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革勋文集》 作者:王革勋

 
  主页 淇洹集 淇洹吟咏录 学广集粹 战士历程 闲聊八面斋 西坡书签  
 

 

 

 

 

 
 
 

四、附录诗文2

 
 

 

 

论酒与邺

一二年三月二十八日

 

酒的历史,在中国已有四千年左右。

夏朝初年,仪狄造酒。

东周杜康,再次造酒。

春秋《论语》:沽酒市脯不食。

东汉曹操,煮酒论英雄。

晋朝刘伶,一醉三年。

唐代李白: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金朝元好问:酒为欢伯,除忧采乐。

作家流沙河:还我清香一夕;赠我黑甜一梦;醒来日上山岗;方知茅台味重。

中国美酒不少。以白酒论:

山西汾酒有1500多年的历史,酒香绵软,回味生津,用杏花村高梁“一把抓”,和甘露泉水酿造出来,因北魏贺卢将军出名。有诗:劝君莫到杏花村,此处有酒能醉人。吾今来时偶夸量,入口三杯已销魂。

贵州茅台,向称名酒之冠。清朝康熙年间,汾酒商人贾富,南下经商,至贵州怀仁茅台镇,自带汾酒一天三喝而用尽,随喝当地烧酒,经他一看二吸三渍,只觉口感苦、涩,被聘为职酒师,在芳草村开设酒坊,以八蒸八煮之法,酿出华茅酒,也称杏花茅台,而后成为今天的茅台酒。

凡是好酒,特点为工艺高超,水质纯净,长酿久陈。它的质量五个字:浓、醇、甜、净、长。即酒质浓厚,绵柔,味甘,无杂感,口有余香。

1953年,评出茅台、泸州特曲,西凤、汾酒四大名酒。

1963年,评出茅台、五粮液、古井贡酒,泸州特曲、全兴、西风、汾酒、董酒八大名酒。

1979年,评出茅台、汾酒、五粮液、剑南春、古井贡酒,董酒、洋河、泸州特曲八大名酒。

1989年后,又增加了宝丰、双沟、郎酒,宋河粮液、沱牌曲酒、黄鹤楼,新老相加,现通称十六大名酒。

酒与邺城(包括北邺城、南邺城)关系甚深。从历史名人到歌酒、涉酒,可见一般。一代英雄曹孟德云:邺县甚大,一乡历数千户。

《曹操集》,辑诗16首,内有五首颂酒。如“气出唱”:酒与歌戏,今日相乐诚为乐。

“对酒”:对酒歌,太不时,吏不呼门。

“陌上桑”:饮醴泉。

“短歌行”: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善哉行”:随制饮酒,扬波使官。

曹操文章三卷152篇,其有《奏上九酝酒法》,专门讲“九   酝春酒”的制作方法,连用料、取水、清曲、酿法、酒质一清二楚。

曹植才高八斗,因酒后失态,被曹操废立,诚为可惜。

曹丕与建安七子,在铜雀台饮酒作诗。

七子之一,山东东平人刘桢,出席文帝宴会,丕令甄夫人出拜,众皆下跪,唯独刘桢不理,致被判刑。

七子之中的王灿,徐干,饮酒自不必说,还曾升任“军谋祭酒”,丞相府的军法大臣。

南北朝的北齐高洋,肆酒淫佚。

武平帝高纬,荒淫酒色。

武成帝高湛,在太原喝了汾酒,尚给其在邺城的侄子写信:吾饮汾酒两杯,劝汝于邺酌两杯。

诸如酒池肉林、长夜之饮、荡气回肠、饮鸩止渴等典故也都发生于南北邺城一带。

临漳近年出产的永不分梨酒,邯郸酒,典出《淮南子壁形训篇》,内称:“釜出景。景山在邯郸西南,釜水所出,南流入漳”。邯和郸永远分不开啊。

宋朝著名文人、科学家沈括,著有《梦溪笔谈》,其中有酿酒篇,还考证:“汉人有饮酒,一石不乱”,说的是西汉丞相于定国。沈括说,喝那么多是因为汉朝酒的度数低,度量衡古今也不同,汉时120斤,为宋朝的32斤,宋的27升,顶汉的十斗一石。

愿临漳酒也能成为名牌,行销全国。此时此景,让我们开怀痛饮吧!

 

(作者系中华三曹七子文化研究会副会长)

 


 

浅析邺城的古都地位

二零一一年八月二十日

 

古都邺城诸籍可鉴

 

国有国魂,都有都魂。都城是一个民族和国家的文明中心,国的本义要指王城和国都。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历史,孕育出350多个首都,而邺城系具有“千年名都”之称的较大古都。

不信,古今史藉可鉴:

《史记》:魏文侯以西门豹守邺,即魏都也。

《水经注》:“邺,本齐桓公所置。筑五鹿(大名东)、中牟(鹤壁市)、邺(临漳)以卫诸夏”。“魏文侯七年(前439年),始封此地。故曰魏地”。“魏武(曹操)封于邺为北宫”、“邺为王业之基”。

《魏都赋》:三台列峙而峥嵘,城有七门。

《太平御览》:魏太祖武皇帝(曹操),进军攻邺,策命为魏公,始建魏社稷宗庙。又进爵为王,设天子旌旗。

《中国古都和文化》:一、东魏都。孝静帝天平元年至武定八年,共17年。二、北齐都。北帝文宣帝天保元年。至幼主承光,共28年。

《中国地名语源辞典》:春秋为邺邑,战国魏文侯建都于此。三国魏黄初建都邺。

《首都中国》:邺(今河北临漳)地处河北,这里战国时魏文侯曾建都。建安十八年(213年),曹操为魏五,定都于此。十六国后赵、前燕,也定都于此。

《中国古都故事》:曹操攻占邺城,开始大规模营建该城。曹操被封魏王,以邺为魏都。建安二十一年(216年),被封魏王后定为王都。魏文帝曹丕称帝洛阳。以邺为曹魏五都(洛阳、长安、许昌、邺城、谯县)之一。此后历经后赵、冉魏、前燕、东魏、北齐各代,均为都城,辉煌时期长达370余年。

《中国历史地理学》:“公元前七世纪,春秋齐桓公时代,漳河两岸兴起一座新城——邺。至战国初期,魏文侯在此立都,这是邺作为古都最早的历史”。“东汉末期,邺为冀州治所。建安九年(2004年),曹操打败了袁绍,在邺建魏王之都”。“西晋八王之乱期间,成都王颖据邺为都”。“西晋永嘉元年(307年),后赵石勒进攻邺城,将邺城烧为灰烬”。“东晋咸康元年(335年),后赵石虎迁都于邺,再建邺城宫殿楼阁40余座,周边林苑44处,邺城人口多达50万,成为黄河流域人口最多,规模最大、建筑最豪华的都城。”

已故著名历史地理学家谭其骧先生,在其所著《中国七大古都·序》中说:曹操舍许(河南许昌)就邺,石虎自襄国(河北邢台)迁邺,慕容自蓟迁邺,高欢舍洛阳都邺,可见安阳是古代农业最发达的黄淮海大平原亦即“中原”的中心,所以多次被统治中原的王霸选定为宅都之地。“在六世纪以前的2000年,殷邺属于第一等古都”。

邺城有过灿烂的辉煌

 

邺城历史上,既是北方的军事重镇,又是北中国的政治中心,并且是一个繁荣的大型都城。

邺城位于河北平原南部,太行山前,前为三面包围的黄淮海大平原,背靠晋冀相连的山西黄土高原,东临第一代古黄河,以及东汉至隋朝的古淇水,漕运畅通南北,西进山西,南通中原,北接燕赵、经济富庶,地举轻重,历来为军事家、政治家瞩目角逐之地。谁想控制函谷关往东的黄河中下游,均必选择在邺城建都。

春秋初期,邺城周围乃卫、晋、邢、齐逐鹿范围。卫国实力较弱,晋国势强东扩,乘机兴起的少数民族狄部,先后南侵朝歌,北灭邢国(邢台)。富强的齐国,桓公称霸诸侯,以尊天子攘狄之名西进中原,修筑邺城(临漳)、中牟(鹤壁)、五鹿(大名),驱逐狄部而救邢卫。进入战国,三家分晋,齐桓公将邺城予魏、中牟给赵。

魏文侯开国,拥有黄河西之陕北、河东、河内、中山、汝南,本据山西安邑,却非常重视包括邺城在内的河内地区。掌政伊始,即于前445年,委西门豹为邺城令,运用漳水之利,除“河伯娶妇”之恶习,开辟十二渠,引漳灌田,富裕河内。前439年(魏文侯七年),又将魏国京城,由晋南东迁,建都邺城,并拜孔子学生卜子夏为国师,命子夏到汤阴西河兴办教育。魏襄王年间,复以史起为邺令,再堰漳水以灌邺田,深受百姓拥护。

魏文侯定都邺城第十五年,原居太原的赵桓子,将赵国首都迁至鹤壁中牟。邺城魏都在北,中牟赵都在南,两城南北一线,相距仅40公里。文侯虑及国家安全,遂改邺城、安邑两都并存。魏文去世九年后,赵国敬侯再把都城由鹤壁北迁邯郸,邺城、邯郸间隔仍为80华里左右,加上魏赵两国时有领土摩擦而争战,邺城处于魏之北部边境,形势吃紧,致使魏国的政治中心渐趋西归安邑。再过十五年(前369年),魏文侯之孙魏惠王图谋向东发展,才将魏都从安邑迁往大梁(开封),势为邺城首次衰落。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唯独邺城生机勃勃。先由军阀袁绍领冀州牧、设治邺城,所辖青(山东)、冀(河北)、幽(北京)、并(山西)四州,使之邺城成为黄河流域的(含今华北地区)的统治中心。曹操击败袁绍,接领其地,自号魏公、魏王,以邺为都,在战国魏文侯开发邺都的基础上,重建扩大邺城,将城中的宫城、官署与居民分开,以东西大街为轴线,北为宫廷、政务,南为商业文化,开古代城市创新之先河。并将邺城王畿之地,由魏郡十八县,扩增至二十九县,割河内郡三县,东郡四县,巨鹿郡三县,广平郡一县,赵国三县,其区域北有今邢台、邯郸、馆陶、曲周;南有朝歌,汤阴、林州、浚县;东有大名、南乐、内黄、观城、朝城、西有武安、涉县等地。曹操以邺城为中心,控制冀南、豫北、鲁西三块风水宝地。

从此邺城成为抢眼的国都。东汉都城名义在许昌、而实际的政治中心在曹操所据的邺城。西晋“八王之乱”,成都王颖占据邺城,邺城一度成为西晋的政治中心。后赵石勒、后燕慕容垂、北魏拓跋、元帝拓跋嗣、孝文帝拓跋宏,都曾想在邺城设立国都。北魏明元帝时,大同发生大旱灾,百姓多饿死,太史令王亮建议迁都邺城。遭部分大臣反对而未成。孝文帝筹划迁都洛阳,大臣高闾献策不迁洛而迁邺,以至南迁途中过邺,大臣崔光仍坦陈:邺城平原千里,漕运四通,有西门、史起旧迹,可以富饶。但魏孝文帝意欲渡河南征,以“石虎败绩”为由径行迁洛。就连后赵、前燕、东魏、北齐诸朝,都深知只有占据邺城,才可与西安之前赵、前秦、西魏、北周等政权相抗衡。

尤应指出,由于曹魏、后赵和东魏、北齐三次大规模营建邺都,从而在中国建筑史上把古代都城建设,推向发展的高峰。邺都前承秦汉,后启隋唐,无论城市建设、建筑功能各方面,都创造出许多成功的经验,成为我国二至六世纪首都建设的典范。魏晋南北六朝都邺94年,人口多达百万之众,这在中华古都史上确属罕见。特别应该提到,曹操修建的邺城东侧的古淇水河道,先后引入淇、汤、洹、漳四水,北流黄河故道,过河内、魏、清河、渤海四郡,南自朝歌,北通京津,而后入海,实际是我国第一条南北走向的千里大运河,从曹魏到隋文杨坚延续五百年之久,可惜杨坚目光短浅,竟将邺城付之一炬,而后放弃平填淇水原有河道,至此毁灭了邺城的物质基础和地理优势,并因政治气侯变化,黄河流域没再出现大的东西武装对抗,而使邺城永远失去东山再起的可能。

安阳邺城关系密切

 

自古安阳与邺城,在历史上即有紧密的关联。这是因为,安邺两地同在一个地区,互有隶属关系,且一脉相承发展而来。但这并不影响临漳邺城作为一个较大的古都而独立存在。历史终归是历史。

谈及殷都安阳,自然包含殷都和邺都在内。殷都论为废墟后,到了春秋战国,此一地带,兴起两座重要城市,一为邺,一为安阳。特别是邺城,北临衡漳,南有洹河,东流淇水,西依太行,地扼中原到幽燕之咽喉,享有“天下之腰膂”的美称。《汉书地理详释》尚有“邺本在安阳,以隆虑之水得名。曹操始徙邯沟。仍名曰邺”“邯沟在今安阳县北丰乐镇之南”的记载。

地理大师谭其骧在《中国七大古都》一书说过:“商代的殷和六朝之邺,就像西周丰镐、秦咸阳、汉唐长安一样,应视为同一个首都”。《中国历史地名辞典·魏郡》:西汉帝七二年(前195年)置,治所在邺县(今河北临漳西南邺镇)。北周大象二年(580年),移治安阳县(今河南安阳市)。隋开皇初废,大业初复置。唐武德初改名相州。正是北周杨坚入宫摄政,代八岁外甥掌权,遭到满朝军政大员反对,相州总管尉迟迥首于河南安阳发难,被杨坚镇压,兵败逃入邺城自杀。杨坚一怒之下焚毁邺城。将相州治所及邺城居民一并南迁安阳,且改安阳为邺。直至隋朝尚称安阳为邺都。

邺城遗址位于河北临漳,1957年开始发掘。六朝古都先后构筑北南两城,曹魏营建北城,高欢构筑南城,地连河南安阳县境。邺都之繁华,市区之规模,鼎举全国。身为我国古代伟大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著名诗人的曹操,在邺城驾驭全国风云,促成三国统一,还整理编辑而成《孙子兵法》十三篇,不愧为一代民族英雄,而死后葬于安阳县安丰乡西高穴村。名曰“曹操高陵”。近年安阳打造航空运动之都,报载“载人飞翔始于安阳”,其事源于《二十五史·北史》:天保十年(559年)北齐文宣帝高洋,召死,以席为翅,从27丈高的金凤台飞下,可免刑戳之罪,勇敢者果生还而获免。这比1628年意大利人拉文,从系绳于伞从狱堡跳下之所谓航空运动史,要早1000多年,此举名出安阳,而史实则发生于临漳邺城。

壮哉邺都!古都邺城的辉煌历史,将永远铭垂于中华民族的史册之中。

 

 

简论云南大理民族政权及其相关文化

一二年四月十五日

 

云南大理地区历史上有过烂灿的文化。白族、彝族都是历史悠久文化较发达的少数民族。大理州也是云南最早的文化发祥地。公元前二世纪,大理一带就住着白族部落,统称为昆明人。汉武帝时,彩云见于白岩,县在其南,故曰云南(祥云)。隋唐之际,洱海地区出现6个较大部落,史称六诏,其中蒙舍诏居南,称之为南诏。所谓6诏,均为白族,彝族的先人。蒙舍诏始祖张乐进,又名舍龙,原居云南保山,为躲避仇人迁居大理州巍山,由部落首长而称王,传至第五代,在唐朝支持下统一6诏,建立南诏国政权。南诏国是中国古代西南地区由乌蛮联合白蛮建立的奴隶制边疆民族政权。

公元748年,南诏兴起,为蒙氏政权。唐玄宗时,统一后的南诏竭力向外扩张,与唐朝发生矛盾,并依附吐蕃,多次攻唐,乘安史之乱,拓展疆土,全盛时,控制今云南全部,四川大渡河以南凉山彝族自治州,及贵州西南部的广大地区。农业、手工业、冶铁业相当发达。历传南诏国、大蒙国,大礼国三朝十三王,902年被大长和国灭亡。大长和国传三代,为大天兴国代替。大义宁王又大天兴国。937年段氏建立以白族为主体的宋代大理国政权。白族领袖段思平,自幼贫苦,牧羊山中,起义灭大义宁国,建大理国,辖区包括云南全境、四川西南境、贵州西境。实行分封制,设84郡、37部、传十四代,为大中国国王灭之。1096年,段氏后裔复建大理国,史称后理,经八王而为元灭。后大理国的政区与南诏国相当,东至贵州普安,西至缅甸江头城(今杰沙),南至越南莱州黑河,北至四川大渡河,幅员辽阔,经济富庶。

唐代南诏国649年都巍山,739年迁太和城(大理市南境古太和县),799年徙羊苴咩城(古大理城)。宋朝大理国继都之,改称大理城。自唐至宋:大理民族政权,南诏国254年,大长和国27年,大天兴国2年,大义宁国9年,前大理国158年,大中国2年,后大理国159年,前后741王,在大理境内三地作都,长达601年之久。如此漫长的边疆古都史,在全国并不多见。

 

唐宋大理的少数民族政权,在云南的社会发展史上,起到了独特的不可磨灭的巨大作用。

以其政权性质来讲,边疆民族政权属于中原大王朝的国中之国。有斗争、有联合,时而自立,疏远中原,时而臣服,受封朝廷。大体归附多于分离。南诏高祖细奴逻,649年称南诏王,因敬服唐朝的高度文明,653年派儿子赴长安朝见唐高宗,表示愿意归顺,唐高宗封南诏高祖为巍州刺史。此后南诏十三王中,有10位接受唐朝册封的越国公、南诏王、云南王封号。后大理国第二世段和誉,1116年遣使向北宋朝贡称臣,被宋徽宗封为“大理国王”。

多国民族政权推动了云南的社会发展。云南战国时为楚国的滇国,汉属益州,三国蜀设云南郡,唐为南诏领,宋为大理据,元置云南省。南诏国的政治制度深受中原影响。文化教育亦模仿中原。南诏还从汉族地区吸收不少工农业生产技术。且将儒、释、道教合处奉为三宝。大理国的政治制度与南诏基本相同,经济较南诏有更大发展,农业生产与四川资中、荣县类似。畜牧业兴旺发达,每年有数千匹马贩运广西。手工业,冶铁业的水平相当高。前后大理国文化教育,皆用汉字,写白语,读白音,还向宋朝购买汉文儒学书籍。对外贸易与缅甸、越南、马来亚、印度、波斯(伊朗)都有往来。这对云南经济社会文化发展乃是极大的促进。

边疆民族斗争、阶级斗争,加速了中华民族大融合的进程。白、彝等少数民族,长期处于边远山区,社会形态落后于中原,然而随着民族政权的推动,图谋自强,使内地科学文化传入云南,加快了多民族的共同进步。南诏第五代国王阁逻凤,与唐云南太守张虔不和,转向吐蕃王廷,又乘唐朝内乱,攻灭云贵川四周的越析,于赠、寻传、骠等部落,还占据唐朝的西昌等地,统一了西南广大地区。并在那里筑路,建城,设立管理机构,还将所俘唐朝西昌县令郑回(河南安阳人)带回南诏,封为宰相,传播中原文化,改革南诏原有制度。进而脱离吐蕃,立“德化碑”执意旧唐,不仅成为强大的民族政权,还推动了边远地区的开发和各民族的融合。后大理国末代国君、天定贤王段兴智,在元军攻陷大理后,1255年同叔父段福亲自朝见元宪宗蒙哥,奉献地图,提出稳定所属地区的办法,受到元廷赞赏宽容,令其继续担任中庆路八府总管,管理政务,实现了全国诸民族的和谐。

大理地区称得起:物华天宝,地灵人杰。既是唐宋之际云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为军家必争的战略要地;又乃当今全国首批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且属44个闻名中外的最佳旅游胜地。由古及今,涌现出不少可歌可泣的优秀人物。

大理城,依点苍山,西临洱河,自北而南有三关:石门关、上关、下关,向来列为军事要地,三关构成了拱卫大理的天险屏障。石门关位于点苍山之背,两壁墙立,高百余丈,似洞开巨门,使人望而生畏。公元597年,隋朝军政大员史万全,刘哙两次由此进击大理。武德七年(624年)、贞观二十二年(648年),唐将韦仁寿、梁达方也经兹入洱海,以平定西洱之蛮。贞元十年(794年),唐韦皋进入南诏,在洱海之滨点苍山会盟。天宝七年(750年),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率8万唐军攻南诏,竟因石门紧闭大败而还。上关,地在洱河之首,石门山之南,又名河首关,龙首关。下关,又称河尾关、龙尾关,在大理南30里。两关地势险要,自河顺流而下,又有石门巨石横眉,称石马桥,悬流奔注,云涛雪浪。当年大理王段思平起兵西攻,至河尾入关,在此灭大义宁国君杨干贞,建立大理国政权。明初大将蓝玉攻大理,当地酋长坚守下关而不得入,蓝则一派别将由洱水东趋上关,二又遣军另部由石门间道渡河,绕出点苍山后,攀木缘岩而上,大军抵下关,斩关而拔大理城。

古都大理,史称“文献名邦”。始建于764年,有1200年的筑城史。1382年新建大理府城,至今已有630年。大理山青水秀,自然景色美丽,风花雪月一一齐备:上关花、下关风、苍山雪、洱海月。构成四绝,堪称东方瑞士。苍山、洱海、三塔、、蝶泉,景点棋布,风光宜人。天美、地美、人更美。这里学育出许多志士仁人。清末回族领袖保山人杜文秀,廪生出身,当过塾师,曾因地主团练勾结官府残杀回民,赴京上告未果,遂于1856年(咸丰6年)在巍山响应太平天国,聚集回、彝、汉、白等族人民举行起义,革命满清,攻克大理,称总统、兵马大元帅,减轻赋税,发展经济,先后占领云南539县,并数次围攻昆明,坚持斗争18年,1872年(同治11年)清军包围大理,杜文秀表示愿牺牲全家性命,126日服孔雀胆以身殉职,在中国农民革命和边疆民族斗争史上写下光辉的一页。民国优秀将领杨杰,云南大理人,以中将之身,奋起反蒋,任民革领导人,19499月,在香港遭国民党特务杀害。无产阶段革命家,从北伐、抗日到解放战争,我们的周保中将军,也是大理人,白族,云南讲武堂毕业,1925年入黄埔军校任区队长,1926年北伐出征,历任革命军团长、副师长。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8年到中共中央军委工作,1929年往苏联学习军事,1931回国,次年受命东北抗日,创建抗日联军第五军,历任第五军长、第二路军总指挥兼政委,解放战争中任东北自治军副总司令、民主联军副司令员、吉林省政府主席、东北军区副司令员,新中国成立后,担任云南军政委员会副主任、云南人民政府副主席、西南军政委员会政治委员会主任,为中国革命和建设贡献了自己卓越的一生。中国大文豪郭沫若,取材云南大理总管段功和(从河南调任云南之元代)梁王的女儿的爱情故事,创作著名悲剧《孔雀胆》,歌颂了白族英雄段功的勇敢作战,端严无私,忠于人民的高尚情操,从而为云南大理增添了文化之光。

 


 

 

 

   

 
 

河南省《淇县之窗---淇县热线》网站         站长:老农       电话  0392-7226249    电子邮箱: qxzhd@126.com

 《王革勋文集》经作者王革勋先生授权  本站独家刊登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 不得复制、翻印、镜像!    设计制作:老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