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尺巷》的故事鲜有人不知,那首脍炙人口的打油诗——“千里修书为堵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更让人津津乐道。安徽省将发生在桐城的这个故事与黄梅戏“联姻”,催开了黄梅戏《六尺巷》这朵处处诙谐、满堂鲜活的戏曲奇葩,对于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很有现实意义。
《六尺巷》其实是围绕一桩极其普通的民事纠纷案件展开的。桐城籍宰相张英的家人与邻居吴家因家宅院墙的位置问题发生了争执,互不相让,以至于闹到县衙打起了“相邻关系纠纷”官司。争执过程中,张家少奶奶没有了大家闺秀的风范,吴家夫人也变成了骂街的泼妇,幸亏新任县官巧扮地保,从中斡旋,终令纠葛冰释,最后两家各让三尺成了六尺巷。在二人感慨之际,顺势推出宰相张英的家书,至此戏剧高潮得以完满呈现。
随着电影《秋菊打官司》的上演,很多人把秋菊当作法制意识觉醒的典范来崇尚。但凡事过犹不及,事情无论轻重巨细,都要到法院去对簿公堂,也就从“惜讼”这个极端走向了“滥讼”的另一个极端,从而人与人之间人为地耸立起一堵堵“高墙”,甚至反目成仇、两败俱伤。《六尺巷》这出戏曲里的张家少奶奶和吴家夫人本来都是有身份的人,却针锋相对地争讼而沦为“骂街的泼妇”。从效益角度来考虑,这类官司对于双方都是不合算的,再加上为此需要花费的其他社会资源,还有官司造成双方的对立和敌视,“滥讼”的危害性可谓大矣。
双方在打官司的较量过程中,还有可能搬出各自的社会关系来作为筹码,以便让官司的“天平”向自己的一方倾斜。在熟人社会里,“官司一进门,双方都托人”几乎是通例,很多人把打官司已经演绎成了“打关系”。该剧中当朝宰相张英无疑就是张家最大的一个筹码,为此他们修书一封向张英“求救”。好在张英并不是只知道仗势欺人的官僚,他有自己的财富观,那就是“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进而规劝家人“让他三尺又何妨”,终于让双方化干戈为玉帛。试想,如果张英仗着权势让张家赢了官司,吴家必然也要倾其财力“上访告状”,还要与张家结下怨仇,弄出些人命大事儿来也未可知。可见,依仗权势去赢官司,即使能够得逞,也会加深与别人之间的裂隙,总的看来仍然是得不偿失。
用黄梅戏《六尺巷》反观当下现实,起码可以说明两个道理:其一是为了鸡毛蒜皮的小事去“滥讼”,极有可能让事情更加糟糕;其二是凭着“关系硬”达到打赢官司的目的,只能让人际关系更加恶劣。六尺巷这档子事儿虽说不大,如何处理却尽显做人的智慧。剧中张英的所作所为绝对不是一种退让和懦弱,而是一种礼让和谦和,不失为一种博大的襟胸和崇高的境界。
(作者单位:河南省淇县人民法院)
第1页 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