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轨迹》作者:杨金国
     

 

 

淇县首次办电经过

 


  当你按动电钮开动机器的时候,当你合上电闸抽水或磨面的时候,当你在电灯下看书或写字的时侯,同志,你是否想到电的重要及当初办电的艰难呢?最近,我走访了几位老同志,他们回忆了淇县首次办电的经过,不仅直接或间接地回答了这些问题,而且给人以启迪。

    (一)

    1962年8月,中共安阳地委决定恢复淇县建制,淇县和汤阴县开始分设,并确定张凤歧任中共淇县县委书记,刘炳恒、关耀、牛升堂任副书记,刘炳恒兼县长,杨瑞文、齐学顺任副县长。淇县由于并入汤阴县8年之久,工农业生产、城乡建设等方面都受到一定影响。淇县明显地比不上汤阴县,汤阴县办了电,淇县没有电;汤阴县城街道整齐,马路宽广,电灯明亮,工农业生产发展很快。淇县却不然,县城象个农村,路窄房旧,街道泥泞,垃圾遍地,晚上到处是漆黑一片。因为没有电,工厂不能开设,煤矿不能发展,良田不能浇灌。当时,分配到淇县工作的同志,感到条件差困难大,一致认为要发展淇县经济,改变淇县落后面貌,必须象汤阴县—样,首先解决电力问题。

    (二)

    1962年8月20日,张凤歧、刘炳恒、齐学顺等主要领导同志在汤阴县人委办公室,研究淇县办电问题。会上,大家讨论了办电的意义,也分析了办电的有利条件及困难,最后决定以发展淇县庙口煤炭生产为主要理由,向省、地委请示,要求批准从鹤壁市向淇县架设一条长25公里,3500瓦的输电线路。
    会后,县长刘炳恒把汤阴县电厂侯技术员叫到办公室,详细询问汤阴县过去办电的情况及开支情况(因为淇县要架设的输电线路与汤阴县架设的输电线路,无论是距离还是电压完全相同),于是,以汤阴县办电为依据,淇县办电计划筹款100万元左右。
    不久,淇县县委向安阳地委、河南省委写了淇县办电的请示报告,要求拨款支援。然而,当时国家经济形势刚刚开始好转,财政开支还处于紧缩阶段,对计划外投资控制较严,因此,省委只是口头同意淇县办电,没有正式的文字批复。在这期间,淇县县委多次召开县委常委会议,反复讨论淇县办电问题,认为办电愈早愈快愈好。于是,决定积极行动,一面干一面解决所遇到的困难。并决定成立办电指挥部,县长刘炳恒任指挥长,副县长齐学顺、经委主任柴有良任副指挥长,下设办公室开始办公。
(三)

    淇县办电开始了,首先遇到的是技术力量不足问题。县委为了确保办电顺利进行,除了邀请省工程处、省电力五处、省建四公司建电处等单位赴淇县支援外,还从各地招聘或回调办电技术人员,例如:从汤阴县调来了办电技术员郭长富、莫林等同志,从商丘招聘来办电线路技术员李爱民(李当时刚刚下放回家),从西安调回了电力技术员马多才,从焦作矿院毕业生中要来了技术员李桂英,从太原调回了大学毕业、内线安装技术员欧阳国尧、杨国英夫妻俩。总之,通过各种渠道、各种关系,解决了办电技术力量不足问题。

    (四)

  淇县办电遇到的第二个大问题就是资金问题,资金问题也是办电的关键问题,没钱不能办事,张凤歧、刘炳恒、齐学顺等淇县主要领导同志,在分县时就有思想准备,淇县县长刘炳恒,原任汤阴县财贸书记,了解财政结余现存40万元(其他人不大清楚),于是,在淇汤分家的会议上主动向主持会议的地委专员刘玉斋提出:“淇县很穷,别的不要求,财政结余是否留给淇县?”刘专员当场答复:“财政结余可以留给淇县,但其他不给了,以后拨款再购置。”刘县长请求说:“淇县刚分家,连个办公用具也没有,是否先给40%到50%?”会议后决定:办公用具三分之一给淇县,三分之二留汤阴。事后,汤阴县发现财政结余数额不小,于是,以管财贸的常委李武为首的同志提出疑问,要求追回结余款,重新分成,但费了很大周折也未成功。因此,留下话柄:“李武能,李武能,李武能不过刘炳恒。”
淇县争得原汤阴县财政结余40万元以后,地委又拨给淇县开办费20万元,这样淇县就有了60万元的资金基数。县委、人委领导,共同商议决定:节约开支,艰苦奋斗,全力以赴把电办好,为淇县人民办点有益的事情。
后来,副县长齐学顺又通过关系(因齐是省财政劳模,出席过全国群英会,与财政厅领导比较熟),向财政厅要了30万元。又请示了煤炭厅减免了淇县庙口煤矿所欠的税利款20多万元,用于办电事业。同时,又从淇县厂矿企业、商业、供销社、财政等单位挤出了一部分资金,这样,办电集资总额达到100多万元。

    (五)

    淇县办电的第三个问题是设备购置问题,当时,国家刚刚渡过三年困难时期,物质供应异常紧张,若要购买电器设备需要到全国各地联系。县委通过研究,把此项任务交县物质局景福昌负责,因为,物质局有资金条件,也可以从中盈利。景福昌接受任务后立即开始行动。
    1962年8月27日,景福昌、宋子安和省建四公司张工程师急奔南京,在水电部南京器材厂订购高压线杆300根,又赴上海购了开关柜、线杆瓶等电料。但是,变压器、高压铝线无处购买。12月20日,县委派曹云彩去东北联系订购变压器,又派景福昌、宋子安和郭喜安重赴上海购买高压铝线。景、宋、郭三人在上海找到河南办事处林主任,说明来意。林主任经过调查,在上海市场上根本没有高压铝线,要想解决问题必须用铝加工。1963年元月30日,河南驻上海办事处将加工铝线一事介绍到华东电业局,请示陈延年局长帮助办理。陈局长通过王工程师计算,淇县要加工75吨铝线,需要先购铝100吨。因此地无铝,于是,又介绍到沈阳市华北电业局。景福昌为了防止淇县办电停工待料,未过春节,于正月初五乘船赶到沈阳,通过交涉,立即汇款20万元。华北电业局很快将100吨铝发往上诲,在上海通过轧铜厂轧成铝条以后,又发往苏州电线厂,请求加工铝线,并由河南驻上海办事处代办了合同手续。铝线样品经淇县鉴定合格以后,投入大批生产。然而,在铝线加工完成时,江苏省经委以铝不准出省为由,通知苏州电线厂厂长曹彬不许发运。景福昌同志眼看此事就要前功尽弃,立即到上海找河南办事处林主任请求解决。第二天,林主任亲赴南京与江苏省委交涉,并说明铝不是江苏的,而是淇县从外地运至江苏加工的,最后,经中央领导同志表态,铝线发给了淇县,淇县事后用五头猪答谢苏州电线厂,该厂非常感激,又增拨给淇县钢心铝胶线40吨。1965年3月,曹云彩通过巧妙交涉,从东北购来了大变压器。8月,又从太原购矽钢片10吨,运至武汉电器总厂加工了小变压器。这样,办电设备全部购齐。
    (六)

    在拥有技术人员以后,在购置电器设备过程中,办电施工就开始了。先是派人跋山涉水目测输电线路,然后用仪器进行精确测量。线路确定以后,抽调几百名民工挖坑运线杆。当时,线路施工是实行民办公助的办法,即线路在那个公社地盘上,那个公社负责挖坑运杆,县上发给一定报酬,由于当时一无技术二无设奋,施工全靠土法上马,运线杆徒手装卸,立线杆用绳子牵拉,特别是西岗公社挖线杆坑时,正值隆冬,天寒地冻,民工们脱掉棉衣,穿着裤头,跳进刺骨的冰水中干活。为了御寒,民工们先喝几口酒,然后下水干活。手脚冻僵了,跳出来马上披棉衣烤火。就这样,轮流作业,按时完成了施工任务。

    (七)

    1963年春天,淇县办电施工正在紧张进行之际,县里有人告状了,说:“淇县县委、人委领导隐瞒财政款不上交。县里开办费没用完,借用国家的资金不归还,办电私招乱雇花了国家的钱……”民不告官不纠,省委知道后,根据中央“不准搞计划外投资”的指示精神,勒令淇县办电停止,否则要严肃处理。然而,淇县办电设备已经订购花钱已达100万元,如果停办,损失太大。于是,一面写检查一面坚持施工。1963年6月,省委派检查团来到安阳地委,批评淇县为什么三令五申,办电不停。淇县县委开会研究:认为省委未正式批准我们便开始办电施工,应该写检查,但此时办电绝对不能停止。于是,决定由县委书记张凤歧出面到安阳地委请示。第二天,张书记到地委未见到地委书记崔光华,找到了副书记王大海。王书记对张凤歧说:“省里派人来了,要撤你的职,地委也顶不住啊!”张凤歧同志一心想着办电问题,于是恳求说:“王书记!撤我的职可以,但让我给淇县办完电再撤吧?”王大海同志听了张凤歧的要求,既同情又感动,便对张凤歧说:“明天我去郑州开会,咱俩一决去省里请示!”第二天,二人怀着不安的心情来到了郑州,当时,李先念副总理正好在郑州召开棉花工作会议。会议期间,王大海向李先念副总理汇报了淇甚办电情况及张凤歧的请求(“办完电再撤职”)李副总理当即对在座的省委领导说:“这个县委书记不错吗!你们省里不能想个办法支持他一下?”有的说,“淇县办电没有列入计划。”李副总理说:“没列入计划,现在列入不就在计划了吗!”会后,李副总理让秘书找张凤歧汇报情况。张凤歧把淇县办电的请示情况、设备购置情况和施工情况详细作了汇报,并再三说明:“淇县办电已花了100万元,若停下来,浪费太大,好事全变成坏事,无法向群众交待!”后来,李副总理的秘书让张凤歧订了一份“淇县棉花种植计划”,从面积到产量都符合了棉产县的要求,省委将淇县定为棉产县。并拨了一部分资金予以支援,从此也为淇县办电开了绿灯。

    (八)

    张凤歧书记回县以后,办电人员皆大高兴,干劲倍增。大大加快了施工进程。不久,整个高压线路架设完成,庙口、城关两个变电所竣工。1963年9月27日,淇县办电开始试产,县委领导和施工人员冒雨赶至现场,投入战斗,数百根电线杆下都有专人监护。中午时分,鹤壁通向淇县的电闸合上了,庙口和城关变电所的指示灯亮了,淇县首次办电成功了。接着,自行设计安装的西岗变电所也顺利建成。县委为淇县首次办电成功隆重召开庆功大会,会上总结了经验,表彰了先进,并向办电有功人员颁发奖状和奖品。

    (九)

    随着淇县首次办电的成功,全县各乡村陆续架设了电线,进行了电力配套。这样以来,机关的电灯亮了,工厂的机器转了,农村的机井喷水了。据统计,1963年到1985年,仅农村用电量增长了235倍多,即从7.7万度发展到1818万度。1963年到1987年,粮食单产从146.7斤提高到789斤,总产从4176.3万斤提高到20364.6万斤,工业总产值增长了55倍多,即从156.1万元增加到8636.9万元,农业总产值增长了10倍多,即从680.7万元增加到6829万元。现在,电在家庭生活中也得到了广泛应用,很多家庭不仅仅是安了电灯,而且还购置了电视机、电扇、电冰箱、电烤箱、收录机、洗衣机、电碾、电磨等电器设备。一言以蔽之,二十多年来,电推动着淇县经济的迅速发展,电连着千家万户的心,从淇县首次办电中,我们也不难看出,事无巨细,只要真心实意为人民利益着想,党就会支持,群众就会拥护,再大困难也能克服。
                                                                   (原载《史海》杂志)

上篇<-- 本篇 -->下篇

 
     

《轨迹》作者:杨金国   版权归作者所有  转用时请注明出处   作者电话:0392-7221027

《淇县之窗---淇县热线》设计制作:老农  刘辉   刊头设计: 郑厚德

站长:老农(信箱qxzhd@126.com)  QQ:1036847795   网站电话:0392-7226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