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印月峰这个富有诗意的名字相比,孙家寨这个名字土得简直掉渣儿。但我更喜欢孙家寨这个名字,就像儿时的伙伴狗儿,长大后虽说当上了董事长大名叫王振宇,私下场合叫王董事长或者王振宇还是有些别扭。
淇县油城村是个故事很多的地方,人间的故事有,天上的故事也有,都有实物相印证,从上古传说到商王朝再到明清两朝,信不信,都说得有鼻子有眼儿。按村里老百姓的说法,孙家寨就是明朝御史孙征兰反清复明的老巢。人类自以为自己聪明,才三百多年都记不起来过去的曲曲弯弯了,只是在口口相传中姑妄言之,咱们也只好姑妄听之了。
有人说这里有证据,那就是孙家寨峭壁上的题字,上面写着“印月峰”,落款是“皇明御史孙睡仙书”。当过明朝御史的淇县人又姓孙,也就南阳村的孙征兰。可仔细一想不对呀,孙征兰这个老夫自恃在朝中当过大官,书法技艺又称得上精湛,晚年在淇县周边四处游逛,遇到好山好水就乘兴涂鸦,把名字刻到石头上企图不朽,也并非仅此一处。再说了,如果他老人家想把这里作为反清复明的秘密据点,而又把含有当过前朝大官信息的文字大书特书于峭壁之上,不是不打自招的愚蠢之举吗?孙征兰是个绝顶聪明的主儿,打死他也
不会干出此等傻事的。
孙家寨的故事挺丰满,但孙家寨的现实很骨感。远眺孙家寨,一个椭圆形的突兀山峰上荆棘遍布,像是一位暮年老人的脑瓜,饱经风霜之后没有几根儿像样的头发。唯有那横亘于东边悬崖边雄壮的寨墙,还在悄无声息地昭示着这里曾经的辉煌。沿着崎岖的羊肠小道走近孙家寨,踏着陡峭的石阶而上,穿过一道窄窄的寨门,映入眼帘的是一大片房屋的石头根基,只有一个大水池可以告诉我们这里曾经有人热热闹闹地居住过。
孙征兰是位文官,虽说也曾经领过兵,称得上文武双全,但领兵打仗的事情好像并非其强项。到了年老体衰的时候,他老人家又在孙家寨拉杆子,想靠区区几百人充其量一两千人去与十分彪悍的八旗子弟斗法,这样做唯一的原因是他脑子进水了。从他老人家留在淇县周边山山水水的题字、题诗来看,他那个时候还没有患上老年痴呆症,思维敏捷,文思泉涌,书法精湛。
即便是历史书上写的东西,也是“三皇五帝神圣事,骗了无涯过客”,何况口口相传的传说了?我猜想,这里地势险要、交通蔽塞,虽说没有《林海雪原》里的夹皮沟、奶头山、威虎山厉害,在冷兵器时代也是土匪盘踞的一处好地方。所以,某个姓孙的土匪拉上一帮人在这里占山为王,过上了逍遥自在的生活,后来不知啥原因就衰落了。等孙征兰辞官
回乡,也像我们一样四处游荡于山水之间,到了孙家寨见到这里形如月亮,激发了他身上的艺术细胞,挥笔写了“印月峰”三个大字。好事者觉得孙征兰属于书画名人,就把他的题字当作名人字画刻到了悬崖之上。
孙征兰作为前朝重臣,清朝当局是非常清楚的。他如果敢出现反清复明的蛛丝马迹,跑到天边也会被缉拿正法的。他之所以能够寿终正寝,想必一定是只敢老老实实地游玩、写字,不敢乱说乱动。连写“清风不识字”的人脑袋都搬了家,如果孙征兰敢于拿“印月峰”来影射反清复明,还大摇大摆地写上是“皇明御史”,他有一万个脑袋也早被清朝的当政者给砍掉了。唯一可以设想的是,孙征兰题字的时候是在辞官之后明朝灭亡之前,具体来说就是崇祯八年到崇祯十七年之间,作为当朝的一名退休高官,随意在山水间涂鸦还算不得啥事儿。
也有人的想象力更加丰富,以孙家寨是三层台式建筑群为由,硬说此地是崇祯的离宫别苑。慢说崇祯在北京吊死后多人看到过他的尸体,就算他可以在关键时刻找位替身顶缸,让他这位深宫中的皇帝到孙家寨这荒山野岭里度日子,肯定不比让他吊死都难受。如果真的是他在孙家寨图谋东山再起,孙家寨也就成紫禁城了,起码也该叫个朱家殿才是呀。
踏在孙家寨高低无序的乱石上,从荆棘中穿过,昨日的繁华已经荡然无存。人们从孙睡仙的石刻,从这高大的寨墙和窄小的寨门里,从这残垣断壁中,可以读出一百个孙家寨来,但历史上真正的孙家寨只有一个。至于真相到底如何,只有这从古吹到今的山风知道,但山风一个劲儿地呜呜鸣叫,也许正在对我们的自作聪明哂笑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