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万里长城,是世界上伟大的建筑之一,显示了中国人民伟大的力量和智慧。在世界各国享有崇高的名誉,是世界各国人民十分向往的地方。伟大领袖毛泽东同志说过:“不到长城非好汉”。不管是外国元首,还是国际友人,只要是来到中国,都会兴致勃勃地游览雄伟的万里长城,留下幸福的时刻,照片或录像。
中国的万里长城,有悠久的历史,早在二千七百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为防止外患,各国开始修长城,有齐长城、魏长城、燕长城、楚长城等。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以战国时诸候国原有长城为基础修筑长城,因地形,西起临洮,东达辽东,称万里长城。到明代又以秦长城为基础,修居庸关等处长城,西起嘉峪关,东达鸭绿江,全长一万二千七百余里。其中自嘉峪关至三海关,至今大部分仍然保存完好,即今长城。
明代修长城规模之大,超过任何一个朝代,全国各省都参加进去了,当然河南省也不例外,当时淇县属卫辉府。府县都下达有烧制长城砖的任务。那么淇县有长城砖吗?淇县不但有,而且在淇河下游两岸有数百个长城砖窑在烧制长城砖。
明嘉靖24年(1545年)《淇县志》上却没有记载。查阅历史,在明朝中期从成化年间到正德年间(1465年-1521年),半个多世纪在淇河两岸烧长城砖从未停止过。大概是因军队烧制的,地方没有参与其中的缘故。这样轰轰烈烈一干几十年的大事未记,不能不说是一大遗憾。
一九九七年以来,淇县长城砖爱好者、研究者多次考察了淇河下游两岸25公里长的每一寸土地,发现数百个长城砖窑址,一个窑址群一连就是72个约一公里半长,而且都是双排窑。窑址附近的半截长城砖比比皆是。现在发现有五个窑址群,就是四庄口、苏口、小河口、卫李庄、交卸。目前,收集到明代中期淇县窑造的长城砖达17种,外地的也收集到一些。人们不禁要问,明朝为什么要大规模修长城?为什么在淇县淇河两岸烧制长城砖?
这就需要追溯历史。明朝在公元1368年建立后,北方的外患不断骚扰边疆。明成祖曾两次率军亲征鞑靼、瓦刺、阿鲁台蒙古族。并死在二次亲征回来的路上。英宗正统十四年(1449年)瓦刺进犯大同等地,英宗亲率大军征讨,在土木堡被瓦刺也先所破,英宗被俘。瓦刺军却被景帝时,于谦等名将率军击败,瓦刺乞和,才将英宗放回。明宪宗1464年即位,改元成化,为防御北方的外患,大力修边城(长城),修了东段,为防御鞑靼兵,命余子俊修,东起清水营(今陕西省北部黄河北岸)西至定边营(今陕西定边),长一千七百七十里的中段长城。东段长城比中段长城还长,这样大的工程,不动用全国的人力、财力是难以完成的,以后孝宗、武宗连续几十年修长城不断。现在收集到河南省有12个州府在淇河烧制长城砖。怎知是12州府的?因砖上都清清楚楚地烧着字呢?有睢阳(商丘睢县)卫窑造、宣武(开封)卫窑造、彰德(安阳)卫窑造、陈州(周口淮阳)卫窑造、怀庆(焦作沁阳)卫窑造、弘农(三门峡)卫窑造、?濮州(濮阳市)卫窑造、卫(卫辉)卫窑造等等。外省在淇河烧制的长城砖也发现有几家,如宁山(晋阳)卫窑造、宿州(凤阳)卫窑造。卫是什么?是当时明代军队中的编制,一卫5600人。说明是军队烧制的。8年来收集到的长城砖是明代三个皇帝时期的,那就是:宪宗成化年间的、孝宗弘治年间的、武宗正德年间的,成化年间的较多。收集到最早的长城砖是成化17年(公元1481年)淇县窑造的,宽21cm,长46.5cm,厚11cm。弘治14年(1501)淇县窑造的长城砖:宽19.5cm,长46cm,厚12cm,正德元年(1506年)淇县窑造的长城砖,宽25cm,长48cm,厚15cm,大的长城砖一个50多斤,小的25斤,有几种样式。大的、小的、薄的、厚的、发圈用的等。目前仅淇县窑造的长城砖就收集到17种之多。淇河下游数百个窑,其模式都是一样的。窑的直径一般为5.30米,深6米,从地表向下挖,有窑门,还留有5、6个孔道,是冒烟用的。烧柴一般都是用豆秸、麦秸或小树枝烧制,一窑砖能烧二百块。四庄口、苏口、小河口、卫李庄、交卸等数百个窑址,都是在淇河大堤内的麦田里,不少农民为保存这一珍贵的遗迹,故意留着窑帮不挖掉。现在一看就知道是窑址,特征是:窑址里的小麦,长得不好,黄细;窑帮上更是不长小麦,一眼就能看出一个圆圈或半个月牙。在西岗四庄口淇河大堤内露出三个残缺的立体窑址,窑帮一般在3米左右,特坚硬,像花岗岩一样。
为什么在淇河下游建哪么多窑呢?修长城不是小工程,需分配到全国各地去完任务。淇河有其得天独厚的条件,西岸土质好,“淇水汤汤”用水方便中,距北京较近,水运方便是,淇河下游通舟楫,在此装上船,很快进入卫河,直达北京。一窑砖上不是都有字,有字的只是极少数,500多年过去了,现在收集有字的长城砖,真如大海捞针,功夫不到,圈跑的不圆,口讲得不干,是难以得到一块的。
淇县是在什么时候?怎样发现长城砖的?1963年,淇河涨大水以6300立方/秒的速度向前推进,下游18处开口,在四庄口冲出一窑砖,其实就是长城砖,这个事广为流传,可当时并不被人们注意。1997年8月,王长安同志到淇河里洗澡,因天旱水小,发现淇河里有不少半截砖。看西岗张百然老人在场,说:“这些砖不知有多少年了,有的砖上还有字呢”?长安同志看了几十块,可找不到有字的。“你甭找了,我家有一块有字的”。在老人家的猪圈墙上拆下来,洗刷后看清楚了,是“弘治八年(1495年)河南卫窑造”。“河南”当时指洛阳一带。从此他认识了长城砖,爱上了长城砖,迷上了长城砖,研究上了长城砖。几年来取得了很大成果。除收集到17种淇县窑造的长城砖外,还有其他地方的一些长城砖。每收集一块带字的长城砖,要付出很多,是何等的不易!可长安同志为收集长城砖,8年来行程达3万里,最远的到山东德州。8年来骑毁自行车6辆,共投资2万6千余元(包括买长城砖和购买这方面的书籍)。只要一有长城砖的线索,无论是寒冬还是酷暑,不管路程有多远,骑上自行车,带上一袋干粮便出发了,饥了吃几口馍,渴了喝几口水,为节省开支,夜里宿车站。风餐露宿,勇往直前,不达目地决不回头。没有坚强的意志和毅力,怎能取得别人意想不到的成果。
王长安同志与国家文物局及长城研究所都有联系,国家文物局古建专家罗泽文同志为长安同志取得这样大的成就非常高兴,要与长城研究所的同志实地来淇县考察并想要两块走。因长城砖实物太缺了。山东临清县是烧制长城砖的重要地方,其文管所仅存两块,如获至宝,并将照片登在新出的临清县志上。2004年春鹤壁市电视台专程到淇县访问了长安同志为长城砖及窑址录了像。王长安同志还在继续收集中与研究中。他手头已积累了大量的资料,准备著书立说。
在淇县这块古老的土地上,先人们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淇县不仅是历史文化名城,殷商四帝(武丁、武乙迁都于此、帝乙定都于此、其子帝辛因之)之都,西周卫国(康叔立国至卫懿公历383年)国都……名扬海内外,而且对世界闻名的伟大的万里长城,也有重大的贡献。
2005年9月再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