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牧野之战的再思考之五——纣王非自焚而亡 关于牧野之战的再思考之五——纣王非自焚而亡
      河南省淇县《朝歌文苑》网
     

 
其他 - 关于牧野之战的再思考之五——纣王非自焚而亡
关于牧野之战的再思考之五——纣王非自焚而亡
 
作者:夏伟田  加入时间:2019-7-17 18:03:46

      若问大家纣王是怎么死的,绝大部分人会毫不犹豫的回答:鹿台自焚而死。只要接受过初中教育的人都清楚,老师就是这么讲的,课本上也是这么写的。其实,历史上关于纣王的死法大体上有三种:鹿台自焚说,战场被擒说,战场被杀说。为什么鹿台自焚说流行于当世?因为司马迁在《史记·周本纪》中就是这么写的。而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和他撰写的《史记》在中国史学界的地位是无法撼动的,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其首创的纪传体编史方法为后来历代“正史”所传承。同时,《史记》还被认为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阅读者甚多,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可见其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史记·周本纪》:帝纣闻武王来,亦发兵七十万人距武王。武王使师尚父与百夫致师,以大卒驰帝纣师。纣师虽众,皆无战之心,心欲武王亟入。纣师皆倒兵以战,以开武王。武王驰之,纣兵皆崩畔纣。纣走,反入登于鹿台之上,蒙衣其殊玉,自燔于火而死。武王持大白旗以麾诸侯,诸侯毕拜武王,武王乃揖诸侯,诸侯毕从。武王至商国,商国百姓咸待于郊。于是武王使群臣告语商百姓曰:“上天降休!”商人皆再拜稽首,武王亦答拜。遂入,至纣死所。武王自射之,三发而后下车,以轻剑击之,以黄钺斩纣头,县大白之旗。已而至纣之嬖妾二女。二女皆经自杀。武王又射三发,击以剑,斩以玄钺,县其头小白之旗。武王已乃出复军。

      司马迁撰写《史记》之前,纣王有多种死法之说,为什么司马迁要采纳鹿台自焚说呢?司马迁生活在强力推崇儒术的时代,所以在《周本纪》里,司马迁明显地是以儒家的思想观点来看待周朝历史,宣扬的是仁义兴邦的道理。一定要把纣王描写的非常残暴昏庸,与此相对的是突出地表现文王、武王、成王、周公的仁义。要把这几个人打造成儒家理想中圣主贤臣的典范。武王是仁义之君,要偃戈释旅,纣王只能自焚。同时,也减轻殷商后人对周人的仇恨。最后还不忘污蔑纣王一次,让人们感觉纣王临死还很贪婪,就应该死去。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的历史学家一致采用了《史记》中的鹿台自焚说。如: 翦伯赞主编的《中国史纲要》:商最后一个王帝辛,自燔于火而死。(《中国史纲要》,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9月第1版,上册,第23页) 白寿彝主编的《中国通史纲要》第四章《商周奴隶制国家》:武王的队伍顺利前进,在距纣都朝歌西南的牧野誓师,指责纣王不祭祀祖先,不信任亲族,包庇四方的罪人和逃亡的奴隶。周军跟纣军17万在牧野会战。由于纣兵倒戈,周军很快就攻进了朝歌。纣王自焚而死。

     (《中国通史纲要》,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16年5月第3版,第60页、第61页) 我们的中学历史课本,大学历史课本均采用鹿台自焚说,人们基本上看不到另外两种说法。

      其实,在先秦,鹿台自焚说并不完全占主导地位。目前,能找到最早记录纣王鹿台自焚的是《逸周书·克殷》篇。

      《逸周书·克殷》:周车三百五十乘,陈于牧野。帝辛从。武王使尚父与伯夫致师。王既以虎贲戎车驰商师,商师大败。商纣奔内,登于廪台之上,屏遮而自燔于火。

      (《逸周书文系年注析》,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2015年12月第1版,第58页) 此处的“内”为朝歌城内,“廪台”即为鹿台。

      朱右曾《<逸周书>集训校释》序言谓“《克殷》篇所叙,非亲见者不能”,当是周朝史官据实以记。至于文字不如《世俘》篇古拙,或已经过后人的整理加工。

      本人对《史记·周本纪》《克殷》等记录存有异议,个人认为在牧野战场上纣王被擒杀或战死,而不是也绝不可能从数十里外的牧野驾着战车返回朝歌王宫,(商代偶然骑马,无鞍无蹬,非作战用,不能快跑),与妲己一番告别,再出朝歌城,跑十多里远崎岖不平的山路,窜入西山,登上鹿台,捡一堆柴火,往身上绑满玉石,然后再点火,雨雪后的湿柴,在寒风中老半天也燃不着,呛得直嗑,燻得流泪,周军(联军)一路尾随,然后围成一圈,欣赏纣王自焚秀,玉石被熏黑也不抢下,可能吗?牧野战场上,战斗一开始就发生了商卒倒戈,“武王驰之,纣兵皆崩畔纣。”周兵的战车飞快,围着纣王刺杀,武功高强的恶来都被杀了,却让一个风蚀残年的老人纣王跑了,重点擒拿的人走了,走的是那样从容,奇迹出现了,敌军不追,不围,不截,不堵,司马迁写历史的文学性艺术性真高啊!牧野战场据朝歌王宫二十里左右,纣王即使回到王宫与妾挥泪告别,还能再出朝歌城逃至十多里远的西山鹿台吗?

      再说纣王牧野战场被杀说。

      同是《逸周书》所记录的牧野之战,《世俘》篇开始就说纣王是被杀的。

     《逸周书·世俘》:越若来二月既死魄,越五日甲子,朝至接于商,则咸刘(杀)商王纣,执矢恶臣百人。

     《世俘》又说:“以斩纣身告于天于稷。”

      但《世俘》最后衍出一段,“纣王······厚以自焚”,显然与该篇前边叙述对接不上。郭沫若、顾颉刚、李学勤皆认为《逸周书·世俘》是可靠的西周文献。

      (《逸周书文系年注析》,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年12月第1版,第84页、第84页) 此后,仍有很多典籍文献显示为纣王牧野战场被杀说。

     《逸周书》据说是孔子删书后剩下的部分周书,以前有人以为这些书可能是伪造的,但今天发掘出土了不少春秋战国时期的竹简木牍,特别是清华大学那批战国清华简,释读之后,发现其行文语气,用词规范都和《逸周书》非常相似。由此可见,《逸周书》应该就是春秋战国时代流行的古籍,并非伪造,属于周代文献,其学术研究价值极高。因此,《逸周书·世俘》中的“则咸刘(杀)商王纣”和“以斩纣身告于天于稷。”还是可靠的。 《尚书》《周书·洪范》:武王胜殷,杀受,立武庚,以箕子归。作《洪范》。

      《尚书·洪范》记述的是周武王与箕子的对话,开篇就是介绍了对话背景。传统认为《尚书·洪范》、《尚书·甘誓》是西周作品,当代史学泰斗李学勤则提供了更为翔实的证据,说明《洪范》确为西周作品。(李学勤:《帛书〈五行〉与〈尚书·洪范〉》,《简帛佚籍与学术史》,江西教育出版社,2001年。)那么,“武王胜殷,杀受”则为事实。

      《墨子·七患》中说:“纣无待武之备,故杀。”(纣王对武王姬发没有防备,所以被杀了。) 《墨子·明鬼下》:武王以择车百两,虎贲之卒四百人,先庶国节窥戎,与殷人战乎牧之野。王乎禽费中、恶来众畔百走。武王逐奔入宫,万年梓株折纣,而系之赤环,载之白旗,以为天下诸侯(僇)。(《诸子百家》吉林出版集团,吉林美术出版社,2011年1月第1版,第二卷,第622页。) 墨子春秋末期战国初期宋国人,墨家学派的创始人,也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军事家。墨家在先秦时期影响很大,与儒家并称“显学”。并且墨子具有科学研究精神,在自然科学、哲学、逻辑学等方面都有研究成果,尤其是墨子哲学思想的主要贡献是在认识论方面。他以 “ 耳目之实 ”的直接感觉经验为认识的唯一来源,他认为,判断事物的有与无,不能凭个人的臆想,而要以大家所看到的和所听到的为依据。墨子从这一朴素唯物主义经验论出发,提出了检验认识真伪的标准,即三表:“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 ,“废(发)以为刑政 ,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墨子把以间接经验、直接经验和社会效果为准绳,努力排除个人的主观成见。墨子所引史实应该真实。

      《荀子·正论》:昔者武王伐有商,诛纣,断其首,县之赤旆。(《诸子百家》,吉林美术出版社,2011年1月第1版,第三卷,第1018页) 《荀子·儒效》:武王之伐纣也······遂乘殷人而诛纣。盖杀者非周人,因殷人也。(《诸子百家》,吉林美术出版社,2011年1月第1版,第三卷,第908页) 《荀子·仲尼篇注》载:“武王亲射恶来之口,亲斫殷纣之颈,手污於血,不温而食。当此之时,犹猛兽者也。”

      荀子战国末期赵国人。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为努力建构自己的“人道”学说,旁征博引,列举史实,应该重视。

     《战国策·赵三·希写见建信君》:昔者文王之拘于牖里,而武王羁于玉门,卒断纣之头而县于太白者,是武王之功也。

     《战国策》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游说之士的政治主张和言行策略,虽然书中所记史实和说辞不可尽信,但其可作为参考的重要史料。。 《新书·连语》曰:“纣走,还于寝庙之上,身斗而死。”

     《新书》是贾谊文著汇集,为西汉后期刘向整理编辑而成。贾谊是西汉初期杰出政论家、思想家、文学家。贾谊的政论文集要早于《史记》,说的是纣王“身斗而死”,而非“自焚”,“身斗而死”可以并入纣王被杀说。

     《淮南子·本经训》:武王甲卒三千,破纣牧野,杀之于宣室。(《淮南子》,中华书局,2014年10月北京第1版,第194页) 《淮南子》是西汉初年淮南王刘安招集门客,于汉景帝、汉武帝之交时撰写的一部论文集。说明在司马迁撰写《史记》之前,社会上流传着“纣王被杀说”。

     《论衡》:武王诛纣,悬之白旗。(《论衡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12月第1版,第436页。 《论衡》一书为东汉思想家王充(27-97年)所作,《论衡》细说微论,解释世俗之疑,辨照是非之理,即以“实”为根据,疾虚妄之言。该书被称为“疾虚妄古之实论,讥世俗汉之异书。”王充在司马迁的“纣王自焚”说之后,仍坚持“诛纣”说,应该可信。

      就是司马迁在《史记》中也提过纣王被杀说。《齐太公世家第二》:武王将伐纣,卜,龟兆不吉,风雨暴至。群公尽惧,唯太公强之劝武王,武王于是遂行。十一年正月甲子,誓于牧野,伐商纣。纣师败绩。纣反走,登鹿台,遂追斩纣。(《史记》,中华书局,2011年1月第1版,卷二,第1361页) 上述材料大部分为《史记》成书之前的记载,我们不难看出:这一时期纣王牧野被杀说占主流。

      此外,也有纣王牧野被擒说流传于世,但此说流传较弱。

    《韩非子‧初见秦》:昔者纣为天子,将率天下甲兵百万,左饮于淇溪,右饮于洹溪,淇水竭而洹水不流,以与周武王为难。武王将素甲三千,战一日,而破纣之国,禽其身,据其地而有其民,天下莫伤。(《韩非子全鉴》,中国纺织出版社出版发行,2015年1月第1版,第7页、第8页) 韩非(约公元前280--前233年),战国末期著名思想家、法家代表人物。尊称韩非子或韩子,荀子的学生。韩非子善于用大量浅显的寓言故事和丰富的历史知识作为论证资料,说明抽象的道理,形象化地体现他的法家思想和他对社会人生的深刻认识。所以,韩非子所述是史实还是故事,难以分辨,还好,与《韩非子》几乎同时成书的《吕氏春秋》也同样提出了“纣王被擒说”。

      《吕氏春秋》卷八《仲秋纪·简选》:武王虎贲三千人,简车三百乘,以要甲子之事于牧野,而纣为禽。(《吕氏春秋集释》,中华书局,2016年3月北京第1版,第157页) 《古本竹书纪年辑校订补》:武王率西夷诸侯伐殷,败之于坶野。王亲禽帝受于南单之台,遂分天之明。《水经·淇水注》。《初学记》二十四引“周武王亲禽帝受于南单之台”十一字。《订》《初学记》引作晋束皙《汲冢书抄》。《补》《太平寰宇记·卫州卫县》下引“武王擒纣于南单之台”九字。”《新订补》武王封武庚于朝歌,分其地为邶、鄘、卫,使管叔、霍叔、蔡叔监之。《吕氏家塾读书记》卷四《注》引董氏曰:“《竹书记年》云云。”《御览》一七八引《郡国志》引同。“南单”疑“鹿台”子音借。(《古本竹书纪年辑校订补》,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10月第1版,第28页) 《风俗通义》:曰:“武王戎车三百两,虎贲八百人,擒纣於牧之野。”

     《风俗通义》,东汉泰山太守应劭著。汉代汉族民俗著作。说明东汉时期民间仍流传着“纣王被擒说”。先被擒后被杀,“纣王被擒说”最终应该并入“纣王被杀说”。 经对上述材料反复比较,个人认为:商纣王战场被杀说比较可靠,既符合久经沙场、征战一生、性情刚烈的商纣王的身份与性格,更符合战场上周军闪击与前徒倒戈的情况。

      2019.5.14.于朝歌




 

 
     


《朝歌文苑》网 由淇县作家协会主办     主持人:陈青梅    电话 13783928068    电子邮箱: qxzxzgwy@126.com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 不得复制、翻印、镜像!                  策划设计管理:《淇县之窗》   老农    
豫ICP备05000447号   公安备案41062202000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