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曾经指出:“既然文艺工作的对象是工农兵及其干部,就发生一个了解他们熟悉他们的问题。”新时期法官文学的对象无疑是全体社会成员,但其主要对象是法官。因此,只要走进法官的情感世界,反映法官的真实情感,才能在引领法官精神生活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其一,法官文学不能脱离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大背景。近些年来,在依法治国方略的指引下,我国法制建设取得了长足进步。但是,我们仍要清醒地看到,法制建设的任务还相当繁重,那些违背法制原则的现象在现实生活中大量存在并将在一定的历史时期长期存在下去,要达到法制完备的目标尚有很长的路需要走,尚需要付出不懈的努力。这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客观条件所决定的,绝对不容掩盖和抹煞。法官生活和工作在这种法制尚未完备的时代大背景下,不仅在践行着法制原则,还在矢志不移地宣传着法制精神,承受着各种非法制因素的侵袭和干扰,对法制建设有着自己的切身体验和感受。对于某些法制问题法官能够通过自身的努力予以解决;对于某些法制问题法官尽其所能也只能作有限地改善;对于少数法制问题法官甚至是无能为力的。例如,在遭受以言代法、以权压法的情形下,法官的抵制和抗争有时会付出惨痛的代价。脱离这些社会现实,在法官文学中一味地粉饰太平,把法官的生活和工作环境理想化、模式化,就难以让法官感到文学作品中反映的是自己真实的境遇,也就极难打开法官的心扉,与法官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其二,法官文学不能割舍新一代法官成长的历程。随着法官职业化建设的推进,近些年来法官队伍的年龄、知识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大量的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出生的法官走到台前,成了各级法院的中坚力量。在新一代法官中的成长历程中,政治动荡和生活窘迫的印象是淡漠的,他们走过的是从学堂到社会的坦途,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就没有成长中的茫然和困顿。面对改革开放的大潮,面对人们思想观念的更替,新一代法官无疑也经历了无忌的童年、狂放的少年、大学时代的凌云壮志和走进社会后的失落苦闷。他们是如何完成对自我价值的定位和确认的,是如何在生活和工作的磨练中实现自我价值的,他们在成长过程中的性格、思维和情感处理方式是什么,这些都需要法官文学去认真挖掘。与他们的父辈和祖辈相比,新一代法官无疑更崇尚自由和自我价值的实现,倘若将这些简单地归结于新一代法官的浮躁和堕落,不仅失之于武断,更是一种对新一代法官的轻视和歪曲。要引领新一代法官的精神生活,就必须走进他们的成长历程,唤起他们对自己成长历程的认同感,激励他们自信地担当起党和人民赋予的光荣职责,忠诚于党的审判事业,为通过司法工作维护公平正义多做贡献。
其三,法官文学要大胆反映法官的情感世界。法官也是人,也是血肉之躯,也有七情六欲。法官文学要切实关怀法官的心灵感受,展现法官的真实情感,才能在心灵深处给人以震撼。时下在法官文学创作中有一种不良的写作习惯,就是把法官的情感世界过于简单化,好像法官除了勤奋工作、秉公司法、默默奉献就不该有其它情感存在,他们对亲情一概是冷漠的,为了工作可以对其他家庭成员不管不问;他们对爱情是麻木的,在两情相悦的时候也始终保持冷若冰霜;他们对友情是迟钝的,对所有的亲戚朋友都六亲不认。这些简单化的描写出发点也许是好的,是为了更加突出法官的高尚和无私,为了美化法官的形象。但是,这样做的效果适得其反,不仅让法官感到写得太离谱,也会让社会各界人士感到写得太苍白无力。其实,只有拥有了纷繁复杂的情感,才能让人物形象更加生动和丰满。法官身上的亲情、爱情、友情,是法官人性化形象的重要内容,也是法官文学最能拨动心弦的强音。法官文学有了这些贴近生活的朴素情感,才能给人一种韵味悠长、情感充沛的艺术张力。在数字化时代文学的魅力之所以依然不减,就是因为文学能够展示和反映人的情感,呵护人的心灵。法官文学如果丢掉了这一点,也极可能坠入空洞说教的俗套而失去吸引力。
总之,只有生动地反映法官的欢愉和痛苦,反映法官的心智和情感,在大时代、大环境下去探究每位法官的情感潜质,才能更好地发挥法官文学陶冶情操、愉悦身心、净化心灵的作用,引领法官的精神生活,达到提高法官队伍素质、维护法官形象的目的。
邮政编码:456750
通讯地址:河南省淇县人民法院政治处 徐爱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