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淇县之窗》( 作者文集之十)        首页及目录      作者遗照     序言

 
《朝歌漫话》---作者: 关永江

淇县青龙镇与玉皇阁
(关永江 冯航月)

 

     青龙镇是西岗乡河口村的古用名,玉皇阁雄踞河口村东的淇河大堤上,是县级之物保护单位。《清史稿》记载:“淇:府北五十里……早生、青龙二镇,淇门一驿”。清乾隆《卫辉府志》云:“青龙镇:《一统志》:在淇县东十五里”、“旧集:当时淇县有八处:县前(县医院门前)、大街(中山街)、承宣街(东仓)、北关、南关、东关、青龙镇(河口)”等。清顺治十七年《淇县志》记载:“玉皇阁:在县东十二里青龙镇。国朝顺治九(1652年)年,知县柴望创建未就而废。知县张启泰、唐际盛、王谦吉继成之,命生员王育才等董其事,邑庠生关辉祚有记”。乾隆九年《淇县志》记载:“顺治间新增集市一处:青龙镇”。

      青龙镇、玉皇阁已载入史册。清初为什么要将一个村改为建制镇呢?汤汤淇水(淇河)自西北而来,南流至薛村(今小河口)与卫水合流,下至直沽(天津)入海。用淇水下游可以通舟楫,有外地商人欲在淇浚一带投资经商。怎奈无有码头只得回头到他地去。顺治九年知县柴望,一次察看灾情来到淇河之上,看到滚滚而来的淇河水,心中猛生开发念头,认为淇河是一可开发利用发展经济的宝河,很感慨地说:“是河可以通舟楫,致商贾、利赖莫大焉”!就是说:淇河有航运之便,招引商人投资来此做买卖,是可以赚大钱的。于是知县柴望集中村中的野老而谋之,想要在此建镇,修筑码头,发展淇县经济。村中老少都竖起大拇指“稽首①称赞”。知县心中甚喜,下定决心建镇,起什么名子呢?淇水自西北滚滚而来,犹如一条青龙,此地又在淇河之上,且居邑(淇县)之左腋,故名青龙镇。知县“命垣之、门之、不三阅月而告成”。在东门上雕一石刻龙头,西门上安一石刻龙尾,东西大街为龙身,好象一条巨大的青龙在淇河西岸。使青龙镇的名子更加形象化。当时因开工太急,东门的基石一时准备不齐,知县为了应急便收购了不少百姓的石磙,所以玉皇阁,东门下的地基均为罕见的石磙,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还能看到露出的一层。

      青龙镇建成后,为什么还要建玉皇阁?阁建在什么地方?因其地滨淇河,遄急汹涌澎湃的山水,往往冲决大堤,为民所患,人民的生命财产受到很大成胁,非有至尊以镇之,可以息阳候之波②冯夷之浪③。至尊莫过于玉皇大帝。于是在靠近淇河的东门上建玉皇阁,工程未竣,知县柴望调走了。顺治十四年(1657年)知县张启泰莅淇,慨然曰:“此阁之废,关于镇之盛衰”。?命王、路、张、宁四生董其事,又得二羽流④募资,玉皇阁开工不久,张知县又调走。顺治十六年(1659年)夏,知县王谦吉莅任,“欲成两公之美,多方鼓舞,不旬月而厥工果告成焉,矢棘企翼,鸟革 ⑤飞,洵朝歌之雄镇,河朔之奇观也哉”!是说玉皇阁建成后,五间雕梁画栋,红墙绿瓦,五彩缤纷,回廊式建筑,像鸟翼一样美好漂亮。更有展翅欲飞的姿态,实在是朝歌雄伟壮观之名镇,而且也是黄河以北广大地域的奇观。

      青龙镇玉皇阁建成后,昔日荒村廖落之地而化为人间栉比之区,客商往来十分繁忙,淇浚两县的土特产可以在此集中,通过水运可运往天津等地,外地的商品,通过水运到此集散销售,市场繁荣,人来人往熙熙攘攘,商店林立,顾客盈门,曾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从顺治年间青龙镇玉皇阁建成至乾隆年间,这一百多年间,青龙镇作为淇县的一个水陆码头对外的窗口,对淇县的市场繁荣,经济发展作出很大贡献。

      现在的玉皇阁是在淇河大堤上,清初建成时可不是这样,阁东还有大边的土地,距淇河大堤还有数十米远。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阁东还能打场放磙。随着时间的流逝,淇河水量的减少,铁路运输的兴起,昔日的繁华慢慢冷落下来。由于山水的冲决,阁东的大片土地被冲走,淇河河道也滚至阁根,阁下城门被堵,玉皇阁便成为淇河大堤的一部分了,玉皇阁因年久失修而滩塌。当时间进入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筹建恢复玉皇阁这一古迹,九十年代按原样恢复。登上玉皇阁,心旷神怡,视野开阔,淇河如画的美景尽收眼底,清澈的淇水上,鹰船浮动;岸边翠柳成行,菜花金黄;淇河大桥上穿梭似的汽车来来往往,公路两边的商店栉比,市场繁荣。

    今日之河口,仍不失为“朝歌之雄镇,河朔之奇观。


    注:①稽首:古时的一种礼节,跪下,拱手至地,头也至地。
      ②阳候之波:传说中的波神。阳候;陵阳国候,溺水而死。其神能为大波,有所伤害,因为之,阳候之波。
      ③冯夷之浪:河神名,能为水患。一说为,河伯之妻,一说为河伯,姓冯名夷。
      ④羽流:道士。
      ⑤: a、飞翔。  
              b、指一种有五彩羽毛的野鸡。

                   2001年12月16日

 

[上篇]<---本篇--->[下篇]

 

[ 返回主页]

《淇县之窗---淇县热线》由淇县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     机关电话:0392-7226048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 不得复制、翻印、镜像!      策划设计:老农     网站联系电话:0392-7226249 
 

豫ICP备050004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