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湾村是个姓氏繁多的一个村,有张王李赵宋狄等十多个姓。而主要的前四姓人数较多。
据《淇县县志》记载,早在公元前7000多年之前,淇河沿岸就有人类活动,可见马湾是中国人类较早的村落之一。传说,张、狄、宋姓是马湾村的老户。但从其祖坟和赵姓家谱记载来看,赵姓是在村落户较早者,它姓次之,下边按其来村的先后作一叙述。
一、赵 姓
马湾村的赵姓,有三个大家族。其中以中国科学院院士博士赵玉芬圣人庙的赵姓,我家西墙后已早故的赵义两个家族在村落户最早。赵义家族之后仅剩下他的四代人,现有他侄赵同文之子小名叫张锁,现今在山西的曲沃定居,和他侄赵同林的外甥赵金堂。如今,他的户口在家,人却在淇县定居也不在家了。从我记事起赵义是我村南北大道西唯一的一户人家。从上述可看出赵义的家族不如赵玉芬家族兴旺发达。这两姓赵谁先来村落户早谁来的迟呢?因无史料可查难以分辨,但从其祖坟来看,我认为赵义家族来的较早。他家的祖坟就在王街街西北之处。我记事他家的坟地中连一块石碑也没有,赵义是位信神人,他以卖鞋模型为生,可见他祖辈是个贫困人家,他的孙女赵合英,解放后,还担任村里的妇女干部,今在大连定居,还来过家。
我和赵玉芬是同一个家族,我们家族是从留店寺北,吕拐南今已消失的窝鸽庄迁到马湾的,我们的祖坟在留店寺庙东柏树林西扎营。今庙和柏树林都不存在了。我曾在原留店寺学校打过篮球,但不知球场东100米之处就是我赵姓的祖坟,这是后来听人说的,还有美丽的典故作证,这就不能令人不信服了。是这么一回事呢?
1963年人民的生活相对来讲比较安定。就在那年,我们赵姓委托我和我四爷赵新田续编我们的家谱。清明节那天,赵姓十世孙赵家合,在一生产队当干部,发动二生产队干部十一世孙赵有齐前到祖坟祭奠。爱开玩笑的有齐对三生产对队长张玉保说:张队长,一、二、三队各派一人到留店寺河堤植树……他毫不思虑地说:让有祯去吧。有齐说那好,你真会点兵,我就准备向你推荐他,还非他不可,咱俩是不谋而合。说是去植树,而他们是扛着铁锨去烧纸的。他三人相聚之后,有齐一本正经地向家合叙述了张队长派有祯的经过之后,家合哈哈大笑。年仅十七岁的有祯说:我这是秃子看月亮两借光。有齐说,你这是过了小河口那个村,双河头,一是尽孝心;二是还能挣工分。他和家合叔说这可不能挣工分呀,若记工分就缺德了。
那天风平浪静,他三人边笑边说来到了计定的地点。当年的柏树林早已不存在了,曾经前来祭祖的有齐家合,见墓堆已成麦地便怒不可泄的破口大骂:留店寺的人缺德。就在此时留店寺的大队支书前来检查麦的长势如何。他是我堂叔赵家礼的妹夫,随即应道,这墓堆是我让铲平的。这里仅有三个墓堆,我不知道竟是你们的祖坟,若知道的话,肯定会保存下来,墓堆就在这一带,这里连一块石碑也没有,具体的位置就很难定了。他的话没落地晴空万里竟有一股旋风盘旋而下,一连点了三处穴地便消失了。风趣的有齐随即跪地,边烧纸边说:老祖宗呀,老祖宗,你们真的显灵啦。好多年没给你们送钱,你们着急了啦吧,别怪我们晚辈无理,我们是无可奈何。留店寺的支书,借用他三人的纸钱也跪倒在地,求饶地说:“这都怨我,这都怨我”。家合随即接腔道:兄弟这怎么能怪你呢?这是社会形势所迫。一个家族的历史,在无文字记载的情况下,是以祖坟来推测的,从祖坟上赵义姓家族应比我赵姓来村定居较早,但从家兴旺发达上看则应在我赵姓之后。我是从我村的单门独户的历史来分析的。他们的共性是家境贫穷,来村落户都是依附本村的富户人家才定居下来的。
赵义赵姓祖坟连块石碑都没有,可见世代贫穷,再从人丁兴旺来说,他姓更不如我赵姓。他家族仅剩下在山西张锁一股之后,而我赵姓不仅在我村人口众多,在外县外村的还有许多。1963年续编家谱时,赵有齐曾走访过淇县城北的赵沟村的赵姓,城南的良相村的本家。他走访过浚县坊城村赵街的赵家,从赵街的名称看定是一大家。还走访过浚县的前交缷村、淇门村的赵姓,他们除赵沟、坊城的因与我姓祖先没有瓜葛,没有参与续家谱工作,其他村的赵姓,都派其家长前来祝贺。
从人类发展史来看,原始人都是在水利条件充足的地方发展起来的。根据推断我村是中国人较早的村落,而从《淇县县志》记载我村最早落户的是从山西洪洞大槐树下迁来的。这一史实虽无疑,但不能说明从洪洞大槐树下迁来的赵姓是马湾村最早的赵姓,而最早的赵姓要比迁来的赵姓早来两千多年,因为公元前495年孔子在马湾村办学兴教,为此马湾村亦称圣人庙是可证明的,另外,赵氏家谱记载,马湾村原为赵家渠,后因殷纣王在此饮马休闲改名为饮马湾。后将饮去掉简称马湾。由此可见赵姓是马湾村的创始人。
马湾村赵街赵姓家谱记载,他姓是从卧弯村迁来的。可喜的曾有个四品官这可是了不起的。距今其后赵法全撰写的家谱所说,现有一个半截石碑背面朝上有记载四品官的文字。
从四品官的官位上推测,赵街的赵姓应是富有的,可是土改时,连一户地主富农也没有,而喂骡子,养马的富裕户却有两三家,还有教私塾的文化人。还有到山西洪洞赵城讨荒要饭的,我村的第一任党支部书记,赵得忠也出于他们赵姓。赵街的赵姓如今还有在洪洞的,据淇县县志记载,明初全国大移民时曾有赵姓来我村落户,由此我分析,他姓很可能是从明朝初到我村落户的。
二、张、宋两姓是近门
我村的张姓有一大一小两个家族。大家族住在张堂街,不仅人口众多,占地面积也大,约占村宅基地的四分之一还多。可它来村落户的时间是最迟的一个,时间约有600多年了。他们是从河北省宁河县迁来的。他们的先辈是中国大运河上的纤夫,我幼年最爱模仿他们拉纤的动作,最爱听的是他们有节奏呼喊的赞歌,如今回味起他们当年的风彩,心里还是回忆无穷呢。他们先定居在淇河和卫河相汇的小河口村,后又有人在我村和卧弯落脚,我村还有从卧弯迁来的两户人家,这两户迁到我村时和赵街赵姓的住在一起,所以我上述占地面积占全村的四分之一还多。
张姓的小家族,真小,从我记事起,仅有张玉牛他弟兄两个和他妈三口之家。过去小现在也不大,仅剩下玉牛他兄弟的独根四口之家。别看他家族不大,而来村落户的时间却是较早的,但无资料查证来村的年限只是传说。别看他家族小而近门却很多,他们的近门就是姓宋的。
宋姓来我村落户时间也是较早者,从我记事起只有宋老玉一家,住圣人庙街正中路北今赵有正的住所。他无儿子有两个女儿,一个嫁到刘拐庄,一个嫁到汲县的宋村。
姓张的住在王街正中心的路南,和宋姓有一道街之隔是门当户对,他两姓怎会成为近门呢?这事可相当复杂,先从远处说吧。
玉牛他爹叫张其,我从未见过,我对他母亲的印象非常深刻。张其他爹早年去世后他娘改嫁给宋家。
宋老玉弟兄两个,老二叫什么名字,不但我不知道,如今我村的老人谁也不知道叫啥,但都知道姓宋是木工世家。老二的儿子叫宋玉亭。我家楼房的檀板上书写着木工宋玉亭的名字,传说其父亲的木工活更为出色。
宋玉亭之父是位名匠,忠厚老实为木纳,年轻寡妇张其之母对他甚有好感有意的接近他。他两的结合,若是当今社会人们的思想意识都会认为是光明正大的,而那时却不被人们认可。他二人末恐遭到人们的嘲笑,于是私奔到老家汲县马营村安家。宋玉亭之母身在马营,可始终把他留在我村的张其儿牵挂,由于受封建思想贞洁女的束缚,从未回来看她的儿子,而她的母爱日益强烈,待宋玉亭长大后,便令他回到马湾村安家,在张其家的东侧,所以张宋两家不但门近情也近。宋玉亭有三个儿子,都从事木工活,至今他几个孙子木工活也都来那么几下,但大都不怎么,他的曾孙虽有好几个都30多岁啦,可是连木工常用的钵都不知道这工具的名称,可见宋姓的传家宝早一失传了。
在他的孙子中长孙宋勤高,手艺还相当不错,祖传做的风箱,距风口三尺远能将竖起的砖头吹倒。他年小我10多岁,可他早去世多年了,年少时人称他傻兵印,其实他可聪明啦。他和他爷及其父的两个兄弟,有号称宋家五把斧之说,可见他们的木工手艺相当不错。
他体格魁梧,钻研劲特大。受其父弹弦的影响,他自做的大弦音色超过其父制的大弦,他弹弦的技艺超过他父弹弦的技艺很多。由于他继承了其父弹弦的技艺,使得我村的花船会解放后重新复活,不然的话,我村的大平调业余剧团是不会走南串北的。
宋家虽然出身贫寒,但他们有一技之长,生活相当不错。自从送玉亭到我村后,人丁兴旺家业发达,三个儿子都能应时结婚,充分地说明了有一技之长者无论到什么时候都不愁吃喝。
土改时是贫农成份,土改后便成了暴发户了,曾喂过两匹肥马,一牛一驴。可是好景不常在,1958年的一场共产风,使得他家和所有的农民一样过上吃公共食堂大锅饭的生活。
宋姓原住在王街街东头全是用土木结构的房子里。现在原宅基地成了河堤了。原仅有的一家宋姓今已发展到十多家,分散在赵义家和狄姓的祖坟以西地带。如今宋姓的家长是宋玉亭二儿的长子宋勤林。他今已退休在家,住址在王街街西头,原火神庙之北。他去世的兄长当过贫农代表,他的弟弟当过生产队的副队长。如今的十多家宋姓,有好多家都住的二层楼,生活相当不错。
宋姓是凭木工在马湾村起家的,张姓以做小生意过活。我从小常随奶奶到他家。玉牛他妈常给我一把花生,因为她爱摸纸牌,我奶奶是她家的常客。她忠厚老实,她男人做手工挂面。她大儿不惑之年去世,儿媳妇特别能干,和其小叔子玉保和睦相处,把留下的三个孩子养大。中间的是个小子,初中毕业后在生产队当会计,成婚后因离婚精神受挫,而立之年便下世了。玉保,解放前曾给地主当过长工。大跃进之后曾多年任生产队长,人性很好,可他也没有好命,而立之年结婚不到二年,老婆生孩子因难产抬到县医院,孩子保留下来,大人却残死了。
现在农户好多人家都有电动三轮车。那时如有这个玩意,他老婆定会母子平安,那他后半生的生活将是幸福的。尽管他一生中吃了不少苦头,晚年生活还是幸福的。
他儿子因出生在收麦子的大忙季节,为此取名叫麦根。这名字用的象征一词表述十分确切,一是他出生的时间,二他确实是张姓唯一的一条根。俗话说大难不死定有后福,现实生活中确有好多这样的事例,我也属这样类型的人,而我亲身的感受是这福来之不易,我非常相信天上不会掉馅饼这句话。福也可说是命,是人创造的,并和人的机遇相结合。
人常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麦根这孩子既聪明又能特别吃苦。农村开始建蜂窝煤厂时,便去西岗打工了,他很得老板的赏识,不多时便将一部分权力交给他。他是个挣大钱的人,他不怕吃苦,只要能学点技术能多挣钱就行。为了盖房子他去学瓦工活。1993年,他与他父亲,在他的老宅基地盖起了五间砖木结构的正房,便随我五弟到淇县东关盖房去了。就在这一年春暖花开之季,他的鸿运大发。
他的鸿运来自于我五弟带他外出盖房子的机遇,主要的原因是他的条件符合他贤妻择婿的要求。她是盖房子的近邻,所以对他有真实的了解,于是便邀请她在一起上班我村的玉凤姑娘回我村目睹他家的实况。当她俩进到他家院时,他父亲正在忙活,抬头看见两只“凤凰”飞到家,高兴的不知所措。他贤妻见她未过门的公公和宽敞的大院,便决定要嫁给他。玉凤姑娘看出了她满意的表情,随即便把她们的来意告诉了张玉保啦。老张不相信自己的耳朵又问了一遍,玉凤重复道:我把媳妇给你领回来了。老张这才慌忙地把她俩让进了家。老张把她俩让进家后,便急忙地离开家,出门把街门挂上了锁。出门后他先通知了宋家的两个侄媳妇,又令宋家侄去割肉张罗午饭的吃喝,他儿子的婚事就这样定下了。
他儿媳妇择婿的条件是进门自当家,有婆婆不嫁,然后才看他人家的住房如何。由于麦根条件正符合她的所求,所以她俩相爱不到三个月就典礼了。他俩的结合,真乃是天意呀。自从媳妇进门后老张心里就乐的开了花。她儿媳妇对她可真不错,人们都说他老张呀,你这儿媳妇,是天上来掉下来的馅饼,打着灯笼也找不着。让我说,这是好心定有好报的结果。从我记事起老张他一家都是好人,我母亲临终前,她理智诉说出对她付出爱心的人们,其中就有他。他死时抱着他的孙子说,我这一辈子做梦也想不到会抱孙子呀,可想而知他的晚年很幸福的。
三、贫困的狄姓——老狄
我村狄姓六代单传,七世孙狄守林年长我五岁,和我是同学。他小学毕业后在家务农,曾任贫协代表和村干部。他家历来贫穷,住在王街路北80平方米的土院内,屋子和院墙全是用土堆积而成的。他父亲弟兄三人,父名狄海,二伯名狄水,三伯名狄清。他父曾为王姓富户当过长工,是我村种地的能人。他二伯幽默风趣,三伯年幼,因无钱看病夭折。像他家情况的人家很多。
我村至今仍然保留有腊月二十三祭祀灶王爷上天的风俗,供品是芝麻糖,点心和一碗挂面,献上贡品后磕头上香许愿。他家穷,贡品是一碗水,一棵葱,和一只麻雀。买不起香,跪地把三根树枝插在香炉内后磕三个响头,出口成章:一碗凉水,一棵葱,一只麻雀拿手中,无钱购买千里马,只为家里太贫穷。低头一记上心头,请你上天坐飞艇。说完随即抛出麻雀,那麻雀鸣叫腾空而飞。他的敬神曲,被顽童们引以为乐传颂。
这首敬神曲,我们那一代人都会背诵,但不知作者是谁,长大后才知道是狄守林他二伯的佳作。他也记不清他二伯的长相了,只知道后来他当了兵,接着就下落不明了。
今年已八旬的狄守林,人称老狄。他没有好命,他父长年多病。他有一个姐姐,长得十分出色,长长的辫子,人面桃花。出嫁时要了五斗米,二斤棉花的彩礼,因生孩子丧命。随后他父亲也去世了。在全国人民都处于饥饿的形势下,他和赵家银等人跑到辽宁阜新煤矿下井,干了一年,思母回家,后娶妻王兰英。婚后二年,生下一女名叫秀清。秀清还不会走,她妈因肺结核去世。在秀清五岁时,他奶奶生病而死。老狄艰难的渡过了他的半生。知天命之年,为女儿招婿上门,开始了他幸福的人生。
他的女婿名叫合生,十分孝顺。生下一男二女。合生在老狄的旧址上盖起五间二层楼房。如今他最小的儿子都己当上了爸爸。老狄抱着他的孙子高兴的说,做梦都没想到会有今天的幸福生活,可是他不久便与世长辞了。
柳絮飘雪之季,我因筹办侄儿的婚礼提前地回到老家。闻言久卧病床的老狄病入垂危便前去看他,医生正在给他输液。他女儿甚是欢喜,痛苦的他,睁开了闭目的双眼笑着说,老同学我快去见马克思了,临终前不知该说啥才好。我即忙说,我知道,那你就听我的吧。我说的当然都是些宽慰话,他非常理解。他理智地说,你别给我上思想课了,我刚从医院回来这不是秃子头上的虱子,进了厕所解裤带离死不远了吗。他的这两个歇后语把我和他闺女不约而同地笑了起来。他也笑了,可是眼里含着泪花。
他接着说。我从医院回来就拒绝治疗了,可女婿就是不听话,我成了他俩囗的管制分子了。我说那你就象我好好学习呗,无论何时都要作一个遵纪守法的人。他笑着说,他俩口轮换伺候我三个多月了,钱也花的不少了,辛亏享受了医保,不然的话,经济上也吃不消。他叹了口气接着说,若非孩子们的精心护理,我早去阎王爷那里报到了。他的话还未说完,他女儿说花钱再多你就别考虑了,以前我们都听你的,如今你该听我们的了。他笑着说儿大不由爷,我说你知道就好,你就别再说了,说话多了对你的病是不利的。
他摇了摇头说,心情愉快比吃药都效果好,我和你说话的机会不多了,你就听我再唠叨几句吧,我说那好你就说吧。
他接着说,我的祖辈没有一个活到七十岁的,从未见过四代人,过的大都是吃糠咽菜的生活,住的房子连个砖头都没有,今年我就正八十了,我四世同堂想吃啥就吃啥,住的是高楼大厦,我欣慰地说我死了也值得,我不能再托累他们了。我说那好。我以“命令”的囗气说,秀清你赶快给你父亲买一包老鼠药。我们三人不约而同地笑了起来,我在笑声中离开了他家。
不久老狄便与世长辞了。我见过好多死人的形象,大都是痛苦的而老狄死后的面容却是安祥的。他的女婿说,我岳父象睡觉似的步入了天堂,可想象他是主动到阎王爷那里报到的。
旧俗招婿是要更名改姓的,可老狄的女婿仍姓赵。我村在合生上门之前招婿的很少,自从他到我村之后招婿的日益增多。老狄招婿不旦给他本人带来终生的幸福,还对人们重男轻女的思想是一个很大的冲激波,正如常香玉主题歌末句唱词那样,说说女子不如儿男。
我有幸地参加了他隆重的葬礼。灵堂上的对联是我写的,内容是,膝下虽无男儿尽忠孝,床前却有爱婿送进坟,横批是爱婿尽忠。
四、王 姓
《淇县县志》记载,王姓是明朝初年从洪洞大槐树迁来三十八户中之一,先在淇县城北王庄村落脚,先辈名王欢,后在马湾落户。听老人说,我村王街的王可,是王姓的先人,据王姓派别分析,王欢和王可很可能是兄弟。就此推断王姓在我村已有十代了。其五世孙名叫五堂便是个标码。五堂他爷十六岁上有了他爹,他爹十六岁上生下他。他已去世多年,他母亲去世七年,享年99岁她已是五世同堂了。
王姓比赵姓在村落户较晚,比张姓较早,而人丁兴旺的程度,赵王张都差不多。赵姓的赵蓝田,王姓的王安兰,是我村在北京最早上大学的两个大学生。三大姓中被划为地富分子的人数户都不差上下,可见都是富户人家,虽都是富户人家,而王姓的知名度要高出赵张两姓许多。王安兰名叫振海,当过淇县教育科科长,解放后在林县中学当过高中语文教师,名气非常之大。他二弟当过西岗乡日伪的伪乡长,解放后在泥河小学担任过小学教师。可是为教育事业作出贡献的王振海和人为伪乡长而为抗日做工作的弟弟王清海都被错划为右派分子。他弟兄两个虽被划为右派,但都是中农成分,而受罪的时间却不如赵姓张姓地主富农份子受迫害的时间长。不过王振海因受冤1961年死于狱中,这是残忍的,王姓另一个持名的是王振海的二伯父是金字派的叫王金平,字芝蕃。他却不平凡,曾任国民政府基干连的连长,也为抗日作出过贡献。他被划为地主成分。他中年丧子丧妻。他儿子名叫二牛,长的一表人才,娶妻后不久就死啦,他妻土改后才改嫁。他父亲又娶比其父约小三十来岁的女子为妻,又生两男两女他们都出生在阶级斗争的烽火岁月,他父死后,其母改嫁到山西曲沃落脚,大儿炳旭,是我表大爷的干儿。小伙子长的很帅,现今近50岁了。他在山西混的相当不错,谁不思恋自己的故乡呢?他曾多次回家探望,很想再搬回自己的老家。
王姓有三个家族,其间王金玉哥俩无后。另一王姓叫王恒和王振海年纪不差上下,可见他这一家族出身是贫寒的。他贫寒如水洗,可神通广大,是我家的常客,因为他是买卖牲畜的交易员,从中捞的很多。开始他经营的是猪、羊,后经营大骡大马他能使欲睡的骡马,刹时变得精神焕发,一头骡子捞二三百斤麦子是常有的。他和我本家伯父赵家平的关系不错。他曾用他的驴换别人的牛。对他说找五斗,又对他说找五斗,结果双方都给出五斗粮食,待他取粮食时,双方都吃惊地瞪大了眼睛,但木已成舟,再说也不行了。土改时他已盖起了五间楼房。做这种交易,都是衣襟下用手指头说话。那形象可好看了,时而瞪眼睛,时而把嘴一撇摇头跺脚,由此看来他挣个辛苦钱也是应该的,有时还有拉黑牛的,他是我们那一带有名的经纪人,可见他的才华相当的出色。解放后他多年当交易员,后来他儿子王金泉继承了父业,由于社会形势的转变,从而捞利不多。如今耕地用的都是机械,村里没有养大骡大马的了,养牛的也不多了,养的倒还有几个,如今市场上还有交易员,可再也看不到有人在衣襟下说行话作交易的人了。
王金泉有一个大姐和一个哥哥都能说会道,大哥抗美援朝时加入健康大队,是我村第一批入伍者已去世多年。王金泉仍居老院,可他常不在家,他不是在北京,便是在石家庄。他儿子在北京打工,他二闺女是个大学毕业生,在石家庄河北师范学院当教授,他的小女是博士生,是我村少有的两个女专家。
解放前王姓在我村有名气的较多,由于基础好解放后有才华的人也不少。
王姓大家族有三门,王振海家族为长门;王盈之父为老二,老三名叫王老风,他是地主,无后有才华的人出于老大老二家中。王振海的五弟王沧海,现已为王大家族的长辈,他虽是个中专毕业,曾是山西省的长跑体育健将,现在新乡市退休,如今他儿子在新乡市委工作。王振海的长子是中教职称,他的三儿是中教高级职称。他弟弟的长子,曾任县文教局领导,退休时是旅游局局长。
二门王盈家是富农成分,他有两个儿子,次子有闺女无儿。他的长孙王殿海,初师毕业后曾多年任小学校长,和中学校长,自学成才获高级职称,他的弟弟和我是同学都是高中毕业却教中学,是中教职称。
从王姓出色人物的经历中,不难看出他们都是有聪明的天赋,但是没有先辈给他们打下的基础,是不会展现出来的。他们的后代,也有好多才华出名的人物,但是凡是成长过程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岁月中,都没有成了气候,凡是成才的都是改革开放英明决策之后,由此可见,人生的兴衰和庄家的长势一样,和环境气候是息息相关的。
五、李 姓
我村的李姓有三个家族,其中两个姓来于沙窝村,一姓来于浚县新镇。他们虽同性,可血缘关系如同陌姓,他们来村落户的原因也各不相同,到村的时间也各不相同,但有相同之处出来时都是单门独户,都很贫穷。
现在身为老家长的李惠堂是李姓最大的家族。他奶奶是本村张姓的老姑娘,生有五男二女。我和李惠堂是同班同学,但从未见过他的大伯父和二伯父。他爷去世后,因生活贫困给鸿运大发的赵德渊当奶母,这样在圣人庙街中心路北落户,现已六代了。
从我记事起他家里人都特别能吃苦。由于他们家人十分勤劳,生活还能将就。他们弟兄3个都个子不高。都爱摸纸牌,玩法是手持30多张的开金,那胡一把相当不容易,参赌的多者十多个人,有时他哥三个齐参赌,为赌他弟三还争执的脸红脖子粗、因为我常随我奶奶和二奶去参战观看,所以我对他弟兄三个的印象十分清楚。从他们能参赌这一事例,可看出他们的光景还凑乎。
我记时他弟兄三个已分家,他妈和老四老五在一起过。开始人称老三为三腰岗,原因是驼背,这是劳累成疾。后称为三掌柜。从人称呼的变化,便可看出他人格的提升。接着称老四为四掌柜,老五为掌柜,在掌柜之称未出台之前,都有被贬的意思。
他们弟兄仨常结伴而行,别看他们个小而腿的步伐却相当快,开始他弟兄肩挑卖油,后赶会卖油条,逢年卖香帕红纸,一句话不惜吃苦,啥能挣钱就干啥,脑筋相当的灵活。人们用不客气的话说他哥仨,人小鬼难拿。我和老三的儿子同岁,因为我说他爹人小鬼难拿俺俩打过一架,为此事俺奶奶给了我一个耳光,所以我对他一家人的印象十分深刻。我小时候,对人小鬼难拿,这句话根本不知道说啥,如今,我充分的认识到,是说他们有才华。
他们哥仨是够聪明了,出色的要算老五李春华。1944年加入共产党,土改后曾多年任村大队会计,他的孩子也很出色。长子李惠堂,上了个五年级便考上当时有名的汲县中学,毕业后考上了我今所在地的榆次,经湋厂技校,后在大连造船厂工作。他自学四国的语言,工作相当出色,现己退休,可他自从工作后很少回家,父母亲去世时在床前行孝的时间也不多。
他弟兄三个,二弟李恩堂也是相当聪明的,他仅有初中文化,可他多年任小学校长,中学校长。现退休在家,常以拉胡琴为乐。他有六个儿子,从事于教育,政法等各行各业。还有小儿子在身边任村里的电工。有人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下会打洞。但现实生活中并非这样,一奶同胞即有他的相同性,更有他的异性。他三伯父是够聪明的了,可和我同岁的儿子,就不具备上大学的天赋。他大名叫李忠堂,小明叫老八,他曾给人们留下这样一句歇后语,老八上学——难呀!他上学不行,可十分勤劳,曾多年担任生产队的副队长。他忠厚老实,抚养的一男一女,各个能说会道脑筋相当灵活。但都不是他的亲生。
他女人多年不育,曾让瞎子为他算卦,都说他无后,于是收养了两个都刚出生的孩子。人们常说抚育之恩胜于生育的情感,通过他两个孩子的表现,证明了这种说法是非常正确。他儿子叫宝宝,是近邻我村北的一个孩子。当他临终时,他的亲人曾多次光顾他,但不敢进他的家。由于我村和他村仅有一墙之隔,所以相遇的机会特别多。开始他对自己的生父,和亲人冷若如冰,后发展为破口大骂,直到他婚后还把亲人之仇牢牢地记住。
人夸小宝是个小诸葛。学习成绩相当不错,可他初中毕业后,念养父养母年已花甲,便务农经商养活他的爹妈。十六岁上他学会杀猪卖肉,干起活来十分利索。由于他多年在外,社会知识日益丰富,与人相处之事越来越多。生活经验使他对亲情的认识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他认识到她妈将他送给人,是由于他母亲连生几个家庭负担过重,她养母接受他更是情理之中,所以当他而立之年,便主动向其亲生父母请罪,感动的两方父母都高兴的了不得。这的确是件好事,我想江苏电视台《人间》的节目主持人获悉后,将会登门拜访他。
她姐也是收养的,他不会有他这么幸运,她也不知她父母的来龙去脉,她嫁给了我近门的侄儿,所以我常称呼李忠堂为亲家,可他却不认帐,他非让我叫他叔叔不可,他开玩笑的说:你别忘了我叫你叔叔叫哥,大年初一我常给你妈磕头称的是老嫂也。我说你闺女喊我二叔叫的很亲热,咱俩从小在一起,还打过一次架,你可曾记得俺奶奶给我一耳光。他说咋能不记呢?你奶奶,你妈,你一家都是好人呀!我说你一家人也不错吧,让我们的子孙后代,都世代相好吧。他爱咬个死理,他言道,我闺女叫你叔叔这不能变,但你不能喊我亲家,别人听了会笑话,你是个文化人会理解吗?我说能。
另一李家叫李金。他是赵同林的姐夫。他住在王街路北狄海家东边,中间是王恒家。他到我村落户的原因不知道为啥。我记事时他女人就去世了。他以卖纸麻为生,也卖过花生,他和我爷爷的关系不错。我记得冬天我爷爷是他家的常客。他的眼睛不大好使,个子也不高,可他的儿子名叫黑丑,人长的很出色,解放前他就在郑州铁路上工作,他的妻子和他公公还有个瞎奶奶在一起生活。土改后他分下我家原碾屋房的财草院,此院在赵老显家东院的南边,其间原是赵家银家出街的一条胡同。
土改前他这个外来户,能为儿子娶亲说明了他的生活还算不错。土改后分了房分了地日子却不好过。1953年他后娶一白发妻子,喂养过狗大的一条小毛驴,和我家互助种庄家,那时他家的日子很不好过,冬天吃的是两顿饭。俗话说穷气横生,他后娶的老婆原是国民党当官的老婆,可人性,却很温和,就那也少不了口角。他母曾拿起拐杖,照头上打他,他也可称得起是个孝子,从无持不满的表情。就在那年他母子先后去世,他老婆又改嫁到臧口,他媳妇随丈夫到了郑州,所以这家李姓在马湾也就消失了。
另一家李姓,名叫李学仁,就住在我家西柴草院的南边。与我家有一墙之隔。他弟兄两个,他哥哥曾多次来过他家,是老光棍一个。我记事时他已五十岁上下,他以卖油条为生,有一个细高条比他小七八岁的老婆。她可是个泼辣能干的妇道人,逢会就到,她是炸油条的行家,李学仁只会看火,持称。她和面炸油条非常利索,挥刀如飞,那动作常吸引好多顾客,还爱说笑,脸上常呈现两个动人的酒窝。她还爱打扮,耳朵上挂着两个银耳垂,干活时能发出有节奏的响声,嘴上抹口红。她的形象和爱朴实的老李相配,别人都不看不出他俩是两口子,其实一点也不假,相处的也相当不错,他俩的分工十分不错,她炸他卖生意非常红火。每当早起的老李便肩挑去卖,他的喊声二里地开外就能听着。他的喊声,和她炸油条的操作过程和其他卖油条有不同的特色。她不但会炸油条,还稍带卖烧饼,打烧饼用的擀面杖,如同敲小鼓的鼓点打击乐一样,常发出啪啪啪,切切切,啪切,切啪实在协调,她的技艺高出他人一截,所以他俩口在我们那一带是有名的。由于她俩有这手艺,所以生活很好。因为我常随其父到他家买糖糕吃,我很羡慕他家的吃喝,他俩吃的要比我这个富户家好的多。土改前,他买过二亩地。土改时他分下了王家的三间房子,仍持他卖油条的职业。他俩有一个共同的爱好,是用骨牌,扣将,对与这种民间赌术。他俩可称的上高手,一摸牌,便知是啥,并能分析到牌友手中拿的是啥。
土改后不多年老李便去世了,在世前收养今家业兴旺的李建国。先在淇县饮食行业,后又开店当老板挂牌营业。如今在家,父老乡亲的宴席都离不开他。现他已60多岁了,他有三个儿子都已立业成家,两个儿都不在家,原来的单门独户,现已发展为十多口的富户人家。
2008年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