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德山白虎岩画


     淇县作家协会《朝歌文苑》网   
受德山白虎岩画

 
时间:2021-3-14 14:42:20  作者:贾国才 编辑:朝歌文苑 

      中国百姓一向崇尚白虎,生民扎寨、逝者入土无不讲究“左青龙、右白虎”。老家范寨就是这种格局。左有东岭绵亘像青龙,右有“白虎”雄踞受德山。其实,那白虎是个溶洞,俗称白虎岩。远远望去,颇像一幅白虎“岩画”镶嵌在碧绿的受德山上。

      受德山和白虎岩画都是殷商名迹,长期尘封于淇县黄洞乡境内。我深深地眷恋着这片土地。此刻,又一次攀上祖屋顶,在痴痴的读山品画。我多想成为伏羲,“一画开天”振兴乡村!呜呜的山风吹来,有一种被刮脸的感觉,我知道那是与世争鸣的虎啸声。
      人世沧海桑田,范寨乡风绵绵,一段不为外人所知的故事代代相传。三千年前,殷帝辛(又名受德)一见这白虎,便诞生了一统江山宏大梦想。并赐山名受德山,宿营地为范寨。他经略神州,出征前必到这里大祭路神。那时候,受德山名扬天下,白虎岩威震八方。后来牧野一战,殷忧笼罩殷土,蒙尘的白虎岩,像块无名之璞,千古沉寂于南太行,以致擦肩而过的地理学家郦道元,压根儿也不知道神州有一座受德山。
      古籍记载,白虎为瑞兽,“噬食鬼魅”而“不食生物”,惩恶扬善能逢凶化吉。从商代起,一直是百姓喜爱的保护神。“白虎大吉”逐渐成为祈福避害的民间信仰。这并非迷信,而是中华民族积累了几千年的生存智慧。白虎大吉,不仅为风水意义上的心灵寄托,更蕴含着道法自然的中华之道。
      若要寻找“道法自然”的地理标志,那就来范寨吧!别处的白虎,大多由风水先生意念而成,常人肉眼难见。而受德山白虎,任何人瞥一眼,都会惊呼“哇啊,好一幅天然白虎岩画!”画中白虎,体态健硕,神态自若,意态从容,虎须虎眼,活灵活现。风一吹如同动画,雨一洗宛若油画,待到山衔好月来,又像一幅古画。难怪有人说“巍巍太行八百里,白虎岩画第一奇。”
      白虎岩画就挂在受德山上,任凭世人百般品鉴,依旧神奇莫测。来范寨赏画的人,一样的惊叹声里却有着不一样的感悟。
一位阅尽五洲岩画的人赞叹,地中海岩画、撒哈拉岩画、贺兰山虎岩画……,或雕或刻或彩绘,无非人工遗迹罢了,都是摩崖、洞壁上固态的平面画。从未见过像白虎岩这样立体的动态的“天开岩画”,大自然赐予受德山这般独特地貌,独特地貌生就这般绝妙景观,不去申请自然遗产太可惜了!
      一位画遍名山的画家,年年来受德山写生,每每望虎兴叹。他断言,这幅用太行石画骨,蘸岩溶水润色,借花信风渲染,历千古而浑然天成的山水画,只能出自上天之手。你看,自自然然的高远透视法构图,造型依山就势,设色浓淡相宜,有溶岩白、“驴皮”黑、荆棘绿、嫩草青、疏林翠。待到傍晚,还能看到“无边暮天蓝、风流晚霞黄、浪漫夕阳红”交相泼染的绚丽背景,那如梦如幻的光和色,都把人的心融化了。
      村中老人告诉画家,这画的奥秘,要用历史眼光去远观才能看透。近看则目光短浅,难免走眼。白虎岩画奇就奇在“因时而变”。上世纪,前有连年战火,后又毁林垦荒,人畜与山争草,弄得受德山像个无人赡养的谢顶老人,草不蔽体、灰头土脸的。人失敬畏之心,白虎悄然匿迹,百年不见踪影。几辈人困惑不解,这溶洞为啥要叫白虎岩!直到2008年国庆节,朝歌汉拍摄到白虎岩画,才解开了白虎岩百年之谜。
      草长青龙舞,风生白虎来。新时代的春风,染绿了南太行。我深信,白虎的生命底色是林草绿,而林草生命在于水。只有给受德山穿上绿色盛装,神秘的白虎岩画才肯露脸。忽然想起山上绝种的楤(sǒng)树,村民为啥非要叫它“福树”呢?想必是因为“树是不用电机的潜水泵”吧。
树大养山,山向高延,境界在天。我特别喜欢受德山。也许受到山的德化,也许受到长辈教化,他们总说“仁者乐山”那个“山”就是受德山。又或许,受德山让我懂得了“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懂得了白虎大吉“吉”在万物和谐共生,懂得了“王者仁而不害,则白虎见”“王者德至鸟兽,则白虎动”的历史内涵和现实意义!
      一群岩鸽从白虎岩画里飞出,在蓝得透明的天空画出一个巨大的“圆”。我站在祖屋,目光随岩鸽环顾着屏山霞岭。猛然间,一条游龙般“云端天路”横空乍现。我忘情地打量着这龙、这虎、这山、这岭,仿佛看到一座座“金山银山”,仿佛看到一幅幅“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壮丽画卷。
      那徐徐展开的美丽乡村画卷,不正是新时代的白虎岩画风景区吗? 





<----返回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