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轨迹》作者:杨金国
     

 

 

忠心耿耿 廉洁奉公 ——何鸿范传略

 


  何鸿范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广大干部的好榜样,人民群众的贴心人。1947年参加革命工作,194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30余年的革命生涯中,历任村财粮,村长,区民政助理员,县纪检委秘书,县党校主任,县财贸部副部长,公社党委书记,县组织部部长,县委副书记,县人大主任等职。他一生联系群众,艰苦朴素,谦虚谨慎,廉洁奉公,对党忠心耿耿,对革命事业鞠躬尽瘁。1990年4月19日,因患病医治无效,在淇县逝世,终年70岁。

                                  一

    1920年10月,何鸿范出生在河南省淇县西岗乡张近村,乳名水泉。何鸿范幼年生活在一个贫苦农民的大家庭里,父辈5人,叔伯弟兄9人,全家男女老少30多口人。这一大家子,为了维持生活,除了种自己的近百亩土地外,又租种地主家100余亩土地。由于地租沉重,收不敷出,年年债台高垒,一家人挣扎在水深火热之中。他的爷爷想方设法,费尽周折,在县城开了染房店,希望冬春农闲时染布赚些钱,养家顾口,然而在黑暗的旧社会,战乱连年,盗匪横行,染房几次被抢,两人被杀。天灾人祸,家破人亡,无奈何鸿范的父辈5人共同商议,将自己家的45亩土地抵债,然后分居,各谋生路。
    何鸿范是在苦水中泡大的,他的父亲何永顺在他出生40天时,因生病无钱医治而逝世,何鸿范的童年不仅失去了父爱,而且也失去了经济来源。他的母亲含辛茹苦,带着他和两个哥哥、三个姐姐度日。1926年,何鸿范7岁那年,他的母亲送他读私塾,冀其学点文化,长大支撑门面。1929年,何鸿范的大哥何鸿勋在染房看门,被军阀行劫时枪杀,何家又失去一根新的梁柱子,后来,其大姐夭折,二姐逃荒无音信,这些对何家打击很大,幼小的何鸿范深知家境的困迫。他冬春天上学,农忙季节下地帮家人干农活,有时也到淇县染房干杂活。1935年2月,由于经济困难,何鸿范辍学,专心务农。长期的生活磨炼,使他学会了割麦、扬场、犁耙耩地各种农活,成了种田的行家,这些本领为其后来做农村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

    少年时代的磨难和坎坷;造就了何鸿范自强不息的精神,也造就了他刚直不阿,敢于斗争的性格。1938年2月13日,日本侵略军占领了淇县城,侵略军所到之处,杀人放火,奸污妇女,无恶不作。国民党军政要员在蒋介石曲线救国的唆使下,纷纷南逃,淇县人民陷入日军铁蹄的蹂躏之下。18岁的何鸿范作好了抗日救国的思想准备。不久,日军到张近村抢劫财物,强奸妇女,祸害群众,激起了何鸿范及其村民的无比义愤。何鸿范联想起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中国东三省,进而又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妄图灭我中华民族的狼子野心,是可忍,熟不可忍!他与哥哥何鸿彦一起召集十几个有抗日热情的青年,共同商议对付日本侵略军的办法。会上,何鸿彦说:“日本侵略军是我们不共戴天的敌人,我们要团结一心,同他们斗争,要给他们点儿厉害,让他们知道中国人不是好欺负的!”何鸿范说:“日军再来强奸妇女,我们要与他拼命,来一个消灭一个,我们不能丧失国格人格!”爱国青年们群情激昂,决定以铁锨、粪钗、抓钩等农具为武器,团结起来,消灭来犯之敌。
  1938年3月5日,两个日本兵(即宫寄信夫、川上昌男)来到张近村,强奸李家姑娘,早有准备的青年们跟了上去,两个日本兵,拔出刺刀,端枪吼叫,何鸿范怒不可遏,大喊一声,“还不动手!”几个青年蜂拥而上,团团围住两个兽兵。何鸿彦抢上一步,搂住拿抢的兽兵,夺了他手中的枪,何鸿范手急眼快,用削尖了的粪钗把,将一个兽兵的头戳了个窟窿。两个日本兵在青年们脚踢和棍棒打击下,跪地求饶,何鸿范等青年怎能放虎归山,他们用缴获的步枪,将两个日本兵击毙,将尸体投进淇河。何鸿范兄弟两人带领爱国青年怒杀日本兵的举动,长了中国人民的志气,灭了侵略者的威风,鼓舞了淇县人民的抗日勇气。从此,日本兵被杀、失踪现象不断发生,日本兵再也不敢三五一群下乡胡作非为了。

                                  三

    1943年7月,淇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淇县人民在党的领导下,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抗日斗争。1945年8月,侵华日军无条件投降,淇县各村庄相继解放。1947年春,何鸿范的家乡张近村解放了,何鸿范跟着共产党投入了与国民党反动派及土匪顽杂的斗争。同年10月,何鸿范被本村群众推选为财粮。1948年7月又被群众选为村长。在本村当干部期间,何鸿范办事公平,没有私心,他积极组织民兵、儿童团保卫家乡,与敌人斗争。土地改革运动中,他严格执行政策,把地主家的好地好房分给贫雇农。他家按政策应分3间房子,20亩土地,可是他把分给自己的房子让给子较困难的群众。为此他曾被评为土改模范工作者。1948年11月,何鸿范到县党校学习,他体会到党对他的关怀和重视,因而学习刻苦认真,思想觉悟提高很快,1948年12月28日,在县党校由杜二保介绍正式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一名名符其实的共产党员。
    1948年,淇县西岗以南处于敌我拉锯状态,斗争非常残酷,国民党反动派、顽匪杨富、高永清之流以皇甫村为据点,经常带领顽敌袭扰解放区,杀我干部和群众,抢劫粮食和财物。当时,区干部紧缺,吸收积极分子参加革命,领导群众进行对敌斗争势在必行。三区区委书记程俊迁、区长霍维祚接受过去因吸收干部不纯,造成6名干部牺牲的教训,慎重物色和吸收干部参加革命,后来程俊迁通过张近村老地下党员倪新岭介绍,得知何鸿范思想进步、工作积极,对敌斗争坚决,出身好,人事关系好,心底善良。于是请何鸿范到区上谈话,程书记说:“鸿范同志,你愿意不愿意参加革命,拉游击,打敌人!”“愿意!”“有啥困难没有?”没有其它困难,就是家里的地没有人种!”程书记说;“那不要紧,可以找人代耕!”就这样,何鸿范当机立断,带着自己家的一杆看家土枪参加了革命工作,当上了三区民政助理员。当时,因区上的主要任务是对敌斗争,因而何鸿范每天跟着三区武工队,下乡宣传群众,征收公粮,打击来犯之敌。有一天夜里,何鸿范和区武工队到石奶奶庙村宣传党的政策,找保长收公粮,不料在村里与敌人相遇,双方不知虚实,立刻开枪射击、抛掷手榴弹,战斗异常激烈。最后,敌人被打败,死1人,伤多人,我方区财粮受伤。在游击战中,何鸿范经受了枪林弹雨的考验。

                                   四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淇县土匪顽杂也相继被消灭,何鸿范在党的领导下,下乡搞农村工作。他积极宣传党的政策,带领群众搞生产,发动群众种棉花,发家致富。何鸿范善于联系群众,善于做群众工作。
他经常深入到农户家中访贫问苦拉家常,乡亲父老无论是大人、小孩、穷人、富人都和他说得来,都很尊敬他爱戴他。何鸿范还善于调查研究,了解情况,解决问题,他能把群众中的大矛盾化为小矛盾,把小矛盾化为没矛盾,即使是家务事他也能管得很好。石佛寺村干部李XX和爱人经常吵架,影响工作和生产,何鸿范知道后,三番五次到他们家中做思想工作,分清谁是谁非,讲清夫妻之间相互谦让的道理,用党的政策和政府的法令来约束感召他们,使他们重归于好。常言道:清官难断家务事。何鸿范在农村工作中解决了很多家庭矛盾,使很多频于崩溃的家庭和睦相处。
全国解放以后,广大群众翻身得解放,有一批农村干部躺倒不干,认为有地种有房住,生活改善了,革命到头了,想过“三十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的安稳日子。何鸿范针对这种情况,整天做这一批人的工作,他曾对大屯村程XX说:“前几年我们扛着红缨枪还与敌人干,不怕牺牲流血,现在当干部,带领群众搞生产发家致富,怎么能不干呢!你不干能对得起党和人民吗?”在何鸿范的说服下,不少干部又振作起来,愉快地走上领导岗位。
    何鸿范在农村工作期间,工作积极,成绩显著,曾被评为打蝗虫模范,护麦模范,防汛模范,抗旱模范,种棉模范等,他得到的奖状、奖章、奖品不计其数,群众评价他说:“何鸿范为人正派,深入基层,没有官架子,好接近,是我们的贴心人,是共产党的好干部!”

                                   五

    1951年11月,党组织派何鸿范到安阳地委党校学习。何鸿范深知自己的文化理论程度低,认识到共产党员不仅要有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不仅要踏实肯于吃苦耐劳,还必须具有较高的素质和本领。为此,在党校学习期间,他不耻下问,勇做勤奋学习的模范,学习马列主义,学习毛泽东著作,学习文化科学知识。毕业时,鉴定书上写道:“何鸿范自入校以来,思想进步,工作踏实,学习刻苦,态度端正,团结友爱,忠诚老实,善于学习先进,善于带动后进。”1951年元月,何鸿范在地委党校学习后,党组织调他到淇县县委纪律检查委员会任秘书。当时,纪检委既没有书记、副书记,也没有办公室主任和各个科室,纪检委只有何鸿范一个人,统管全面工作。纪检委人少工作多,但他很稳重,办事认真公正细致,坚持原则,从不带任何私心杂念。有一位入党较早资格较老的干部甄XX躺倒不干了,组织上把他开除出党。不久,甄XX后悔了,要求恢复他的党籍。组织部个别同志认为甄是老干部老党员,退党不足一年,又都在县委工作,需要照顾关系,恢复其党籍。何鸿范坚持按党章办事,耐心做甄的思想工作,让其重新入党。后来,甄在他的帮助下,积极创造条件重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52年元月20日,淇县“三反”(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运动开始,由于左倾思想的影响,运动中有逼供信现象,冤枉了一些同志。何鸿范主持正义,积极做这一些人的工作。组织部张XX打成贪污分子后,有些人不明真相或怕受牵连,不敢接近张,何鸿范反其道而行之,因为他知道张没有贪污问题,为了伸张正义,发扬党实事求是的光荣传统,他力排众议,要求给张彻底平反,并耐心做张的思想工作,劝张想开些,不要自杀,继续努力为党工作。不久,何鸿范亲自写材料,落实政策,给张平反昭雪。他的举动,得到了广大干部群众的好评。

                                  六

    1954年6月,组织上决定让何鸿范到省委党校学习。何鸿范更加体会到党组织对他的重视,为此他在省党校不分昼夜,努力学习党的政策,学习科学文化理论知识,各方面进步都很快。同年9月20日,省政府决议,撤销淇县建制,合并为汤阴县。何鸿范在省党校学习后,组织上派他到汤阴县党校任主任。何鸿范主持党校工作以后,不仅努力培训乡级干部和农村支部书记,不仅培训机关和乡村的理论辅导员,而且根据党的中心工作,经常举办各种类型的训练班,培训骨干,为党的现行政策服务。
  1955年,何鸿范参加审干工作。1956年4月,何鸿范任县财贸部副部长,他深入基层,抓财贸工作。1957年10月,汤阴县反右斗争开始,何鸿范对恶毒攻击党的右派分子进行无情斗争,对因说“错话”而打成右派的同志无限同情,并积极帮助他们树立跟着党走的决心。1958年,社会上“五风”(共产风、瞎指挥风、强迫命令风、浮夸风和干部特殊化风)严重泛滥,“一平二调”为特征的共产风盛行,劳动不计报酬,吃饭不要饭钱,有的地方命令群众昼夜苦战,虚报产量,竞放“卫星”,浮夸风大为发展。何鸿范面对现实,以实事求是的态度,进行抵制。他亲自到北阳乡、西岗乡、城关镇各村庄进行调查研究。当时,西岗乡只能收小麦600万斤,可是上报产量浮夸到1000万斤,群众一听收的麦还不够上交,收麦情绪低落,该割的不割,该打的不打,该晒的不晒,即使打一些麦子也堆到河堤上不管。何鸿范针对这个问题,再三叮咛乡干部说:“给上级报产量一定要实事求是,该给群众留的,一定要留够!”结果,全乡把400万斤小麦用250只船运至天津市;每个社员只留下160斤小麦作口粮。何鸿范回到县委,向主要领导反映说:“群众没有粮食吃是个实际问题!”尽管某些领导给他扣上右倾的帽子,但他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走群众路线。

                                  七

  1960年10月,何鸿范到宜沟公社任党委书记,他发扬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作风,到山区和丘陵地区蹲点,给群众排忧解难。他给身边的同志说:“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也是共产党人和一切旧官吏的根本区别。我们的干部只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群众才会相信我们,才会提高党在群众中的威信,如果我们高高在上,不关心群众疾苦,只在口头上喊为人民服务,那就会脱离群众,一事无成。”在宜沟当书记期间,何鸿范工作出色,领导表扬,群众欢迎!1962年9月20日,淇汤县分设时,庙口公社在反“五风”中出了问题,党群关系搞得不好,组织派何鸿范到庙口公社任党委书记,恢复那里的党群关系。何鸿范上任后,立即深入基层访贫问苦,不久,全公社各村庄支部书记和贫困户与他亲如知已。何鸿范身为党委书记,工作繁忙,但他抽时间就下乡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有一次下乡,他看到几个社员不会耩地,麦垄弯弯曲曲,既浪费土地,也浪费种子。何鸿范走到跟前说;“我耩一遭试试!”这时,很多社员上前围观。认为书记肯定不会扶耧耩地。结果,何鸿范拿出了自己从小练就的真功夫,麦垄耩得笔直笔直,种子播得不多不少。在场群众拍手叫好,赞不绝口。一位老农伸出大拇指:“共产党的干部,好样哩!”
何鸿范在困难时期,以身作则,与群众同甘共苦共度难关,从不多吃多占一点公物。有一次,油城大队为了慰劳何书记,给公社送了几篓梨和苹果。有些公社干部觉得可以大饱口福了,因为大家都知道:“雪白庄的苹果,油城的梨,大水头的柿子红了皮!”这是特产啊!可是,何鸿范知道后,谢绝了,派人送了回去,并教育大队干部,不要损坏集体利益,不要搞特殊,破坏党群关系。何鸿范言行举止,也教育了公社干部,大家异口同声地说:“何书记是个干板硬正的人,(庙口)换了几任书记。谁也不象人家干净,吃饭与我们同灶,穿戴那样朴素,真是一个久经考验的老干部。”
  1963年8月,淇县发生了百年未有的特大水灾,淹地16.4万亩,倒塌房子4.5万余间,淹死牲畜4千多头。庙口公社地处山区,灾情较轻,西岗公社灾情极为严重,何鸿范顾全大局,不仅自己拿出钱粮衣物支援灾区,而且还发动庙口公社全体干部和群众积极支援灾区。他组织人员把粮食、棉花、干菜、衣物等救灾物质集中起来,及时运往灾区。在救灾工作中,庙口公社受到了县委领导的多次表扬。
  1965年3月,何鸿范改任县财贸部主任,上任后领导派他到付庄大队蹲点,他为了搞好生产,取得经验,以点带面,逐步推广,一住两个月,不回一次家。
  1965年7月,何鸿范担任淇县组织部部长,他坚持原则,执行惟才是举,任人唯贤的路线。为了协调干部之间的关系,他把组织部办成“干部之家”,无论哪个干部来到组织部反映问题,何鸿范热情接待,亲自端水倒茶,让客人坐沙发上,自己坐在硬板凳上谈心,来者无不为之感动。何鸿范身居组织部长要职,但从不谋私利,在市场物质紧俏时期,他没有利用职权买过一辆自行车、一块手表、一台缝纫机。

                                   八

    1967年2月,文化大革命发展到夺权阶段,淇县在上海“一月革命”风暴的影响下,各级群众组织开始层层夺党内“走资派”的权。何鸿范因莫须有的罪名,被打成“三反分子”罢了官,受到错误批判。何鸿范虽然觉得冤枉,但他深知自己不反党,不反对毛泽东思想,他相信党,相信群众将来会给自己平反。何鸿范罢官后,一直在县委机关食堂帮伙,扫地、切菜、破柴、和煤、担水样样都干。有人问他时,他说:“干啥都一样,反正我不反党!”一年以后,何鸿范的问题被澄清平反。平反后他以大局为重,不计前嫌,努力工作。1969年8月,县委书记李光远跟何鸿范谈话,让其到黄洞公社任党委书记。他不讲价钱,骑车带着行李卷走上了岗位。黄洞公社属于淇县深山区,特点是大而穷。何鸿范面对现实,依靠群众,发扬民主,遇事同群众商量。他到黄洞公社的第一件事就是搞好调查研究,他经常下乡了解民情,听取群众意见。有一次,他和胡玉国到大石岩村下乡,傍晚在向对寺窑村转移的路上,被暴风雨困在山顶上,山高路滑衣服湿,伸手不见五指,前进中,胡玉国滑落到岸下,何鸿范下岸扶起胡玉国以后,迷失了方向,他们用草木倒向,辩别方向也无济于事。无奈,只好挨淋受冻等天明。第二天,公社派人才找到他们。通过艰苦的调查,何鸿范发现黄洞公社贫困的主要原因是“地少、水少、路难走!”于是他发动全公社干部社员闸沟造田、修水库、劈山修路。
    为了解决山区地少问题,何鸿范亲自在小柏峪村驻队搞试点,造海绵田。海绵田是沿山沟修建的,水小的山沟垒岸填土造田,水大的山沟,筑洞造田。即下面流水,上面种田,天旱堵水浇地,天涝顺洞放水。海绵田旱涝保丰收,稳产高产。小柏峪海绵田造成以后,何鸿范以点带面,召开战地会,推广经验。通过一年奋战,全公社15个村共造海绵田1000余亩,每年增收粮食100多万斤。
    为了解决山区吃水浇地问题,何鸿范领导群众打井修水库。在柳林、东掌等有河的地方拦河筑坝修水库,解决部分山区的浇地问题,在没有河的地方,打旱井1500余口,解决人畜吃水问题。何鸿范在山区视水如油,他发动群众把小股泉水(群众称“猫尿泉”)集中起来,用水管引到田里浇地,引到村里供人畜用水。
    黄洞山区交通不便,从全寨到形盆几十里路,就要趟河越沟72条。爬山越岭,人担畜驮,直接影响公粮和山货的运输,经济损失很大。何鸿范看出了修桥铺路的紧急和重要,发动全公社群众,采取人海战术,男女老少齐上阵,劈山架桥修路。在修路期间,何鸿范吃住在工地,坐阵指挥,及时介绍修路经验,召开庆功会,表彰先进人物。通过一冬一春的苦战,修通了全寨至形盆,纣王殿至黄洞,大石岩至小滹沱,柳林至土门,温坡至前嘴5条大路,长达100多公里。
    黄洞修筑了5条大路以后,交通条件得到了很大改善,但北岭后一带群众进城需要绕路25公里,去黄洞公社办事需要翻越数百米高的风壑岭。由于风壑岭阻隔,牲口过不去,亲戚断来往。有时有要事翻越风壑岭,既难又危险,死人的事不断发生。群众反映说:“谁要能把风壑岭钻个窟窿,比愚公移山价值还高,那就成活神仙了!”何鸿范根据群众的呼声,带着本地公社干部阎万章到风壑岭视察。一路上,何鸿范观看了群众在路边石头上写的数十条标语,一致呼吁要求打通风壑岭。何鸿范感奋地对阎万章说:“打通风壑岭,给千秋万代的群众造福!”回公社后,何鸿范立即召开党委会,决议打通风壑岭。何鸿范组织人力勘察地形,从15个村抽调民工40名,在风壑岭两侧凿洞。他经常到工地解决问题,没有炸药用尿素换,没有技术找专家谈。经过两年零3个月的奋战,投资7万余元,修成一条长470米,宽4.5米,高4米的通车涵洞——群英洞,打破了千百年来“山南岭北距五里,亲稀友少不往来”的局面。群英洞通车以后,何鸿范召开党委会,总结经验,乘胜前进,决定在黄洞村西北方向,开山修筑解放洞。
    何鸿范在日常工作中,注重身教重于言教。他在县委工作,有小车不坐,坚持骑自行车下乡,在黄洞山区他坚持步行下乡,鞋底磨坏了,用车袋钉了又钉,他说这样不脱离群众,好到田间地头甚至钻到玉米地里与群众促膝谈心。有一次检查评比生产,何鸿范带领公社干部、农村支书,徒步一个山沟一个山沟的转,有些支部书记与何鸿范年纪差不多,跑一天很累,可一看何书记在前边带路,尽管翻山越岭,谁也不好意思掉队,何鸿范看到大家走不动了,就让大家坐在山坡上休息,他对大家说,上山有个诀窍,开始不能走得过快,必须稳住脚步,一步一步前进,“高山怕慢汉嘛!”在何鸿范的带动下,黄洞公社25个干部,没有一个骑自行车、戴手表下乡的,没有一个干部在机关打扑克、吃喝、玩乐的。
    何鸿范对同志一视同仁,善于做思想工作。不管是上台干部或是下台干部,他都热情接待或登门拜访,对寺窑村刘支书下台后,何鸿范常去看望他安慰他,问寒问暖,鼓励他为建设山区放余热。土门村有个姓牛的同志,群众选他当干部,他坚决不当,谁都说不服他,何鸿范知道后,把其叫到水库边转了转,谈了谈心,牛想通了,愉快地走上工作岗位。土门村群众称赞何书记有办法,何鸿范善于按照党的政策做思想工作,善于以理服人。何鸿范一生不会大声批评人,但说话入木三分,所有干部都不敢轻易犯错误。有一次,凉水泉村一个姓晋的支部书记因工作问题,将一社员捆绑起来,群众反映强烈,何鸿范知道后,给晋支书打电话:“老晋同志啊!党培养教育我们多年,你该懂得党的政策吧!你怎么敢随便捆人呢?无能啊!”晋支书还未放电话,可已面红耳赤,立即表示改正错误。何鸿范在黄洞公社工作期间,关心群众疾苦,无论谁家有困难,都找他帮助,何鸿范有求必应,为此,山区人民与他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山乡父老尊敬他,爱戴他,把他视为知己,他的办公室和家里经常有人登门拜访串“亲戚”。1970年大年初一,8位山区老农民,步行40多里,天未亮就跑到张近村叫门,给他拜年,何鸿范很感动,立即让爱人把全部饺子煮熟,热情招待。何鸿范一家虽然初一过年未吃上饺子,但心里都很高兴。

                                  九

    1973年3月,何鸿范调到县城工作,任淇县县委常委、组织部长。当时。正处文化革命中期,帮派活动严重。何鸿范坚持原则,不搞帮派,不随风倒,抵制“四人帮”那一套。1975年10月,何鸿范提升为县委副书记、县革委副主任,他的职务变了,但工作作风、生活作风没有变,“艰苦朴素,廉洁奉公”永远是他的座右铭。
    何鸿范生活上非常俭朴,一生不吸烟不喝洒,不吃肉。下乡不准群众做好饭,在家要求爱人做粗茶淡饭,为了节约开支,规定家人不买馍不换面条不买好菜。因为何鸿范吃饭生活不讲究,淇县老同志留下口头语:“老何吃饭——能吃”。何鸿范有8个孩子,一度5个人吃闲饭。生活相当困难。但他精打细算,勒紧裤腰带过日子,从没有欠过公家一分钱,没有吃过一次救济。
    何鸿范穿衣更是俭朴,一生没穿过一件呢子、料子衣服,没穿过一双皮鞋。一件平纹黑色棉大衣,从1958年到1990年,既当被子又当衣,整整伴随他32个春秋。一件粗布内裤,补钉摞补钉,五颜六色,儿媳们洗晒都不好意思向外搭,怕外人笑话,劝他换一件,他说:“不要换,穿衣服就是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何鸿范反对婚丧嫁娶大操大办,他给儿女们办婚事一律从俭,一不坐车,二不请客,三不受礼。他的大儿何秋林典礼仅动了两瓶酒,花钱不足60元。三儿何桂林典礼办的较大,但从头到尾花费不足300元。
    何鸿范一生为官清廉,一尘不染。他极力反对请客送礼,受贿索贿,他一生给群众办了许多好事,但没有接受过一次贿赂。有一次姜屯村一位烈属找他安排子女,何鸿范热情帮助予以解决,事后,这位烈属硬行给他留下两封鸡蛋糕,何鸿范拒绝不了,就叫儿子给烈属送了回去。
    何鸿范一生从不多占公家一分钱,也从不浪费公家一分钱,他的家里没有一张桌子、一个凳子、一件东西是公家的,他不仅自己一心为公不谋私利,还经常用共产主义思想和道德教育家人,每年春节除夕之夜召开家庭会,总结评比一年的思想、工作、学习、生活情况。他对每个家庭成员姓“无”姓“资”及优缺点进行总评。平时,何鸿范遇到公与私矛盾问题立即解决。1975年,他的大女儿盖房用生产队的马车拉了4车砖,何鸿范知道后,让大儿子秋林去算运费,生产队长说:“社员用车都没算运费,您也不要交了,这又不是故意巴结您哩!”秋林回家后向他一回报,何鸿范很着急:“人家不交可以,咱不交不行!”秋林说:“那咋交哩?”“不行请按吨公里计算吧!”最后,每块砖按5斤计算,4公里,共交运费80元。1976年,他的大儿子秋林盖房,在赵庄买了几根檩条,大队定价每根8元,何鸿范知道后,说比市场价低,非让秋林按每根12元付了款。1988年,他的三儿子桂林从单位给家拉了半车砖头,准备修压水机,何鸿范看到后就问:“你从哪弄来的砖,给人家钱了没有?”桂林说:“没地方给钱!”“咋哩!砖是从天上掉下来的?”“那是水泥点不用的砖,人家不要钱。”“不行!要么交钱,要么把砖送回去!”“我不去,人家说过不要钱!”何鸿范大发雷霆,让一个亲戚把半车砖头送了回去,并下令与桂林夫妇分居。何鸿范严于律己,宽于待人,身为县委副书记,没有一点私心杂念,爱人及其子女一直是农村户口,直到退休没有一个利用职权进行农转非。在子女工作安排上毫不特殊。1974年,二儿树林当兵转业,自己找工作到交通局开车。何鸿范知道后,三番五次打电话撵了回去,让他同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小女儿高中毕业,自谋职业,到县医院当护士,何鸿范不准她去,让她下乡锻炼了6年,才让她到纸厂当了一名合同工,相反他为其他同志东奔西跑安排子女十几名。他生活俭省节约,不浪费一分钱,但群众有困难找他,30元、50元毫不吝啬施舍给人家。他一生共救济困难户2000余元,但临死存款不足1000元。

                                 十

    1981年5月,淇县人大常委会恢复建制。61岁的何鸿范到人大担任主任。当时,人大刚建立,机构不健全,困难很大。何鸿范领导人大同志们积极开展工作。他常对同志们说:“人大刚建立,人员少,资金困难,我们都要努力工作,给人民办不成大事办小事,但千万不能惹事!”何鸿范当人大主任,很注意节约开支,有一次,财政拨款开人大会,会后节余了1000多元钱,有的同志建议搞点福利。何鸿范解释说:“这是县财政的钱,是人民的钱,咱们个人不能乱用!”最后把钱退给了县财政局。何鸿范主持正义,办事公道,坚持原则,处理问题正确。同志们称他为“淇县的活马列!”
    1983年3月25日,何鸿范坚决执行中央有关干部退休的规定,主动提出退休让贤,为老干部退休带了个好头。他在离休申请中说:“船到码头车到站,我今年62岁了,根据国务院1982年62号文件规定,我该休息啦,请县委批准我离休。”同年12月,何鸿范办了离休手续。离休后,坚持锻炼身体,坚持看书学习,他时刻关心县上的经济建设,提些合理化建议,但总不干扰单位工作,不给领导找麻烦。
    1989年5月,何鸿范积劳成疾,得了重病,经检查,确诊为食道癌后期。儿女们看着他一天天消瘦下去,心如火燎,劝他快动手术,他说:“县财政经济困难,动手术就要花钱,不动手术,支吾几天算几天!”县委、县政府的主要领导知道后,再三做其工作,并决定尽力抢救。5月13日,何鸿范不得已在县医院动了食道手术。手术后,刀口疼痛,全身难受,为了减轻护理人员和家属的痛苦,他以坚强的毅力与病魔作斗争。嘴唇咬出了血,额头流出了汗,护理人员感动得掉下了眼泪。他的外甥劝他说:“你难受就哼哼几声吧!”他严厉而坚定地说:“哼哼啥哩,哼哼就不疼了?”8月27日,何鸿范的癌症转移到肝部,痛得厉害,晚上左边刀口痛,右边肝痛,整夜不能睡觉。家里人劝他去郑州检查,他仍说:“县里正搞经济建设,县财政紧张,不去检查了。”组织上做其工作,他说:“我不工作了,不能发光放热了,不再给党和人民增加麻烦了!”最后县领导与医院院长对他说;“开刀后定期复检是规定的,应该遵医嘱!况且,花钱不会太多,县上拿得起!”何鸿范去郑州检查时再三问三儿桂林,检查一次多少钱,桂林怕他嫌钱多拒绝检查,故意说:“检查一次300元。”后来,何鸿范批评三儿桂林;“你哥说检查一次500元,你说300元,谎报军情,早知这么多钱,我说啥也不去!”
    何鸿范忠于党,忠于人民,时刻不忘自己是一个共产党员。1990年春,何鸿范骨瘦如柴,病情严重,他深知将不久于人世,决定亲自再交一次党费,于是让儿子扶着到了机关,会计让他先交一月党费。何鸿范坚持交了6个月,因为他明白自己以后不会再亲手向组织交党费了。
    1990年4月19日,何鸿范不幸病逝了,根据他生前遗嘱,家属准备丧事从简。然而,德高望重的何鸿范在人民心目中是一座伟岸的丰碑,省、市、县、乡、村的干部和群众哪顾他丧事从简的遗嘱。4月23日,追悼会那天,几千人冒着严寒纷纷前来为他送葬,113部大小车辆开赴现场,130个花圈抬到会上,507块帐布送进灵堂。县委、县政府、县人大、县政协四大班子领导参加了追悼会,县委书记刘贯军致悼词。
何鸿范参加革命以来,对党的事业坚定不移,对革命工作兢兢业业,对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一生严以律己,宽厚待人,生活俭朴,永不忘本,严于家教,为人师表。他的一言一行给后人留下了光辉的典范,他是一名真正的共产党员。
 

                                                                     (原载《朝歌英魂》和《淇县文史资料》)
 

上篇<-- 本篇 -->下篇

 
     

《轨迹》作者:杨金国   版权归作者所有  转用时请注明出处   作者电话:0392-7221027

《淇县之窗---淇县热线》设计制作:老农  刘辉   刊头设计: 郑厚德

站长:老农(信箱qxzhd@126.com)  QQ:1036847795   网站电话:0392-7226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