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之河
《诗之河》---淇河痴(姚慧明)文集
 
   
     
从“淇泉”谈到“万泉湖”
作者:姚慧明   时间:2016-7-4 13:06:05
     
“淇泉”与《诗经》
 

   十多年来,在搜集整理历史文献中咏及淇河的古诗时,遇到一个频繁出现的词语“淇泉”,这个词,由两个语素组成:“淇”和“泉”两个名词性语素。如此,“淇泉”一词的语法关系无非联合和偏正两种,意思为:一、淇河与泉,二、淇河上的泉。
 
    古诗文中的“淇泉”的意思曾经使我迷茫很长时间,直到读了清·刘珙(gǒng)徵(zhǐ)《两溪春涨》:“春潮带雨下山溪,巨壑飞涛四望迷。形若淇泉分左右,派同瀍涧别东西……”中的“形若淇泉分左右”一句后,才恍然大悟。原来“淇泉”一词典出《诗经·卫风》中许穆夫人《竹竿》:“泉源在左,淇水在右”的诗句,为“泉源”“淇水”简缩合称。
 
    去年《安阳网·新农村周刊·临淇三泉》一文关于“淇泉、白泉、石门寺泉”的文字,我吃惊地发现,“淇泉”还是一个实实在在的泉水名称。地点就在万泉湖地域。我不知道万泉湖地方的这个“淇泉”的命名是否也来自《诗经》,但无论如何,这个名“淇泉”之泉名字中的“淇”是铁定地毫无疑问地就是《诗经》中的“淇”,天然地与《诗经》有着血缘关系,《诗经》6首诗中的18个“淇”就是这“淇泉”的淇,因此说淇河是流淌在《诗经》中的河,准确无误;而“泉”字在《诗经》的13首诗中出现22次,开泉文化之先河,说淇河上万泉湖上的泉是流淌在《诗经》中的泉,也完全是千准万确!
 
       文化、旅游与万泉湖
 
    十年以前我曾看到著名经济学家于光远说的一句话:“旅游是带有很强的文化性的经济事业,也是带有很强的经济性的文化事业。”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我市一位青年理论家说:“旅游越来越成为一种文化行为,这种文化行为越来越影响甚至决定着旅游的内容和品位。发展旅游业必须辅以知识开发和文化塑造已成为共识。”旅游的文化性是其产业特殊性的集中表现。文化既是旅游业的物质资源基础,又是它的精神动力支撑。从万泉湖管理者近来组织的一些与万泉湖文化的研究探讨发展相关的活动,说明万泉湖的管理者头脑非常清醒,对文化与旅游的关系有着深刻的认知,也预示着万泉湖旅游事业一定会在不太长的时间内有着长足的发展!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文化是历史的积淀。历史上有万泉湖的名字吗?没有。那么万泉湖有文化吗?我说,有!不仅有,而且很厚重,很丰富!何以言之?这源自《诗经》的词语“淇”“泉”,就和万泉湖有着不可分割的血肉联系。
 
    《诗经》是什么?专家们说,《诗经》是中国文化的元典、原本之一,是中华文化的基因库,能和《诗经》挂上关系的流域文化或地方文化,一定会增加文化的价值和神圣性。中共17大号召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以来,全国多少地方在打《诗经》牌,湖北襄樊房县声势搞的最大。但我觉得没有哪个地方比我们豫北淇河卫地与《诗经》的关系那样紧密了。《诗经》中除了6首18次咏及淇河外,源自淇水卫地的诗达39+5+1=45首(邶19鄘10卫10,卫武公5,朝歌诗人1),与淇水卫地人物事件相联系的诗共45+16=61首。
 
    首先,我们知道万泉湖处于淇河的上游,淇河是条什么河?是一条古老的、神圣而罕见的文化河,目前笔者发现它的显著的文化河特征有17个:诗河、史河、爱情河、爱国河、乐河、生态河、竹河、君子河、鹤河、太极河、流经四大名著之河、中华文化奠基之河、白娘子故里之河、乡恋之河、音乐摇篮之河、围棋摇篮之河、智圣之河。这虽是淇河的文化特征,但万泉湖无不与之相关,因为万泉湖本质上就是淇河的一段,因此,淇河所具有的所有文化特征和文化内涵,都与万泉湖相关。
 
    万泉湖也享有“中国诗河”的荣耀
 
    2014年9月淇河被中国诗歌学会命名为“中国诗河”,这是华夏大地上第一条也是目前唯一以“诗河”命名的河流。许是因为鹤壁市出头申报的原因,当时的中新社等各大媒体异口同声:“鹤壁淇河”被命名为中国诗河。当时笔者立即在我为站长的“淇河文化研究网”上发表《庆祝与质疑》一文,对各大媒体的错误提法提出批评。我说,淇河是中国的一条河,什么时候也不归鹤壁私有。我认为淇河流经的所有地方都有为这一命名而骄傲的权利!作为淇河上游的万泉湖,自然不应例外。
 
    “淇河文化”与万泉湖文化
 
    “淇河文化”一语是2000年底由鹤壁市文联第一次提出并同时举办了鹤壁市第一次淇河文化研究会,省内外学者专家对淇河文化概念提出的合理性科学性及其性质、所属范畴、特征及意义,包括其内涵外延都做了研究探讨。鹤壁著名学者黄广礼先生说:“只有在淇河流域这个特定的区域范围内发展的文化才称得上淇河文化。”淇河文化一语虽由鹤壁市首先提出,但正像淇河不属鹤壁私有一样,并非只有鹤壁文化才有资格称为淇河文化。黄广礼先生给淇河文化的定义中除强调淇河文化是淇河流域的文化外,还强调“发展”,我理解是文化不仅是历史的积淀,也要传承和“发展”,万泉湖地方的文化毫无疑问属淇河文化范畴,历史上虽无万泉湖这一词语,但并非无这一地域的文化。令人欣喜的是,新的时代给万泉湖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更得天独厚的条件:河大马进举教授谈及鹤壁文化资源的优厚时说的“天赐淇河,天赐《诗经》”的话,同样也适用于万泉湖,不仅对鹤壁,这也是上天对万泉湖的赏赉。万泉湖要充分利用《诗经》这一王牌,将《诗经》文化与万泉湖文化融合起来,让万泉湖文化成为淇河文化的新亮点,使淇河文化的内容更丰富更充实。
 
    万泉湖处于临淇镇。谈到万泉湖地域历史文化,我在网络上看到:
 
    作为地名的临淇,据《旧志》载:“在县南70里(古道)临淇村,古卫邑城”。北魏永安元年(528年)置临淇县,城建在今临淇村东,属林虑郡。
 
    今临淇镇淇阳城村,民间俗称“郎城”,西汉末年,邯郸人王郎在此屯兵筑城得名。《隋书·地理志》载:“开皇三年(583年)……置淇阳县,淇水在其南。”《隋书·卷三十·志第二十五》:“开皇初郡废,又分置淇阳县。临淇(东魏置,寻废,开皇十六年复。有淇水。)”《读史方舆纪要·卷四十九·河南四》:“淇阳城,《志》云:在县南三十里。隋初置淇阳县,属相州。大业初,并入林虑县。”淇阳县存24年,淇阳城是林州古城之一,直到1970年,淇阳城村西头劵门上,仍存有砖刻“古淇阳城”四字。
 
    淇阳县、临淇县,从近一千五百年前开始两个县就先后建在这里,就是人们集中活动的地方,不乏历史事件也不少人文景点,不缺少历史文化,关键是要靠我们去挖掘整理。
 
    让我们和爱好万泉湖文化研究的研究者们联起手来,共同将淇河文化发扬光大,让万泉湖的文化旅游与旅游文化事业迅速兴旺发达起来!
    
    附1:万泉湖当地的文化人介绍 
    闫爱学简介
    闫爱学,男,汉族,1970年生。字昶旭,号淇水居士,乡村医生。诗作及简历被录入《碧山新笛》、《中华当代诗词艺术集锦》、《保护地球诗文艺术集锦》、《中国国粹丛书.诗词卷》、《中华当代旅游诗词联精选》、《类编中华诗词大系(14).��部.城市风光卷》、《华夏诗词艺术集锦》、《中华当代诗词家大典(第五卷)》、《黉门吟赋》、《中国当代实力诗联家作品选》、《回眸中国吟赋》、等大型书籍,“中国乡土文学奖”获得者,同时获“优秀诗人”、“中国文艺杰出成就奖”文学艺术金奖、“中国改革开放文艺终身成就奖”、河南省委宣传部举办的“中原唱响中国梦”征文比赛三等奖等诸多殊荣。“中国乡土作家协会”第5届理事、中华诗词家联谊会会员。书法作品录入《中华翰墨艺术宝库》。
    通联:河南省林州市临淇镇北大街东段路北临淇康复门诊
    邮编:456575
    手机:13937271232
    附2:
    淇泉(淇源)基本意:
 
    “淇水”与“泉源水”的合称。源于《诗经·竹竿》:“淇水在右,泉源在左”。清•刘珙徵《两溪春涨》:“形若淇泉分左右,派同瀍涧别东西。”
 
    词义变化:
 
    百泉:清·沈元沧《赠陈愉庭》:“揽辔来过冯石城,太行左峙淇泉右。”(冯石城:新乡县汉代古迹之一,在县西南十里故城村后。汉封冯石为侯,筑城于此。)
 
    淇水之泉:袁世凯喜欢吃鱼的有关资料中记载:“有一种大鲫鱼,产于淇水之源一处泉水中,身扁数寸,味道鲜美,还要胜过赤尾鲤鱼,袁更喜欢吃。”(摘自:《孙中山反对五色旗作民国国旗 力争青天白日旗》 )
偏指淇水:明·陈大宾《同杨侍御毅三月夜登大伾山》:“怪石穹窿夏木阴,移觞倚月共披襟。……淇源秋水萦如练,仰圣高歌绿竹吟。”淇源, 同“淇泉”,淇水和泉源水的合称,此偏指淇水。站在大伾山上是看不到淇水的,这里的淇水实际上是卫水。
    指代卫水:清·沈翼机《卫辉道中》:“一带平阳峙远山,烟峰断续雪初残。有情更在溪桥曲,清澈淇泉势激湍。” 
    清·沈钦韩《卫辉道中杂咏》:“已无竹简出荒邱,日日车铃荡客愁。桂笋寻波真可羡,淇泉翻练下枋头。”
今卫水大致行的是古淇水之道。鉴于淇水的名气,古人仍称卫水为淇水。诗中的“淇泉”,实指卫水。
 
    指代卫国:“济郡家声远,淇泉世泽长”,这是宁姓家族自赞自誉的一副联语。这里的“淇泉”代指宁姓祖先之宗国——早期以朝歌为都时的卫国。因“淇水”与“泉源”古属卫国境内的两条河,所以“淇泉”又代指卫国。
 
    指代淇县:指“淇奥”“淇园”之地。清·王箴舆《得归结庐先寄舍弟季亭》:“袖云嵩洛间,截竹淇源曲。”清·高士奇《淮阴侯韩信降乩诗》:“不及淇泉数竿竹,风波静处过平生。”明·张宁《满江红·题碧梧翠竹送李阳春:“峄山畔,淇泉路。空回首,佳期误。”清·车云《金门竹韵》:“金门翠竹满山巅,却胜淇泉与渭川。”

   十多年来,在搜集整理历史文献中咏及淇河的古诗时,遇到一个频繁出现的词语“淇泉”,这个词,由两个语素组成:“淇”和“泉”两个名词性语素。如此,“淇泉”一词的语法关系无非联合和偏正两种,意思为:一、淇河与泉,二、淇河上的泉。
 
    古诗文中的“淇泉”的意思曾经使我迷茫很长时间,直到读了清·刘珙(gǒng)徵(zhǐ)《两溪春涨》:“春潮带雨下山溪,巨壑飞涛四望迷。形若淇泉分左右,派同瀍涧别东西……”中的“形若淇泉分左右”一句后,才恍然大悟。原来“淇泉”一词典出《诗经·卫风》中许穆夫人《竹竿》:“泉源在左,淇水在右”的诗句,为“泉源”“淇水”简缩合称。
 
    去年《安阳网·新农村周刊·临淇三泉》一文关于“淇泉、白泉、石门寺泉”的文字,我吃惊地发现,“淇泉”还是一个实实在在的泉水名称。地点就在万泉湖地域。我不知道万泉湖地方的这个“淇泉”的命名是否也来自《诗经》,但无论如何,这个名“淇泉”之泉名字中的“淇”是铁定地毫无疑问地就是《诗经》中的“淇”,天然地与《诗经》有着血缘关系,《诗经》6首诗中的18个“淇”就是这“淇泉”的淇,因此说淇河是流淌在《诗经》中的河,准确无误;而“泉”字在《诗经》的13首诗中出现22次,开泉文化之先河,说淇河上万泉湖上的泉是流淌在《诗经》中的泉,也完全是千准万确!
 
       文化、旅游与万泉湖
 
    十年以前我曾看到著名经济学家于光远说的一句话:“旅游是带有很强的文化性的经济事业,也是带有很强的经济性的文化事业。”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我市一位青年理论家说:“旅游越来越成为一种文化行为,这种文化行为越来越影响甚至决定着旅游的内容和品位。发展旅游业必须辅以知识开发和文化塑造已成为共识。”旅游的文化性是其产业特殊性的集中表现。文化既是旅游业的物质资源基础,又是它的精神动力支撑。从万泉湖管理者近来组织的一些与万泉湖文化的研究探讨发展相关的活动,说明万泉湖的管理者头脑非常清醒,对文化与旅游的关系有着深刻的认知,也预示着万泉湖旅游事业一定会在不太长的时间内有着长足的发展!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文化是历史的积淀。历史上有万泉湖的名字吗?没有。那么万泉湖有文化吗?我说,有!不仅有,而且很厚重,很丰富!何以言之?这源自《诗经》的词语“淇”“泉”,就和万泉湖有着不可分割的血肉联系。
 
    《诗经》是什么?专家们说,《诗经》是中国文化的元典、原本之一,是中华文化的基因库,能和《诗经》挂上关系的流域文化或地方文化,一定会增加文化的价值和神圣性。中共17大号召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以来,全国多少地方在打《诗经》牌,湖北襄樊房县声势搞的最大。但我觉得没有哪个地方比我们豫北淇河卫地与《诗经》的关系那样紧密了。《诗经》中除了6首18次咏及淇河外,源自淇水卫地的诗达39+5+1=45首(邶19鄘10卫10,卫武公5,朝歌诗人1),与淇水卫地人物事件相联系的诗共45+16=61首。
 
    首先,我们知道万泉湖处于淇河的上游,淇河是条什么河?是一条古老的、神圣而罕见的文化河,目前笔者发现它的显著的文化河特征有17个:诗河、史河、爱情河、爱国河、乐河、生态河、竹河、君子河、鹤河、太极河、流经四大名著之河、中华文化奠基之河、白娘子故里之河、乡恋之河、音乐摇篮之河、围棋摇篮之河、智圣之河。这虽是淇河的文化特征,但万泉湖无不与之相关,因为万泉湖本质上就是淇河的一段,因此,淇河所具有的所有文化特征和文化内涵,都与万泉湖相关。
 
    万泉湖也享有“中国诗河”的荣耀
 
2014年9月淇河被中国诗歌学会命名为“中国诗河”,这是华夏大地上第一条也是目前唯一以“诗河”命名的河流。许是因为鹤壁市出头申报的原因,当时的中新社等各大媒体异口同声:“鹤壁淇河”被命名为中国诗河。当时笔者立即在我为站长的“淇河文化研究网”上发表《庆祝与质疑》一文,对各大媒体的错误提法提出批评。我说,淇河是中国的一条河,什么时候也不归鹤壁私有。我认为淇河流经的所有地方都有为这一命名而骄傲的权利!作为淇河上游的万泉湖,自然不应例外。
 
    “淇河文化”与万泉湖文化
 
    “淇河文化”一语是2000年底由鹤壁市文联第一次提出并同时举办了鹤壁市第一次淇河文化研究会,省内外学者专家对淇河文化概念提出的合理性科学性及其性质、所属范畴、特征及意义,包括其内涵外延都做了研究探讨。鹤壁著名学者黄广礼先生说:“只有在淇河流域这个特定的区域范围内发展的文化才称得上淇河文化。”淇河文化一语虽由鹤壁市首先提出,但正像淇河不属鹤壁私有一样,并非只有鹤壁文化才有资格称为淇河文化。黄广礼先生给淇河文化的定义中除强调淇河文化是淇河流域的文化外,还强调“发展”,我理解是文化不仅是历史的积淀,也要传承和“发展”,万泉湖地方的文化毫无疑问属淇河文化范畴,历史上虽无万泉湖这一词语,但并非无这一地域的文化。令人欣喜的是,新的时代给万泉湖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更得天独厚的条件:河大马进举教授谈及鹤壁文化资源的优厚时说的“天赐淇河,天赐《诗经》”的话,同样也适用于万泉湖,不仅对鹤壁,这也是上天对万泉湖的赏赉。万泉湖要充分利用《诗经》这一王牌,将《诗经》文化与万泉湖文化融合起来,让万泉湖文化成为淇河文化的新亮点,使淇河文化的内容更丰富更充实。
 
    万泉湖处于临淇镇。谈到万泉湖地域历史文化,我在网络上看到:
 
    作为地名的临淇,据《旧志》载:“在县南70里(古道)临淇村,古卫邑城”。北魏永安元年(528年)置临淇县,城建在今临淇村东,属林虑郡。
 
    今临淇镇淇阳城村,民间俗称“郎城”,西汉末年,邯郸人王郎在此屯兵筑城得名。《隋书·地理志》载:“开皇三年(583年)……置淇阳县,淇水在其南。”《隋书·卷三十·志第二十五》:“开皇初郡废,又分置淇阳县。临淇(东魏置,寻废,开皇十六年复。有淇水。)”《读史方舆纪要·卷四十九·河南四》:“淇阳城,《志》云:在县南三十里。隋初置淇阳县,属相州。大业初,并入林虑县。”淇阳县存24年,淇阳城是林州古城之一,直到1970年,淇阳城村西头劵门上,仍存有砖刻“古淇阳城”四字。
 
    淇阳县、临淇县,从近一千五百年前开始两个县就先后建在这里,就是人们集中活动的地方,不乏历史事件也不少人文景点,不缺少历史文化,关键是要靠我们去挖掘整理。
 
    让我们和爱好万泉湖文化研究的研究者们联起手来,共同将淇河文化发扬光大,让万泉湖的文化旅游与旅游文化事业迅速兴旺发达起来!
    
附1:万泉湖当地的文化人介绍 
闫爱学简介
闫爱学,男,汉族,1970年生。字昶旭,号淇水居士,乡村医生。诗作及简历被录入《碧山新笛》、《中华当代诗词艺术集锦》、《保护地球诗文艺术集锦》、《中国国粹丛书.诗词卷》、《中华当代旅游诗词联精选》、《类编中华诗词大系(14).��部.城市风光卷》、《华夏诗词艺术集锦》、《中华当代诗词家大典(第五卷)》、《黉门吟赋》、《中国当代实力诗联家作品选》、《回眸中国吟赋》、等大型书籍,“中国乡土文学奖”获得者,同时获“优秀诗人”、“中国文艺杰出成就奖”文学艺术金奖、“中国改革开放文艺终身成就奖”、河南省委宣传部举办的“中原唱响中国梦”征文比赛三等奖等诸多殊荣。“中国乡土作家协会”第5届理事、中华诗词家联谊会会员。书法作品录入《中华翰墨艺术宝库》。
通联:河南省林州市临淇镇北大街东段路北临淇康复门诊
邮编:456575
手机:13937271232
    附2:
    淇泉(淇源)基本意:
 
    “淇水”与“泉源水”的合称。源于《诗经·竹竿》:“淇水在右,泉源在左”。清•刘珙徵《两溪春涨》:“形若淇泉分左右,派同瀍涧别东西。”
 
    词义变化:
 
    百泉:清·沈元沧《赠陈愉庭》:“揽辔来过冯石城,太行左峙淇泉右。”(冯石城:新乡县汉代古迹之一,在县西南十里故城村后。汉封冯石为侯,筑城于此。)
 
    淇水之泉:袁世凯喜欢吃鱼的有关资料中记载:“有一种大鲫鱼,产于淇水之源一处泉水中,身扁数寸,味道鲜美,还要胜过赤尾鲤鱼,袁更喜欢吃。”(摘自:《孙中山反对五色旗作民国国旗 力争青天白日旗》 )
偏指淇水:明·陈大宾《同杨侍御毅三月夜登大伾山》:“怪石穹窿夏木阴,移觞倚月共披襟。……淇源秋水萦如练,仰圣高歌绿竹吟。”淇源, 同“淇泉”,淇水和泉源水的合称,此偏指淇水。站在大伾山上是看不到淇水的,这里的淇水实际上是卫水。
    指代卫水:清·沈翼机《卫辉道中》:“一带平阳峙远山,烟峰断续雪初残。有情更在溪桥曲,清澈淇泉势激湍。” 
    清·沈钦韩《卫辉道中杂咏》:“已无竹简出荒邱,日日车铃荡客愁。桂笋寻波真可羡,淇泉翻练下枋头。”
今卫水大致行的是古淇水之道。鉴于淇水的名气,古人仍称卫水为淇水。诗中的“淇泉”,实指卫水。
 
    指代卫国:“济郡家声远,淇泉世泽长”,这是宁姓家族自赞自誉的一副联语。这里的“淇泉”代指宁姓祖先之宗国——早期以朝歌为都时的卫国。因“淇水”与“泉源”古属卫国境内的两条河,所以“淇泉”又代指卫国。
 
    指代淇县:指“淇奥”“淇园”之地。清·王箴舆《得归结庐先寄舍弟季亭》:“袖云嵩洛间,截竹淇源曲。”清·高士奇《淮阴侯韩信降乩诗》:“不及淇泉数竿竹,风波静处过平生。”明·张宁《满江红·题碧梧翠竹送李阳春:“峄山畔,淇泉路。空回首,佳期误。”清·车云《金门竹韵》:“金门翠竹满山巅,却胜淇泉与渭川。”


   
 

河南省鹤壁市《淇河文化研究》网         站长:姚慧明       电话:0392-2621230    电子邮箱: yhm450217@tom.com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 不得复制、翻印、镜像!     设计策划:郑厚德      运行管理:淇县之窗网站

豫ICP备05000447号          豫公网安备 4106220200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