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淇县之窗》( 作者文集之二)        首页  

 
《王守振文集》---作者: 王守振

往事并非如烟

阳春三月,汽车再次疾驶在郑焦高速上。路侧杨柳吐翠,枝叶争荣;远眺,无际的农田里,时而有大片大片油菜灿黄,时而又闪现出桃红李白的林果园。六年前的今日,2002年的412日,省直机关第二批驻村工作队也正在此时行进在赶赴焦作的高速公路上。当时,看到新栽的弱小的杨树苗,细嫩的叶芽,在乍暖还寒的旷野中摇曳,颇像刚刚经历过的一件令人气愤的事情后而极度失意的心境,充满了无助、无奈、失落、迷茫、厌恶……尔今,故地重游,大地回春,寒流早已销遁,暖阳高挂蓝天,一切都回归到了理性和平常,驻村的片断便又浮现眼前。

那是一个贫困的小山村,村民房屋多为石头和黄泥巴垒砌,阴暗低矮,分布在高高低低相对的一块块较为平坦的山坡上,户与户之间小径联通,弯曲的山路不时有嶙峋怪石挡道。虽是初春,但山头还没能从严冬的肃杀中恢复元气,秃秃的山包旁,偶能见到几棵尚未着绿显得无精打采的树木,只有房前或屋后偶尔的一声羊叫或鸡鸣,表明这个山村还有些生机。据乡干部介绍,这个村不大,但人很分散;两委班子不健全,干部年龄老化,“七个党员八颗牙”;虽在风景秀丽的云台山下,但这一带村庄严重缺水,村民们不得不挑起担子到村外的一个坑糖里挑水吃。村民们的耕地,主要在山坡上,基本靠天收,干旱年景,庄稼绝收,水塘干涸,当地政府就不得不派消防车从别处拉水分给村民生活。

以张克强副厅长为组长的工作队进驻后,首先访贫问苦,摸准村情民意,思考发展对策。在时任方庄镇党委书记周长普、镇长侯志强的支持下,镇党委果断调整了村两委班子,带领群众打井修渠架电线,协调云台山水库管理处从山上引水浇地,干枯的麦苗立即油绿茁壮。在里爻村打井时,由于地下全是岩层,两个月的时间内打出来的石头,都象圆柱子一样,摆放到地面上有200米余之长。井出水的那一天,全村人都围着水井,燃鞭放炮,拿饭碗水瓢舀水,擓上一篮子一篮子红红的山楂和柿子送到工作队驻地,他们梦寐以求的水井,在270多米深的石头下终于流出了汩汩清泉。此外,在王里长屯村、庞屯、常桥、王村、西黄村、外爻、小寨、小兰封等村,先后打成17眼灌溉机井,8120米以下的饮水井,管道铺设到了各家门口,不少村刻碑纪念,其中王里长屯村碑文第二、三、四段有如下记述:为谋求我村发展之大计,早日脱贫致富奔小康,驻村工作队千方百计,多方筹资,兴建众百姓祈盼已久之饮水工程。此工程于20027月启动,10月竣工,井深132米,铺设管道4500米,安装丹麦格兰富自动供水设施,耗资20余万之巨,其工程之浩大,勋绩之卓著,乃村史之绝。上至耄耋之年,下及黄发垂髫,皆兴高采烈,交口称誉。壮哉!伟业也。快哉!盛世也。为旌河南省卫生厅驻村工作队携村两委修路打井改造农网,调整种养殖结构等不世之功,众望所祈,命名该井《幸福井》。谨勒石铭志,彰显功绩,永不相忘,以励后人。

在村里借住农家房舍,自己买菜洗衣,和宁静的小村同时升起炊烟,俨然寻常农家户院,唯独不同的是心中深藏着责任。记得那年的626日夜里,所驻的外爻村突遭暴雨,从晚9时至27日凌晨7时持续近10个小时,导致南山、北山雨水夹杂泥沙、石块倾泻而下,大水冲进农田林地、村庄街道、胡同小巷,顺势越过公路进入路南泄洪沟,水势凶猛,激流翻滚,公路上的柏油层成席片般大小被冲走,电线杆被冲断,碗口粗的大树被连根冲走,洪水中石块撞击之声、涵洞倒塌之声不绝于耳,当夜造成23间村民房屋倒塌,33间民房成为危房。暴雨中,虽穿着雨衣,但手机被淋坏,衣服被淋湿,始终手持铁锨和电筒,小心翼翼的淌着膝盖深湍急的雨水,走家串户嘱咐村民注意躲避,在倒塌的房子里帮助村民抢出生活用具,撤离危房,安置到村部或邻居家里。同时组织青壮村民加高防水埂和疏挖路沟。暴雨下了一夜,便挨家挨户叮嘱了一夜,暴雨肆虐10个小时,与村民疏堵洪水10个小时。在淌水过路口时,没想到路基已被冲垮一米多深,如果不是队友一把抓住,可能已被激流卷走……

大雨刚过,立即组织村干部统计灾情,从省红十字会协调救灾物资,购买面粉20000斤,被褥80条,马上分发到受灾农户家中。看到队员们一夜里都在暴雨中帮罢东家帮西家,见年长者问寒问暖,之后又买来面粉被褥,此前不理解工作队的村民们很快消除了冷漠,拉近了距离,队员们马上融入到了村民百姓当中。

走进葛庄卫生院,新建的两层病房楼格外醒目。进入配置一新的病房,不但房间病人住满,而且还有不少病房加床,在省城大医院病房常见的“加床”场景竟然在这里重现!据院长藏迎新介绍,葛庄卫生院除具备卫生院功能外,还加挂了修武眼科医院的牌子,目前已发展到眼科、内科、中医科等15个科室,开放床位60张。

记得六年前第一次到葛庄乡卫生院时,10余亩大小的院落杂草丛生,垃圾遍地,五十年代建造的青砖青瓦平房,墙壁上“最高指示”、“抓革命促生产”等标语依稀可辨,房顶普遍漏雨,窗玻璃残缺不全。仅有的几件医疗设备因经常不用,加之维护不善,已是锈迹斑斑;药房里的药品,多数过期报废;日门诊量不足10人,年业务收入不足五万,水电费难以支付,工资没有着落,职工人心涣散。面对此情此景,省驻焦作市工作队总队长、卫生厅副厅长夏祖昌带领队员先后七次到此调研,思索思考,访谈座谈,提出了引进培养人才,建设特色专科,加强内部管理,省、市、县大力扶持,发展专科专院的发展思路。并发挥队员优势,在省眼科所副所长赵东卿主任医师的带领下,每周从省人民医院眼科请来专家坐诊,并通过电台电视台等媒体和新闻传播,前来就诊的患者开始增多。之后,工作队和卫生院又动员周边白内障患者,减免相关费用,在葛庄卫生院做手术,患者们复明后,言传身教,广为宣传,“眼病专科”很快得到了周边群众的信任,方圆几十里周边辉县、获嘉、武陟、温县等地白内障患者纷至沓来,一时间门庭若市,车水马龙。眼科的成功和发展,又带动了内科、妇产科、儿科等的发展,葛庄卫生院已是群众信任、医术良好、管理规范的乡镇卫生院。

臧迎新院长还如数家珍:目前日门诊量已增加到现在的150人次;业务收入发展到2007年的250万元,五年翻了五十倍,职工增加到40人,病房里加床已是司空见惯。“没有驻村工作队,就没有葛庄卫生院的今天!”。在臧院长忙不迭的楼上楼下查看和介绍中,脸上不断流露出的是自豪、自信和感激。

走进王李长屯,村口和当年驻地门前,“欢迎夏厅长回家”,“卫生厅工作队是一支永远没走的工作队”的鲜红横幅格外抢眼。当年已是十分熟悉的村中老人们早已迎候在村口,象等待自家亲人一样迎候着夏厅长一行的到来。行进在曾经亲自组织铺设成水泥路面的村中街道上,路边的柿子树、核桃树,都萌出了黄绿的嫩芽。那是当年驻村工作队提出的“房前屋后种瓜芦,沟边路沿栽果树,一人一只羊,一户一头牛”的发展思路时,为村里购买的一万棵核桃、杜仲、金柿,动员家家户户栽到门前房后而今出现的景观。听说了驻村队员的到来,东家大娘比划着柿子能长多大,西家婶子忙介绍核桃皮有多薄,房东端来一筐新烙的冒着腾腾热气的菜馍大饼,对门邻居擓来了一篮新炒的花生……

回想起在王李长屯村,工作队给村里装路灯交电费,从前只有过年的几天路灯才亮,此后天天晚上亮,群众戏谑地说,“工作队一来我们天天都像过年”;修路时队员们当监工,曾多次要求承包商更换原料,确保了修路质量;国庆节三天假期,夏厅长带领队员,和村民们一起在田间开挖电缆沟;工作队“化缘”买来的10000棵果树,连明带夜和村民栽上;有一位村民,在山上抓到一只山鸡,送到工作队让队员们尝尝野味,但没有一个人忍心把它杀掉,而是为它喂小米喂大米喂馒头喂蔬菜,当看到这只十分“冷艳”的山鸡一直绝食时,一个队员竟偷偷的把它放生……

如今的王李长屯村,一排排新瓦房静静站立,似在诉说新农村的富裕;一个个洋溢着幸福之感的村民,处处张扬着富裕祥和的文明乡风!当时栽植的核桃、金柿、杜仲等树,有的已有碗口粗细,花苞已上枝头,宛若含羞的小女孩,躲躲闪闪但又忍不住好奇,露着粉粉的小脸,打探着这群“陌生人”的好奇。在当年工作队筹资建设的村委会和文化大院,县乡领导、村民代表与队员们进行了座谈,进一步勾画了葛庄村的发展远景,当队员们离去的时候,那位年近八旬的老房东,一再招手:常回来看看!

 

记得有一首歌曲叫《往事如烟》,我们平时也习惯于说过去的某些事情是“如烟往事”,然而,一年的驻村生活,虽然心绪不同,但砥砺了意志,陶冶了情操,结识了真诚,很多往事经常在脑际萦回,风吹不走烟吹不散。如今已过去了六年,其间又历经非典考验,挂职锻炼,但此次修武之行,走遍所驻过的村庄,置身那种纯朴乡情,万千往事历历在目,宛若又回到了当年。

驻村改变了命运,挂职丰富了人生,往事并非如烟……

 

 
 

[上篇]<---往事并非如烟--->[下篇]              [ 返回主页]

 


      作者简介:王守振 男,汉族,196410月出生,河南长垣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硕士学位。1985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77月参加工作。先后从事疾病控制、爱国卫生、卫生监督等工作, 200312月任淇县人民政府副县长。现为河南省卫生厅新闻办公室副主任、河南省卫生厅办公室副主任,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