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实,心中没有仁爱是很难成为彬彬有礼的君子,更不会做出以礼待人之事。即使做出一些,也可能迫于当时的境况,并非心灵的选择。
“人而不仁如乐何?”,当然也强调了仁爱之心的重要,但说到乐的作用似乎孔圣人似乎有点不自信。联系到教育必须强调的是育人育心,这一点从理论上讲都清楚,只是到了实践中往往都急功近利,追求立竿见影的高效,缺乏静静等待花开的沉静和执着。
人不是生而知之的,后天的教育影响决不是无关紧要。我也不去讨论人之初性本善或者是性本恶,我坚决认为一个人没有仁爱之心更需要礼、乐的滋养,才能使他向善,渐入人格光辉的佳境。照孔圣人说的,乐似微乎其微苍白无力了,又一个孺子不可教也。这是一种悲哀。孔子的优秀率是多少,弟子三千,贤能七十二,大约是2.4%,真不够高。当然这种算法也不够科学。孔子很难评上高级职称了。教会好学生不是真本事,教会普通学生是有点本事,教好有进步空间的学生才是高人。
孔圣人不能认为乐对没有仁爱之心的人没有用,相反却有大用,对他们太必须了。这决不是对牛弹琴,而是雪中送炭,对症下药。只不过需要如何制定补的方案。我们的教育在取得一些自我陶醉的成绩而沾沾自喜、洋洋自得时,往往没有看到其应该值得我们深刻反思的一面。我们对学生心灵的理解和关怀远远停留在一个低起点上,我们的束手无策让那些急需进步的学子挣扎僵化在人格的泥淖里,再也找不到前行的方向。缺少能照亮学生人格光辉的引路人。老师应该努力成为这位德泽学子的功德无量之人,这是一条教学相长的漫漫人生修炼路,如果你已经在路上,你便已经有了成为教育幸福者的可能。
后进生是如何炼成的?除了先天的不良习惯太多,已经让他们似乎成为缺少“仁”的不可救药之徒,再加上周围人——主要是他的放弃,使它们更加自暴自弃。他们终于被摧毁了最后的自信力,在绝望的苦海中随波逐流,再也找不到希望的航标灯,连遥望的目光也开始黯然,人格的人生的悲剧便成为了唯一的结局。
孔夫子的一声叹息,穿越千年,感染多人,这是朽木不可雕也的喟叹,更是即将沦为朽木和开始沦为朽木者的悲剧。其实只要用美好的心灵看世界,世界还是挺可爱的。“我看青山多妩媚,料青山看我应如是”,不管青山如何看我,我已经在欣赏的愉悦中进入了幸福的体验之中。
面对各种教育的困境,如果多一些执着,多一些策略,多一些深入,就一定不无裨益,你就会走进柳暗花明的教苑佳境,这不是一个美丽的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