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淇县之窗》( 作者文集之十)        首页及目录      作者遗照     序言

 
《朝歌漫话》---作者: 关永江

《淇园》考释

淇园,是淇县的雅称。《可是读史方舆纪要》和《河南通志》说在“县西北礼河社”,《一统志》说:“在淇县西北三十五里”。一般人都把县西北耿家湾武公祠(今夺丰水库处)认为是淇园旧址。究其缘,只不过武公祠前有石碑一通,上书“淇园”罢了。对上述说法我们不敢苟同,其依据如下:

 

一是以地《诗经》“瞻彼淇奥,绿竹猗猗”句中“奥”字的讲法,我们根据史料,认为在淇县这块古老的土地上,作“奥水”讲,更为确切合适。

 

一般都把“奥”字作水湾,水曲处,岸旁讲。朱熹诠注“淇,水名。奥,隈也。绿,色也。淇上多竹,汉世犹然。所谓淇园之竹是也。”许慎《说文解字》:“奥,隈厓也。”闻一多注:“奥”字即水湾。

 

可地在淇县不仅仅是作水湾讲,而且还作“奥水”讲。郦道元《水经注》上说:“太和泉源水,水有二源,一水出朝歌城西北,东南流,老人晨将渡水而沈难济,纣问其故?左右曰:“老者髓不实故畏寒也,”纣于此斮胫而视髓也。其水南流,东屈迳朝歌城南又东与左水合谓之马沟水,水出朝歌城北东流,南屈迳其城东又东流与美沟合。一水出朝歌西北大岭下,东流迳骆驼谷,于中逶迤九十曲,故俗有美沟之目矣,其水更迳朝歌城此,又东南流,注马沟水,又东南注其水,为肥泉也。故卫诗曰:‘我思肥泉,滋之咏叹……’《博物志》谓之奥水。郦道元在这里明确指出“肥泉”即是奥水。后人们为纪念不幸的老人,又叫折胫河。其它名字为世人罕知。“瞻彼淇奥,绿竹猗猗”应译为:你看那淇水、奥水的岸旁边,这许许多多绿色的竹子,长得多么茂盛啊。这正是“淇上多竹,汉世犹然,所谓淇园之竹是也”的生动写照。

 

二是《史记·河渠书》记载,汉武帝塞瓠子决河“而下淇园之竹以为楗。”

到汉武帝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瓠子决口(今濮阳南)已20余年,梁、楚之地受患尤其。是年天旱少雨,武帝派汲仁、郭昌二将军率兵数万堵塞郀子决口,武帝并亲临,先沉下白马玉壁祭河神,然后令将军以下官兵皆背柴填堵,仍堵不住,最后下“淇园之竹,以为楗(桩子)”才获成功。筑宫殿于其上,名曰宣房宫,梁、楚之地复宁,无小灾。

《读史方舆纪要》载:“东汉初寇恂为河内太守讲武疑射,伐淇园之竹为知百余万。”

上述两次伐竹,可谓用大矣,决非耿家湾武公祠旁,区区之地的竹子所能满足。正因淇水、奥水流域即全县都是茂盛的竹子,所以才能满足,超乎寻常的用量。

 

三是旧淇县志上列有“淇园八景”:淇园翠竹,即瞻彼淇奥,绿竹猗猗,胜以流清,即灵山所出之水:鹿台朝云,即商纣聚财之处;即商纣织粮之处;纣窝滩声,即商纣葬埋之处;朝歌野色,即城西北殷墟上宫之地;青岩仙境,即云梦山水帘洞等;灵山龙泉,即灵山后面山顶原有泉水瀑布,注入黑龙潭。这八景并非在耿家湾武公祠附近,而是遍布整个县境,淇人尽知之,八景寇以“淇园”,这不是把淇园当成淇县的同意而语而何!

 

四是名人与家谱冠以淇园。

 

高遐昌清康熙丙辰进士,北阳乡小北阳人,官至闻内府兵科掌印给事中兼京畿街道事,自称“淇园居士”;北阳高氏家谱,城内李氏家谱等等都冠以“淇园”。如果淇园不是淇县,他们绝对不会这样称谓的。达官乡宦,大姓望族对署名的用法是很讲究的。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淇园,就是淇县的雅称。

 

                  1989年春

 

[上篇]<---本篇--->[下篇]

 

[ 返回主页]

《淇县之窗---淇县热线》由淇县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     机关电话:0392-7226048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 不得复制、翻印、镜像!      策划设计:老农     网站联系电话:0392-7226249 
 

豫ICP备050004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