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淇县《朝歌文苑》网
     

采风 - 你真的很美丽

仁义戏碑

 
作者:周鸣祥  加入时间:2016-10-12
 

    在河南省淇县西岗镇郝街村有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梨树,大梨树下,一块“仁义碑”历经风雨沧桑,静静地接受着阳光的沐浴。这不是一块普通的石碑,它见证着郝街村五调腔鼻祖来承恩的感恩之情以及弟子对老师深深的爱。

    来承恩出生于内黄,弟兄六人,因家境贫寒他九岁拜张平欣为师学戏,十二岁唱响河北、河南。十八岁掌班带领剧团四方演出,成为河南河北一代的戏剧名人。抗日战争爆发,日本人看了剧团的演出,指名道姓提出来要来承恩夫妻二人到日本军营演堂戏,为拒绝演出,两人同喝了禁药耳聋水,嗓子发不出声音,没法唱戏,日本人大怒,放火烧杀剧团,剧团解体,演员流离失所。后在安阳、新乡一代,他带着老婆、孩子靠传艺谋生。1948年,经戏友介绍,到淇县郝街村安家落户,组办郝街村五调腔剧团(简称捞窝)。接着,淇县仙谈岗村,汲县道光村、马营村的村民也拜其为师学艺。安阳、新乡、汤阴、浚县等地剧团艺人也投靠他联班演戏。

    来承恩老师戏路宽阔,经其传授的大型剧目达60多部。他不但任师傅,还出演各种行当,培养出周围弟子数百人,曾带领郝街五调腔剧团与延津的两夹弦、浚县的大平调、滑县的大乐戏等剧团对台演出,多次受到政府嘉奖。淇县《县志》、《文化志》都有记载,其传奇的戏剧人生被后人津津乐道。来承恩培养出郝街村三代弟子数十人,其中孙荣华、张平安、周在楼、郝金梅、孙桂花等等都是他的得意门生,六、七十年代,他们排演的新戏《沙家浜》、《红灯记》、《智取威虎山》、《朝阳沟》、《兄妹俩的婚事》等唱响全县,一些戏剧在全县汇演荣获大奖。

    上世纪80年代,戏剧走向低谷,爱戏如命的来承恩无处可投、无戏可演,整天赶着几只羊闷闷不乐、默默自语:难道这五调腔就算拉倒了!难道群众喜闻乐见的传统戏剧就这样沉没了!郝街村待我不薄,给了我表演的舞台,我这样下去怎对得起郝街村民的一片心。一天他把弟子叫到跟前,要在郝街村立起一块仁义碑,感谢郝街村的父老乡亲。众弟子立即响应,有人策划、有人撰文、有人刻石,一块记录当年演戏盛况和感恩社会的仁义碑立在了郝街村的十字街头。那石碑方方正正,那碑文内容厚重,那碑刻力透纸背,多少人为之自豪,为之感叹!1997年春天,来承恩带着对戏剧的热爱离开了这个世界,其弟子披麻戴孝,将师傅送了一程又一程,直到师傅入土为安。师傅死后,弟子们为告慰师傅之灵,保护仁义戏碑,将其安放在来承恩门前的大梨树下,天长日久,在剧团上台演出的人都要把名字刻在戏碑上,以求护佑和慰藉。过春节时,多少家的小孩子都要来这“开脸”,以求成人长大。谁家娶媳妇唱大戏,也都要到戏碑前烧香拜戏碑,以求祥和吉利。

    时光进入21世纪。在戏剧走向低谷,五调腔面临绝迹的尴尬情况下,政府抢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政策唤醒了这个无人不唱戏的郝街村。在各级领导的关怀下,来承恩的弟子张平安、周在楼、孙桂花等人,克服资金少、场地小等重重困难,重办五调腔剧团,并成功申报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30年后的今天,郝街村的五调腔再次唱响淇县大地。弟子们将来承恩的名字拆解开——快来吧!传承吧!感恩吧!老师傅的一些传统剧目再次搬上舞台,父老乡亲嬉笑颜开。弟子张平安结合文明建设创作的《好媳妇》寓教于乐,周在楼结合地方实际创作的《鬼谷子出世》在河北省临漳县鬼谷子诞生地演出,受到地方极大好评。来承恩门前大梨树下的仁义碑也引起了省市县有关领导、专家的重视,纷纷拍照、拓片、录像、参观,他们说这不仅仅是一块仁义碑,更是一块仁义戏碑,凝聚着郝街村多少人的戏魂。

    目前,来承恩的弟子周在楼正在围绕仁义戏碑创作现代戏剧《戏魂》,《戏魂》共分《戏子树碑》、《戏魂赴位》、《戏乡考察》、《戏妮归根》、《仁义碑前》、《戏魂再现》六部分,它再现了郝街村五调腔一波三折的发展史,彰显了郝街村梨园弟子再创辉煌的勇气、决心和牺牲个人、服务社会的精神品格。剧团负责人孙俱智说:“这回戏我们一定要排好,以此告慰师傅的在天之灵!”。

 
    (作者简介:周鸣祥,男,46岁,淇县县委组织部任职,鹤壁市作家协会会员、副秘书长,淇县作家协会副主席。)

 
     


《朝歌文苑》网 由淇县作家协会主办     主持人:陈青梅    电话 13783928068    电子邮箱: qxzxzgwy@126.com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 不得复制、翻印、镜像!                  策划设计管理:《淇县之窗》   老农    
豫ICP备05000447号   公安备案41062202000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