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淇县之窗》(作者文集之八)                       《马湾春秋》序                     作者简介

 

 

《马湾春秋》---作者: 赵有勋

赵玉芬回家

1978年我才7岁,那年端午节,我父正在打麦场,扬场,忽然一辆小吉普停在麦场的一旁。从车上,下来两个穿警服的,与爸爸悄悄地说了两句话,便手示他上车。爸爸急促地对我说,赶紧回家告诉你妈,我有急事要回矿上。

我燕子似地飞回了家,当我把事情的过程告诉妈妈之后,她神经地追问我,啥要紧事吗?我说,我也不知道呀,她便跑到打麦场跟踪此事。这么简单的事,我不知道他们自然也不清楚,因为来人身穿公安局的衣裳,所以一连串的悬念便产生了,他犯法了吗?妈妈的神态变的有些异常,像一快巨石压在她的心上。

事隔不久,一辆黑色小车站在了我家的门口,它给我妈带来了个惊喜,我和奶奶妈妈坐上了小车,一起到了我家的旧院六爷家。小车把我们送到了六爷家后,司机连小车都没下就又开走啦。小车的往返像高音喇叭播放出玉芬姑回故里的消息,人们获息后从西面八方川流不息地赶来,还有从淇河趟河过来,交卸村(河东边,属浚县)的村民,在玉芬姑回来之前,我家的旧院被人们包围得水泄不通,那真是里三层外三层,有人还上树上房,为看上一眼从美国归来的贵客。

小车走后,我们居家四代人便忙活起来,我六爷分派叔叔们垒灶打火,赶集买菜买酒割肉,他亲自请我村名厨赵有仁准备吃的喝的。又吩咐娘们孩子整理家院,打扫街道,待一切准备妥当之后,为迎接玉芬姑的到来,穿上节日的盛装。可是,我的家人再打扮仍取不掉乡巴佬的气息。我的家人和围观的群众,像等待上火车那样着急,可没有一人不耐烦地离去。他们终于等到了玉芬姑到来的时刻。

护送玉芬姑来的,有五辆小车,由早上先来的小吉普带路。进村后,从吉普车上下来四名公安人员,每人点燃手中的一把火鞭,就这样围观的人还挤着向前,向车内观看,使他们扫兴的是每辆车窗都遮有布帘,他们只好随车向前,四名公安人员分布在车队的两旁为小车开道,为了确保行使安全,小车开动得比牛车还慢,好不容易来到我家的旧院门前。我家四代人,待小车一停便将小车包围起来。
      玉芬姑坐的是第三辆,这辆车一前一后下来两个,个子一般高,模样一样漂亮身材苗条的女士。我奶奶首先扑向第一个下来的女士说闺女呀,你可回来了。玉芬姑将我奶奶拥抱在怀里叫了一声大娘,这时我们四代人一起向玉芬姑拥来。就在这时忽然听有人喊,又来了一辆小车。我爸爸这位外交官,顾不上接待玉芬姑,拔开围观的人前去迎接,后边跟着我好几个叔叔。

这辆小车拉的是西瓜,我爸爸吩咐我的叔叔们,把西瓜卸下后就地开刀,慰劳围观的父老乡亲。

玉芬姑进家后,按事先安排好全家合影的地方就坐,玉芬姑坐在正中间,左右两旁就坐的是我奶奶和我姑奶,然而按辈分男的坐在一边,女的坐在一边,待随来的摄影师把每人的位置安排好后,他大喊一声,提醒大家开照了,像我这么大的孩子们倒挺高兴地,聚精会神地凝望摄像机的镜头,而我奶奶,我四爷他们那一辈人都控制不住的情绪,不时地在掉眼泪,摄影师无奈只好把他们的眼泪留在全家福的照片上,泪水表达出他们对亲人近四十年的思念,泪水凝聚着全家团圆后的幸福时刻。

合影后,护送的领导示意玉芬姑看看手表。玉芬姑看了表后,对众人说,我不能在家停留啦。以后我会常来看望大家,就这样玉芬姑连为她准备的团圆饭也没吃,便恋恋不舍的离开了家。

玉芬姑出门后,她并没有上车起程,而是在领导的陪同下,开始她回家的第二个议程,观看淇河风光,她来到淇河边,先捧起一捧淇河水,品尝了一下母亲河水的酣甜,又拣起一块石子投向清澈河底的鱼群,赞不绝口地说这条河真美。她站在淇河堤上向西眺望,情不自禁地赞颂道淇河风光真美呀,怪不得【诗经】中有39首诗是赞美淇河风光的。

玉芬姑下了河堤,站在车前挥手向父老乡亲告别,再次地嘱咐我奶奶及四爷他们多多保重,请回,可他们随车而动一直送她出了村,围观的人群如同小车进村时的盛况。如牛车慢的小车,出村后象长了翅膀一样飞走了,不多时就看不见了,我家的亲人仍凝视向远方。

我爸爸没有随玉芬姑而去,他给我们详细地叙述了玉芬姑第一次回家的经过。

那天上午,从小吉普下来的两个人,先出示了他俩的工作证后对我说:你妹妹刚从美国回来现在在县公安局,请你跟我们前去见她,我问道啥事,他严肃地说,我也不知道,不要再问了,快上车。我只好听便。

一提起公安局我就胆颤心虚,因为清理阶级队伍的政治活动中,我曾因有海外关系受审过,他不让我问,我心里十分清楚,心想到至今的社会不再有阶级斗争了,党还号召有海外关系的加强和他们联系,我妹妹的到来肯定是好事,你跟我说说吧怕啥哩。同时还往坏处想,所以心里象十五个水桶七上八下的。因为心中有事,光嫌车开的太慢,为的是尽快揭开这一谜底。

我一进公安局,我们矿领导首先笑嘻嘻地恭慰道,赵师傅,恭喜你有个这样的好妹妹,为报效祖国从美国归来,今专程护送她回家探亲,这是件大事。从中央到省里都特别重视。你妹妹昨天下午从北京到郑州,省统战部负责人护送她到了焦作矿务局招待所休息,我当晚到矿上去找你,没想到你回家收麦,所以今天早上公安局派人去接你。

玉芬姑1976年写信说想回家看看,后来就很少和家人联系,时隔两年之久,她突然的到来,令我们全家人惊喜,那年她才29岁,为什么刚从美国回来,国家如此的重视呢?这里边大有文章。

1948年出生在大陆,1949年随父到台湾定居,随父同去台湾的有我二伯父赵家骥,和本家伯父家礼、家智。光我村的就十多人,逢年过节家骥便召集在台的父老乡亲到他家聚会。他们最感兴趣的有两件事,一是谈他们在抗日战场上与敌浴血奋战的情况,二是谈淇河的秀丽风光和回顾怀念自己的哥们弟兄及爹娘。谁不爱自己的故乡呢?所以在玉芬姑幼小的心灵上,就播下思恋故乡的种子,然而在台湾当局与中共持不共戴天的敌对岁月中,根本没有思乡种子萌发的气候和土壤。

自从1971年中美建交后,为有海外关系的和在台的人们,开辟了一条取得联系的曲折道路,其方法是,大陆人将信寄到在美国亲近的人,在美的人再将信寄到在台的亲人手中,同样的方法在台湾经美国转运到大陆人手中,那时玉芬姑还正在台湾上高中,为实现与家人取得联系和立志成才发奋读书,也就是这一年,在台湾清华大学毕业后,考取了美国纽约大学,读研究生,后读博士。在此期间曾多想与家人取得联系,因专心致致学业,所以这一愿望也消失了。

1976年粉碎了以江青为首的四人帮之后,邓小平再次登上政治舞台,她看了《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篇文章之后,她的思想突然开朗,随即写信寄回家乡。第一封信信封上写的是,寄:河南省大李乡马湾村赵广田收。不知何故连发信的地址也没写。赵广田是我爷爷。当时我爸爸在焦作冯营煤矿。自从她俩联系上后,我爸爸曾多次写信告诉她家人。渴望她早日回来看看,而她的结束语总是祝大人安康,从未透漏回家探亲的思想,可总要给人留个想头,伺机定会回家探望。伺机,家人该等到何时呢?着急地我奶奶,我四爷常发心慌。由于她不说回来,所以家里强烈盼望她归来的欲望,也渐渐的淡忘了。二年之久,她突然的到来,相别四十年之久也。怎能不激起家人的强烈愿望和热泪盈眶呢?

事后,我才想到她所说伺机的含义,她是在看中国社会的形势发展,她是在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之后回国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是中国发展重大改革的历程碑。改革开放的英明决策,给科学家开创了搞科研出成果的春天,她是名科学家,她认准了中国是她展示才华、用武之地,于是放弃了在美国高薪俸禄的工作,为报效祖国毅然决然地回到祖国怀抱。1979年为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研究员;1988年被聘为清华大学教授;1995年被聘为为俄罗斯国际科学院外籍院士;1991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是院士中年纪最小的一位;曾任中国青年联合会副主席;2000年兼任厦门大学及郑州大学教授。可想她对我国做出何等重大的贡献,这样的人物怎能不受到党和政府的重视呢?

(此稿由我六爷、家林、家森口述提供素材。赵玉江,赵有勋合作而成。)

“作为一个多年在外漂泊的河南人,我深切地感受到了家乡近年来令人心动的变化,河南是个好地方。”425日,记者见到了台籍女博士赵玉芬,未等发问,这位中国科学院院士便大谈起自己的感受。

2006年春

 

上篇<--- 本篇 --->下篇

 

返回主页     留言评论


《淇县之窗---淇县热线》由河南省淇县科技文化局、淇县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     机关电话:0392-7226048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 不得复制、翻印、镜像!      策划设计:老农     网站联系电话:0392-7226249 
 

豫ICP备050004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