国民政府县长汪明鉴不施仁政,搜刮民财,一时间淇县境内土匪横行、民不聊生。为了抵抗土匪,保卫家乡,淇县部分村庄的农民自发地组织起联庄会,建立自己的武装。

 

 

孙真会祠堂的东屋忠烈陈列室,位于河南省鹤壁市淇县西岗镇刘拐庄村

1923年,刘拐庄先后三次遭土匪抢劫,搞的全村家家关门闭户,提心吊胆,人心惶惶,鸡犬不宁。村民孙同德、王海滨、王海潮、王迎春等有识之士,对社会动乱十分不满,对群众疾苦非常同情。他们经过商议,决定建立一支农民武装,命名孙真会孙真会会员组成,除动员本村群众外,还动员了周围的沙窝村、皇王庙、王庄等11个村的群众参加。是年冬,“孙真会”正式成立,会员达1400余人。孙同德任会长,王海滨、牛同芳、王海潮、王迎春等人任副会长。总会设在刘拐庄,其他各村设立分会。“孙真会”所用的武器大多是红缨枪,为此又称红枪会。“孙真会”成立后,制订了章程,做了会旗。会员们自备武器,有土枪、红缨枪,长矛、大刀等。为练兵习武,“孙真会”从鹤壁集请来两个武功教师,言传身教,训练会员。孙真会会员农忙时种田,农闲时练武,夜间打更巡逻,每遇土匪来犯,迎头痛击。使土匪不敢进村骚扰,保障了各村群众的正常生活秩序,“孙真会”也因此而名扬四乡。

 

 

1925年春,安阳土匪头子马恒谷的部队(该部队黑军装,又称黑兵)和汤阴县土匪程光贵,勾结淇县土匪王福德、李玉林等人,聚集匪徒1000多人,进犯淇县,先后占据了淇县庙口村,和淇县城。匪兵们进城后,奸淫妇女,抢劫财物,滥杀无辜,闹得淇县城内乱作一团,群众纷纷逃难。后不久,又占领了马庄、北阳、南阳、史庄、黄堆、良相等村。农历3月24日,土匪们攻占了南大李庄,并安营扎寨,妄图沿淇河北上,占领淇县东半部。25日,土匪准备北进,“孙真会”孙同德会长得知情报后,同副会长们紧急协商,吹响了集合号,各分会听到号令,立即手持长矛、大刀,跑步涌向刘拐庄集结,在孙同德会长带领下进行了集体宣誓,决心为保卫父老乡亲,同匪兵们决一死战。之后,孙真会的大队人马向南挺进,迎头痛击来犯之敌。在霍街村同匪兵们遭遇,孙真会武装将黑兵们团团围住,围歼土匪,匪兵损失惨重,土匪残余们夺路而逃,缩回了淇县城。战斗中,会友刘金魁、张信栋、冯清淇、王保仁等24位壮士,为保卫家乡献出了生命,还有20多人受伤。战斗结束后的第三天,“孙真会”在刘拐庄举行了追悼大会,与会者1000多人。会场两侧的挽联上写着:“扫烟尘淇水左右方清静,除盗匪行山前后得太平。”为纪念烈士,刘拐庄及周围各村义捐大洋两千元,于1928年在刘拐庄修建了烈士祠,每年农历3月25日进行祭祀。烈士祠山门上嵌刻一幅楹联:“立庙奉祠只为枪刀林中称烈士,勒石表名全凭战争场里立奇功。”祠前的楹联写着:“唯大英雄方能舍生取义,非真好汉不至杀身成仁。”霍街战斗后约一个月,淇县国民党县长汪明鉴从卫辉请来了军队,进攻盘踞淇县城的黑兵,刘拐庄的孙真会助战,将黑兵赶出了淇县。

 

19274月,中共淇县党组织注意抓这支农民武装。党支部书记吴丹坤利用其表哥李文选在孙真会中担任头目的关系,支部委员介明堂和谭贺庭利用四乡熟人关系,在孙真会中做了大量的宣传发动工作,把孙真会团结在党的周围。1927年6月,北伐军打过黄河,奉军如惊弓之鸟,一战即溃,闻风而逃。在党的号召下,孙真会协助北伐军截击奉军,他们发挥夜战、近战的优势,利用红缨枪、大刀及鸟枪、土炮等武器,实行远射近刺的5人小组战术,击毙了不少奉军,缴获了不少武器装备,夺回了抢劫群众的财物,处决了一部分土匪奸霸,为群众报了仇,为北伐战争的胜利作出了贡献。

 

 

---原创 2017-12-30 淇县党史研究室 摘自微信文艺朝歌




淇县之窗《朝歌文汇第一卷》   主持人:宋建江(同野)      电话  0392-7226249   电子邮箱: sjjxinxiang@163.com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 不得复制、翻印、镜像!                  策划设计管理: 淇县之窗老农               
豫ICP备050004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