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革勋文集》 作者:王革勋

 
  主页 淇洹集 淇洹吟咏录 学广集粹 战士历程 闲聊八面斋 西坡书签  
 

 

 

 

 

 
 
 

关于电视文艺戏曲的 看 法

 
 

 

关于电视文艺戏曲的

 

 

王革勋

一九九〇——一九九二

 

一、1990年写给河南省广播电视厅王南方副厅长及河南电视台台长王明堂同志的信,(附王明堂台长的复信)。       

二、1992年写给河南省文化厅厅长的信。

三、关于文化工作的若干想法。

 

省广播电视厅南方副厅长暨明堂台长:

 

您好!你原先主管戏曲,现在又抓电视,工作经验丰富。提两点建议,供作参考。

一、要倡导录制播出优秀古典戏剧

河南电视台316日播出了濮阳平调《凤落西川》,引起了一些想法。这个戏,剧情好,表演也不错。问题是唱腔太差劲。丧失了大平调的原有特色。戏剧改革是需要的,但不能搞的面目全非,脱离一个剧种的基本规范。濮阳县平调改革较早,然方向有问题。从音乐到唱腔过多地模仿和掺杂豫剧,这种弄法是不妥当的。记得陈云同志前几年对苏州评弹有个评语,反复强调,一个剧种有一个剧种的特色,不能变味儿,搞成四不像。河南地方戏剧种不少,可从名演员来讲,一代不如一代,不是服装道具不好,也不是表演不行,主要是唱腔上不去,借改革之名,乱唱胡唱,脱离了广大观众。戏剧兴旺不起来,一是体制,二是剧本,三是唱腔,都有些不适应时代。京剧的四大须生、四大名旦,如果都任意改,那又有谁喜欢听呢?豫剧解放前有好红脸、好黑脸,好青衣有的是,为什么建国后就成了青衣占领舞台呢?

古典戏剧特别是地方戏,主要是靠唱腔吸引人,唱现代戏,也靠好唱腔抒发感情,不然,做工再好,唱工不行,戏就立不起来,河南电影制片厂拍的《风雪配》,我认为虽有好剧本,却由于唱的不怎么样,大影响了这个戏的效果。电视台录制播放戏剧节目,一定要重视指导唱腔问题。这样做,一是丰富电视文艺节目,二是对戏剧本身也是提倡、宣传和促进。领导就是摆旗,你提倡什么,他就学什么。一说红脸王唐喜成、刘仲和,大家都以他俩作样板,实际上唐是小生腔,刘腔也绝非标准红脸。如果大家都象濮阳平调黑脸、青衣那种唱法,那么冀鲁豫结合部二、三十个县的大平调就自消自灭了。河南的地方戏有十几种,占全国第一,我建议每个剧种录制一个代表剧目,条件是剧本好,表演好,唱腔好,缺一不可。用电视这个现代化的宣传工具,大力振兴河南戏剧,为八千父老兄弟增光。

二、要重视鼓励电视剧的创作和录制

近一、两年看了中央台播出的山西(省、地、市)录制的电视剧《忻口战役》、《临汾战役》、《晋中大捷》、《攻克太原》、《葛掌柜》、《凤凰山恩仇记》、《大路魂》等等,我感动的流泪。再现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壮观场面,反映了当代群众的现实生活,令人精神振奋。比起山西,我们河南搞的太少了。论英雄人物,我们河南有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总司令杨靖宇(金日成员是他手下的一个师长),抗日名将吉鸿昌,文武双全的军事家彭雪枫,为什么我们出不来一部震动全国的电视片?解放战争中,刘邓大军、陈粟大军扫豫北、过陇海,打汤阴、攻开封,战洛阳、克南阳,活捉孙殿英,生擒张岚峰,俘虏丘行湘,这些场面都大有文章可作,为何咱们就不能搞一点呢?建议省电视台有所规划,思想放开,组织力量,创作剧本,协调省、地、市电视台,群策群力,抓几个大戏,鼓舞中原,振动全国,打出河南的雄风。

   对文艺,戏剧本人是门外汉,说点看法、想法、略表心意。

 

此致

 

敬礼!

 

 

                       王革勋

1990年3月27

 

 

 

附:河南电视台王明堂台长的复信

 

王革勋同志:

    您好!

惠书收阅,十分感谢您对省电视台的关心和支持,您对广播电视极为关心,也非常内行,所提意见是很好的,我已复印让电视剧处、文艺处传阅学习。搞好广播电视弘扬民族文化,是大家的共同心愿,从河南电视台的技术和能力,搞一些大型的电视剧是有能力可以办到的,目前主要的困难是没有经费。省厅每年拨款一百八十万元,但创收上交二百八十万元,等于省里不给分文,还要上交一百万元,集资盖彩电大楼。台里开支每年四百叁拾万元,空缺特大。现在录制的电视剧、专题、文艺,全靠厂家赞助,否则寸步难行。外省拍电视剧都是省财政拨专款,咱省没有,山东拍电视剧拨款一百万元,四川一百五十万,山西六佰万元,前阶段拍革命战争片,我台眼下许世友、中岳风云,本子早已搞好,因没钱未拍,这些困难曾向省政府写过多次报告,都没有批钱,过两年等大楼盖好,我们再有计划上马。今后仍欢迎您及时提出批评和建议。

敬礼!

王明堂

                               一九九〇年四月九日

河南省文化厅党组并各位厅长:

  

 昨晚从电视上看了省曲剧团演出的古典名剧《荆钗汜》,令人欣慰,张新芳的唱腔悦耳耐听,老艺人不减当年。欣赏美而心甜,够味过瘾。真是一台好戏。由此引起一些联想,写出来供领导参考。

    河南地处中原,是中华文化的发样地,戏剧产生之早之多,堪称全国之冠。远在西周、春秋之时,孟子即记载:昔者王豹(卫国人)处于淇,而河西善讴。三千年后的今天,河南成为戏剧之乡。豫剧、曲剧、平调、越调、怀调、两夹弦、四股弦、宛梆、怀梆、大锣戏、大弦戏、柳子戏、落子腔、四平调,以及曲艺、坠子书、三弦书、大鼓书、道情、莲花落等等,更有皮影、扁担猴,简直不胜枚举!戏曲之丰富多彩,哪个省能与河南相比?且豫剧流行全国十四个省,早巳突破地方戏的范围,论剧团之多,演员阵容之大,为京剧、越剧、黄梅戏之所不及。大平调、大弦戏,大锣戏也属于河南、山东、河北、山西结合部的大剧种。严格来讲,江苏梆子、淮北梆子、山东梆子,其实都是豫剧的变通,解放前统称高调,新中国成立后,河南高调改名豫剧,他们分别冠于本省之名!可见河南乃戏剧百花争艳之大省。八九千万人的乡亲父老,抵住欧洲多少国家?我们的文化厅长就是外国的文化总长,责任实在重大。

俗话说:弄啥说啥,卖啥吆喝啥。抓戏的要热戏,要懂戏,要迷戏。樊粹庭,大学生,不做官,硬攻戏,发展豫剧有大功,应该立个纪念碑。王蒙主张让戏剧团体自生自灭,这是荒谬绝伦。目前戏剧不景气者居多,自然有其原因,不是群众不需要戏,主要是戏剧脱离人民现实生活太远,老戏多,新戏少;传统剧目多,现代剧目少;城市演的多,乡下演的少;角色弱的多,名演员少。这就需要扎扎实实加强领导,自上而下发愤图强,把河南戏剧搞上去。不是光讲原则话,而是真正钻进去,通过调查研究,摸出规律,采取具体可行的措施,将河南戏曲振兴起来,为社会主义祖国服务。因此,我建议,除改革戏剧经营体制以外:

一、很抓剧目创作。

旧社会城市乡村,赶集上会,都可买到剧本。尽管粗糙石印,但比比皆是。如京剧唱段集锦、秦雪梅吊孝、梁山伯下山。借笛笛、宋江杀楼、辕门斩子、薛仁贵还家、武家坡、杨金花夺印、豹头山等,我都见过。而目前书店、文化摊点,根本看不见剧本。剧团传戏也是靠老艺人口授,学员记到小本上。难道今天的创作力量、剧本整理印刷还不如解放前?关踺是没认真组织好,抓的不得力。樊粹庭孤身奋斗,还写出许多剧本,我们文化系统这么多人才,剧目创作更有条件。一是收集整理传统剧目。将各剧种的传统剧目,尽可能部收集起来,而后分类:淘汰、改编、演出。第一种保存,作为今后研究之用,第二、三种印刷出版,供各演出团队使用;二是编写新的历史传统剧目。解放区能写出《将相和》;建国后能写出《蔡文姬》、《闯王进京》、《虎符》;我们为啥不能写出新的传统剧本?陈胜、李自成,杜甫、白居易、韩愈、西门豹、张仲景、李香君等事迹,都可以编成戏嘛!不然光是那么几出老戏:花木兰、秦香莲、穆桂英挂帅、诸葛亮吊孝、陈三两爬堂、三传令,怎么行呢?肉好吃,连着吃上三顿,就没味了;三是多编一些现代剧目。三反五反时,平原省大众艺术学校编演了《救急包》,揭露了资本家的不法行为,对群众教育很大。抗美援朝中《拥军模范》又名《三只鸡》很好。我们现在可写的素材更多。比如冯玉祥杀收税员,吉鸿昌惩侄灭亲,乡党委书记戒烟酒,厂长不取87万奖金,而且多系本乡本上,真人真事,把它编成书,演成戏,那该多好!肯定会受大众欢迎。至于很多重大历史题材,更可以。攻洛阳、战开封、活捉孙殿英、红旗飘扬大别山,都大有文章可做。此外,写剧本还要讲究格律韵律。要象京剧那样,七字、九字、十字、十二字、长短均齐,句句对称,尽量压韵。不可第一句七字,第二句十三字,没有韵就没有味儿。如果象大白话那样,一句唱词愿写多长写多长,那就太不讲究了,难为演员胡哼哼,好比唱语录,淡不上艺术的美。例如辕门外斩子:“忽听得老娘亲来到帐外,杨延昭下位去迎接娘来。”这就很美。红灯记唱词就大为逊色。

二、狠抓演员队伍建设。

艺术能否吸引观众,要紧的是演员质量。演员的素质,一是唱腔二是表演。老百姓讲:厨师的汤,唱戏的腔,开店服务头一桩。演员的唱腔必须放在第一位。京剧的四大须生、四大名旦、四小名旦之所以出名,很大程度上取决其唱腔之特色。豫剧的很多著名演员都源于唱功好,河南戏的其它剧种拔尖演员,都是唱出来的。剧团不能光靠牌子,什么省剧团、市剧团、县剧团,你唱的不好,群众就不买你的帐。当前演员队伍的素质参差不齐,青年人的基本功大都不如老艺人。弄好了一代胜过一代,弄不好一代不如一代。省豫剧一、二、三团,常香玉、唐喜成、闫立品、王善朴、高洁不唱了,剧团的吸引力就小多了。因此应该强调:一、各艺术团体一定要抓紧训练队伍。按剧种规范,苦练唱腔基本功。不能想咋唱就咋唱,借改革之名,胡唱乱唱。特别是男腔不行,一说就是大本腔,听不听,两点钟。阴盛阳衰的状况必须改变。二、角色要齐全。任何剧种,都不应只让青衣占领舞台,好红脸、好黑脸、好的青衣、小生、丑角都应当有。行当不全,好比瘸子,就没法走路。常香玉演电影《花木兰》很好,赵义亭演贺元帅就很不胜任。因为赵是演小生的,理当由红脸、老生扮演才是。电影曲剧《风雪配》剧本很好,但因唱腔太差劲,效果不佳。越调《收姜维》,申凤梅唱腔优美,姜维唱腔上不去。三、既树标杆,又不乱戴桂冠。所谓树标杆,就是把好唱腔。好演员,作为规范形象树起来。比如豫剧:豫西调青衣常香王。崔兰田;豫东调青衣马金风:小生唐喜成、金德顺:黑脸李斯忠;名丑高兴旺,牛得草;红脸潘学(内黄人)、标准青衣陈素贞,将唐喜成.刘忠和捧为红脸王,是不适宜的:一捧不要紧,大家部学他。其实唐乃小生腔,唱南阳关是拿手戏,刘忠和也不是标准红脸.打金枝那种唱法是不可取的;四。戏校培养导演,要让导演导演唱腔,不能只导演剧情的表演程式。现在许多剧团的导演,自己不会唱戏,光在那里指手划脚.即便设计一些唱腔,也是别别扭扭的,不能充分表达剧中人物的感情,让人听着不舒服。更有甚者,豫剧导演导演平调,搞成四不像,令人啼笑皆非。

  三、很抓服务方向。

  只要有好剧本.奸演员,戏剧的出路是宽广的。这就有个服务方向问题。出路在于为大众服务,面向广大城乡,尤其是农村。城市有电影,歌舞,而农村的文化生活很多地方是贫乏的。以前的坠子.三弦.大鼓书、皮影戏,现在很少见了。剧团光在城市混是不行的,应该以大量时间为农民唱戏,既不多要钱,生活也不能过高要求,要俯首甘心为农民服务,农民群众是会欢迎的。演出多了,收入就多了,戏剧何愁不景气呢?光留恋城市路越走越窄,面向农民,敢于吃苦,路就越走越宽。内黄大平调每年台口排的满满的,合同一订三年,下请自来,深受农民欢迎。有的大剧团下乡,要求很高,名演员要住县招待所,连吃带拿,农民负担不起,它能有出路吗?服务方向不解决,戏剧自身也兴旺不起来。这是很明显的道理。

 四、要扶植稀有剧种。

    河北省武安县有个平调落子剧团,既唱武安平凋,又唱武安落子,中国只有这一个团,活动面也不大。邯郸地区将该团由武安县收归地区所有,多方扶植,现在从演唱艺术到服装道具,都具有大剧团的特色。山西长治的上党梆子剧团,也是稀有剧种,原来拍过电影,今年又拍了电视舞台剧《两地书信》,演出水平相当高.石家庄的丝弦剧团,太谷县的秧歌剧团,都是唯一的剧团,但当地文化部门都给予竭力扶持,成为一朵香花。我们河南稀有剧种不少,有的绝种了,有的濒于泯灭,很有扶植的必要。比如古老剧种大锣戏,曾风行华北数省,解放后绝种了。田汉讲过:大锣戏调门儿繁多,下容易学,所以失传了‘其实通许县,内黄县还有两个业余班.能否扶植一下,把这个剧种恢复起来呢?清丰县柳子戏,也是古老剧种,号称南昆北柳,恢复起来好不好?廷津两夹弦,内黄乐腔,安阳市四股弦,都尽力予以扶植才好。稀有剧种的消失,我们文化部门的领导同志是应该思考的,重视主要剧种是对的,忽视稀有剧种是不妥的。应该关心河南戏曲百花园中的每一朵花,对吗?只要领导重视,无非说句活而已。如果都自生自灭,我们领导的责任又在何处?

五,要抓紧抢救艺术.

    文艺界也有个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问题。崔兰田文革前准备拍电影《对花枪》,结果未能如愿,成为田汉的一件憾事。以后崔兰田卧床不起,什么也搞不成了。平调名演员张发旺连唱腔也未留下,十年浩劫中把录音带毁了,翟德贵留下的唱腔也很少。我曾多次跟平调青年演员谈话,要他们学习张发旺(道姐)的唱腔,他们说,我们既没跟他同过台,又未听过他的录音,怎么学呢?这样一些名艺人的优秀唱腔就失传了。不能不是个很大的损失。为此,希望省文化厅领导抓紧时间采取抢救措施,凡是老艺人还能演唱的,要帮助他们改剧本拍电影,拍电视剧,灌唱片,制作录音带,把他们的优秀唱腔、表演艺术留下来,传下去。培育文艺后代,一树旗,二传播,三表彰,代代继承和发展,更要强调尊重老艺人,现在剧团不养老,一退休就没事了,他们往往再到别处,窝小班,与其如此,何不让他们在本团教戏呢?或者有计划地组织他们说戏,把其一生学的剧目留下来,总比带到火葬场强。过去农村唱戏,一天三场,十天半月不重样,任人点唱,现在有那么多剧目吗?至于城市唱戏,一出戏唱一个礼拜,这能招徕多少观众呢?归根结底节目有限。何不从老艺人那里多挖掘节目呢?

  罗罗嗦嗦这么多,用意无非是愿领导把河南戏曲抓好。我本人不懂戏,没抓过戏,但喜欢戏曲,最多是个票友。我任过广播电视局副局长,社科联副主席,最后退二线,来到文化广播局,所言不尽正确,仅供领导参考。

 

 

                        王革勋

                         一九九二年十月二十八日

 

关于文化工作的若干想法

 

王革勋

一九九二年十二月十五日

 

  一,整顿建设剧团,提高演出水平。

  安阳市以及所辖五县剧团不少。安阳市有豫剧一、二,三团还有四股弦,曲艺队;各县除豫剧团外,尚有安阳县怀凋,内黄乐腔、大平调,滑县平调、曲子、八调腔。其中林县豫剧团,内黄、滑县大平调比较活跃,长期在农村演出,时光好过,下余多不景气。以安阳市本身而论,豫剧演戏很少,四股弦、曲艺队基本解体,名存实亡。原因何在:以往领导上抓的不力,指导思想受王蒙让戏剧“自生自灭”论的影响;剧团本身缺乏新剧目,老是那么几出戏;加上角色不全,唱腔上不去,演戏质量低;还由于靠公家吃饭习惯了,不善于下苦功经营,因此活动范围狭窄,打不开局面。这就有整顿建设的必要。剧团不再多,而在精,要出好戏,出好演员,出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能者就干,不能干就淘汰。组织上要关心、鼓励和支持。建议选择时机整顿剧团:()三个剧团太多,挑选优秀演职员,组建新的安阳市豫剧团,或着一个团下属两个演出队,生旦净丑行当要全,本市缺角从外地聘请。不能缺胳膊瘸腿,除了张宝英,其它很玄乎。到哪里都能拉得动,唱得响。 ()四股弦剧团,就是解放前的五调腔,从南乐、安阳、磁县、邢台到豫北各县颇为流行,目前全国只剩安阳市这一个专业剧团,最好保留下来,加以扶持,让白希顺领衔,从磁县、安阳县招兵买马,把它重新组织起来。()鼓励剧目创作,给剧团提供新剧本,林县新编《秦香莲后传》,汤阴新编《齐桓公选相》,安阳市就不能编西门豹治邺?不能编岳飞抗金?不能编盘庚中兴?象曹操戏《蔡文姬》,解放安阳的《红色交通员》都可以演嘛!寇准在安阳市当过三个月的市长,也可以编成戏啊。问题是认真组织,编一个,成一个,演一个,立一个,不能前面演后边丢,戏路一窄,剧团就活动不开了。  ()对各县的剧团特别是滑县的大弦戏,内黄的乐腔、大锣戏,要多关心,多鼓励,领导重视无非是多说几句话,以示支持。河南主戏是豫剧,不能除豫剧而外,其它部可有可无。吃饭尚讲花色品种,精神生活也要百花齐放。

    二、发挥殷商古部优势,在文物方面可以多做点文章。

    安阳市是文物之乡。市区有殷墟、韩琦庙、苏秦封相台、袁世凯坟,安阳县有西门豹祠遗址、蔺相如故里;内黄有颛顼、帝喾陵,还有破釜沉舟典故;滑县、林县有白莲教,天门会农民起义;汤阴有岳飞、文王庙,还有名医扁鹊墓。都点线相连,大做文章不得了。为很多地方所不及。关键是: ()作为文物领导管理机关,要多下去转一转,多讲多说,强调保存、修复文物的重要。()逐步地、适当地修复一些文物点,如城北三十里的西门豹祠,紧靠南北大道;韩陵山上的“韩陵片石”,是载人辞源条目的,修一下并不费多大劲。让安阳县,甚至附近几个村集点资都可以弄起来。大的文物项目的修建和修复,可以争取上级专业部门、市财政、旅游局拨款支持一下,比如殷墟展览、七朝古都陈列,问题得有人去跑。()组织编撰有关文物典故的介绍文章,以吸引参观者,使之能触景生情,从中获得知识,有所受益。也可出一本综合性的安阳文物名胜手册,图文并茂,扩大影响。

 

   

 
 

河南省《淇县之窗---淇县热线》网站         站长:老农       电话  0392-7226249    电子邮箱: qxzhd@126.com

 《王革勋文集》经作者王革勋先生授权  本站独家刊登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 不得复制、翻印、镜像!    设计制作:老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