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朝歌赞 云蒙吟 灵山诵 作者介绍 后记 封面封底 留言评论  
     

 

云梦说“军”

 

 

在淇县云梦山上,有两尊著名的雕塑,一曰军坛,一曰将坛。一进云梦山的山门,第一眼看到的就是军坛,是一幅马拉战车飞奔的画面。走过算壁,紧依明代摩崖“威灵显应”的就是将坛,而将坛是一位将军立剑倚马的画面。一个军坛,一个将坛,把云梦山“战国军庠”的氛围一下子就烘托出来了。

为什么军坛要立成这个,而将坛要立成那样?原来在甲骨文中,所谓“军”字,就是一个马拉战车的形象。而“将”,恐怕也不外乎马和剑这两个必须的物件。

在不懂得古代军事知识的时候,我就曾经猜测,大概应该是军在前而将在后吧。你想想,没有军哪有将呢?后来,我看了一下有关这方面知识的介绍,还真是如此。原来,在夏代就已经有战车了。一直到春秋时期,军队里都还是以战车为主。而骑兵的产生,是在战国时期。据记载,最先进行车骑变革的是赵国。地处北边的赵国,与楼烦、林胡、匈奴等少数民族为邻,深受其扰边之苦。而赵国传统的车步兵,在与灵活、快捷的胡人骑兵作战时十分不利。为了改变这一状况,赵武灵王在国内进行了“胡服骑射”的改革,削减军中的车兵,增加骑兵,并要求改汉族传统宽袍大袖的衣服为胡人式的紧身服装,方便进行骑射。通过改革,赵国很快就拥有了一支强大的骑兵,使之成为战国后期军事上能与秦国抗衡的强国。

从云梦山“军”的雕塑,并不能完全看清军士的马的数量。其实,在古代每辆车还是有一定规制的。一般为一辕,两轮,方形车箱,驾四匹马或两匹马。车是有甲士三人,中间一个为驱车手,左右两人负责搏杀。过去军队以战车为中心,配备一定的步卒,一般为22人,加上战车上的三人共25人为一乘。云梦山是战国高人鬼谷子办军事学校的地方,被公认为“世界第一古军校”。在云梦山有这样一个说法:功夫出少林,将帅出云梦。历史上有名的军事家,如孙膑、庞涓、苏秦、张仪、毛遂等都出自鬼谷子的门下。战国时期,正是骑兵兴盛,战车趋于衰微的时候。所以,除了鬼谷子出入云梦山还乘牛车外,大概他的学生应该都得熟悉马背生活了。但是云梦山上并无大批战马可供鬼谷子摆兵布阵,他就在云梦山上“撒豆为兵,斩草为马”,每到晚上,都会演绎一场声势浩大的实战演习。据山下的村民传说,他们的祖先很早的时候,还在晚上听到过山上人喊马嘶的拼杀声呢。

在战国时期,各国军队中战车的绝对数量仍然可观,如《史记·张仪列传》中记述当时秦军的组成是“带甲百余万,车千乘,骑万匹”。但从车兵与步兵的比例来看,这时,车兵在战斗中已不再担任全部或主要的作战任务,而是退居两翼,降为担任警戒、阻击、掩护军队翼侧的辅助兵种。到了汉代,随着骑兵的兴起,车兵就完全退出了战争舞台。在《三国》中,我们已经很少看到战车了。只有像曹操这样的元帅,才偶尔坐坐战车,但这已经成一种权力和尊贵的象征了。

 
 

 
 
     

《发现朝歌》作者:谷慧勇   版权所有  转用时请注明出处   鬼谷云梦博客

《淇县之窗---淇县热线》设计制作: 老农  刘辉   刊头设计:黄强

站长:老农(信箱qxzhd@126.com)  QQ:1036847795   网站电话:0392-7226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