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淇县之窗》( 作者文集之十)        首页及目录      作者遗照     序言

 
《朝歌漫话》---作者: 关永江

《沬乡》考

 

《诗经·桑中》云:“爰采唐矣,沬之乡矣。”那么,沬在何处?“沬乡”又作何解?说法迥异。

 

《中国地名大辞典》云:“淇县北有沬乡,与作沬邦”。《中国史稿》云:“帝乙末年迁居到沬即现在河南省淇县的朝歌”。《括地志》云:“纣都朝歌,在卫州东北七十三里,朝歌故城是也,本沬邑”。《辞海》云:“沬,古地名,春秋时卫国一邑。在今河南省淇县南。”《辞源》云:“沬乡,地名春秋时卫邑。即牧野,在商纣都城朝歌之南……故地在河南淇县。”《书·酒诰》:“明大命于妹邦,《诗》爰采唐矣,沬之乡矣。即此,今失考。”等等。总括以上诸说,对“沬”位置的说法不同,但有一点是统一的,就是“沬”在淇县。

 

那么“沬”到底在淇县何处?失考了吗?我们认为并非失考。最近我们作为认真的调查,又查阅了大量资料,谈谈愚见,以求大方。

 

“沬”。为何叫沬呢?经考查,“沬”由淇县城北的沬水而名就是发源于桥盟村南距纣王宫遗址2公里的三股泉(也曾叫九龙河)。沬水迤逦到纣王宫,纣王宫之水,完全是此水。“沬”就在纣王宫遗址一带。

 

“沬”为殷商四王之都。“武丁始都之”,“武乙复去毫,徙河北。即朝歌。”(《见鉴辑览》)。帝乙复济河北,徙朝歌,其子纣仍都焉。”(见《史记·周本纪》正义)。武丁、武乙、帝乙、帝辛(纣),都都于沬。四王都城都是一个城。清《淇县是舆地图说》记载:“故城基土人谓之纣王城”。它和今县城(汉城)并非一城。今县城是就纣王城之东南隅而筑。明嘉靖二十四年《淇县志》载:“朝歌邑在北门外焉,即殷都……其他有沬乡。”《江南通志‘卷五十一载:“朝歌邑在淇县北关西社,即殷都,朝歌池。”两志所说的殷都,即殷纣王的宫殿区(今西坛、前海村一带)。五十年代,殷宫遗址可辨。著名的殷纣王摘星楼(纣王在此摘比干心后改叫摘心台,今遗址还存有十三米高的土台,已辟公园)。就在殷纣王宫城的西南。殷纣社稷坛(西坛村由此而名)在宫城之西边(现文化局一带),相传纣王每年春秋二次以囫囵猪羊到坛祭祀,坛,在1961年平整土地时被平掉。殷宗庙在纣王宫城之东(今红旗商场一带)。这是符合帝王左宗庙,右社稷规律的。西坛村北是三海村(又叫海子),明《淇县志》记载:“海子,为纣育禽兽之所。”海子里的水,均为流入的沬水。在西坛、白扬寺、三海都发现有殷商遗物。综上所述,宫殿区、摘星楼、社稷坛、宗庙、动物园等等都在淇县城北西坛、三海一带,二村又都在纣王城内,所以“都沬”即此,此地即沬。我们说《括地志》讲的“纣都朝歌,朝歌故城是也,本沬邑”,是很确切的。

 

沬亦称沬乡、沬邑,沬邦。《诗·桑中》云:“爰采唐采,沬之乡矣,云谁之思,美孟姜矣,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宫,送我乎淇之上矣”。又云“沬之北矣”,“沬之东矣”。北宋朱熹《诗经》注曰:“沬,卫邑也。”“桑中上宫、淇上又沬乡之中小地名也”。经考查:桑中:是纣王城北的桑园,民国时尚存;上宫:是殷宫殿废墟,即西坛、三海村一带。这两个地方,周时成为青年男女谈情说爱的好地方。淇上:是汤汤的淇河岸上。可风沬不仅是一个点,而且有其管辖区,“沬之乡”、“沬之北”、“沬之东”对此讲得很清楚了。沬乡究竟统辖多大范围呢?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我们在《宋本尚书疏附校勘记》一书《酒诰》中查到这样的注释:“此为下之目,故言明施大教命于妹国,此妹与沬一也,故沬为地名,纣所都朝歌以北。但沬为朝歌之所居也。朝歌近沬邑之南,故云是北,诗又云,沬之东矣,沬之乡矣,即东与北为沬乡地也。妹属鄘,纣所都在沬,又在北与东,是地不方平偏在鄘多故也。这就清楚地告诉我们,妹为朝歌所居。它的确切位置在前面已作了考证。沬作为一邑,它统辖的范围,这里也作了大致的描绘。沬邑向北管辖地方远,向南管辖较近,就是说沬在其辖区的偏南部。相传纣王的头道城,北门在距县城12公里的淇水关(今高村桥);南门在距县城7.5公里的常屯;东门在距县城15公里的浚县淇门(古为淇县地)。这是一个大致范围,但不会比这个范围再小,用一句话概括地来说,沬乡即淇县全境。

 

至于沬产生的年代,我们认为很早的,肯定在夏代就有了,淇县有夏代奡荡舟墓,就是一个说明。近年来在淇县京广铁路两侧发现从仰韶到殷商文化遗址三十余处,可见古时我们的祖先在淇县居住之密集程度。为什么呢?主要应看这里的自然条件,淇县地势的特点是“肘山腋水,地势爽垲”,古诗云:“东临淇水观鱼跃,西依太行闻鹿鸣”,这就生动地刻划出淇县山青水秀,风景优美,土地肥沃,适于种植和打猎,是一经济繁荣之乡。所以才有武丁、武乙、帝乙三帝王迁沬,纣王因之的历史。至于什么时候成邑,成为沬区的中心,我们认为最迟在武丁迁沬之后,至纣时沬更加繁荣,改为朝歌了。那么,为什么“沬”为春秋时卫邑呢?这是因为殷商亡于朝歌已载史册,中外皆知。所以沬逐渐被 人淡忘,而朝歌却一直留传下来,这就是后人对沬,之所以从说不一的原因。

 

                  1990年冬

 

[上篇]<---本篇--->[下篇]

 

[ 返回主页]

《淇县之窗---淇县热线》由淇县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     机关电话:0392-7226048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 不得复制、翻印、镜像!      策划设计:老农     网站联系电话:0392-7226249 
 

豫ICP备050004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