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淇县之窗》( 作者文集之八)        首页      作者近照     封面封底     序言     导语

   

 

 
作者岳武佐:为帝辛正名 也说牧野
 

  

 

也说牧野

一、           

牧是地名。

清乾隆乙亥《汲县志》曰:“按:康叔初封之卫在朝歌,是今淇县东北。汲本名牧,春秋郑人侵牧即此。虽为卫地,而非卫都。旧志谓懿公以上皆在汲,殊误。”

“汲本名牧”,牧后更名汲。

汲在什么地方呢?

《续博物志》 曰:“汲县所汲。郡有石夹水,为磻溪,太公钓处,有太公泉、太公庙。”

《史记·正义》“汲故城在卫州所理汲县〈今卫辉市〉西南二十五里。”

《汲县志·汲城》曰:“〈汲城〉在城(即今卫辉市)西南二十五里。《秦纪》庄襄王三年,蒙骜攻魏汲,拔之。又始皇七年,骜还兵攻汲是也。汉为汲县治,后汉崔锾筑汲城于此,今遗址尚存。”

王恽的诗《汲城怀古》有“尚父祠荒草满扉”句,刘咸的诗《汲城怀古》有“太公台畔明月多”句,可知尚父祠、太公台都在汲城。这与《续博物志》所记相合。

由此可知,牧就是后来的汲,汲曾是汲县县治。后来汲县治所从汲迁走之后,留下城垣。人们称此为汲城。古之汲即今卫辉市之汲城。换句话说,今卫辉市西南二十五里之汲城村,古称汲,殷周吋称牧。

《说文解字注》曰:坶,朝歌南七十里地。

牧的具体位置可以肯定就是今卫辉市西南二十五里的汲城村。去朝歌七十里。

二、牧野

野:《辞海》野的第一个解释即旷野;郊外。《辞源》对野的第一个解释即郊原,田野。

牧和牧野不是一个概念。牧是地名,野是平野。牧野即牧之野的省称。

牧之四周向外的旷野均可谓之牧野。

三、牧野“战场”

我们平时讲的牧野,指的是“牧野战场”。这是一处持定的牧之野。

《墨子·明鬼》曰:“武王以择车百辆,虎贲之卒四百人,先庶国节窥戎,与殷人战乎牧之野,……。。”

《淮南鸿烈解·泰族训》:“周处丰镐之地,方不过百里,而誓纣牧之野,入据殷国。”

《荀子·儒效》:周师“朝食于戚,暮宿于百泉,厌旦于牧之野。”

〈武王〉乃起众举师,与殷战于牧之野。(《说苑·十五》) 

《礼记·大传》云:牧之野,武王之大事也。

这里的“牧之野”指的是牧野战场。

我们找的“武王伐纣”即牧野军事政变的那块牧野的具体位置在什么地方呢?首先应该肯定它在靠近朝歌的地方。那么,它就应该在牧的东北方向,即今汲城东北。可以说,牧之东北之平野,就是我们要找的牧野。

四、牧野的地望。

  《礼记·大传》云:牧之野,武王之大事也。郑玄曰:牧野,纣南郊地名也。

《诗·大明》:矢于牧野。正义引郑书序注云:牧野,纣南郊地名。

《后汉书》:朝歌南有牧野。

《辞海》牧野:古地名。一作坶野。在今河南淇县西南。殷末周武王大败殷军于此。

《郡国志》曰:朝歌县南有坶野。

以上对牧野所作的解释,都是给出一个方位。这个方位是对的。

《水经注》:仓水出西北方上,山西仓峪,来南流,潜行地下,又东南复出,俗谓之雹水,东南历收野,又东南入于清水。……自朝歌以南,南暨清水,土地平衍,据皋跨泽,悉牧野矣。

《水经注》给牧野划了一个范围,很好。从广义上讲也没错。可惜对“牧野之战”这个牧野讲,范围又太大了。

可能有人会说,《史记》曰:武王遂率戎车三百乘,虎贲三千人,甲士四万五千人,以东伐纣。诸侯兵会者车四千乘,陈师牧野。帝纣闻武王来,亦发兵七十万人距武王。双方合起来多少人啊,这么小的牧野,不要说打仗,恐怕站都站不下。《韩非子》更曰:“昔者纣为天子,将率天甲百万,左饮於淇溪,右饮於洹溪,淇水竭而洹水不流,以与武王为难。”有人说,帝辛发兵七十万,周师联军三十万,战场可能延至到洛阳。这都是大夸张了。

其实,牧野之“战”,双方投入的兵力并不多。

先看周兵。

《博物志》曰:“武王伐殷舍於几,逢大雨焉。率卒三百乘,甲三千,一日一夜行三百里,以战於牧野。”

《荀子》曰:“武王遂选马而进。朝食於戚,暮宿於百泉,厌旦达於牧之野。”

《墨子》曰:“武王以择车百两,虎贲之卒四百人,先庶国节窥戎,与殷人战乎牧之野。”

《风俗通义》曰:“谨按易称,汤武革命,《尚书》武王戎车三百两,虎贲八百人,擒纣於牧之野。”

《韩非子》也曰“武王将素甲三千”。

可见,因为武王行军路上适逢大雨,日夜不休,土卒疲乏劳顿,甚至生病不起,行军困难,眼看约定时间己到,不得不选车择马而行。所以,甲子日到达牧野的武王军队并不多,充其量车三百乘,虎贲三千人。

《吕氏春秋 古乐》曰:“武王即位,以六师伐殷。六师未至,以锐兵克之於牧野。”锐师即精兵也。

再看殷军

武王到达牧野,纣王才知武王来,他能调来几个兵呢?仅卫队而已。顶多再加上维护朝歌治安的部分士卒。

微子也不敢训练太多叛军,树大招风。微子也不需要太多叛军,对付一个帝辛及其随从,能用多少兵呢?更何况还有周军。故殷军也不多。更何况周军殷军不用对打,目标一致对付毫无准备的帝辛。所以殷之叛军人数也不会太多。战场怎么会大呢!

《河南通志》曰:“牧野:在府城﹙注指卫辉府﹚南陵西社,朝歌之南,周武王伐纣阵师牧野即此。”

在一个社的范围之内,它会有多大呢?过去一个社,远没有今天一个乡大。

如何表述牧野“战场”这块牧野地呢?

因为这场“战争”,从牧之东北野,一直“打”到朝歌城。所以,要表述这一“战场”之牧野,《河南通志》的提法很好。也可以这样说,从牧〈汲城〉之东北野,到朝歌一带地方均称牧野

三、牧野留给我们的思索

笔者无意去评判他人对牧野观点的长短,却有兴趣思索牧野带给我们的问题。

首先,武王到达牧野之后,纣王才得知武王来犯的消息。这是许多书上讲的,也是大家的共识。那么,“武王至鲔水,殷使胶鬲候周师”。这个“殷”不是纣王明矣。他是谁呢?

武王到达牧野时,“殷已先陈矣”,这个己先陈的军队不是纣王的军队也明矣。那么,这是谁的军队呢?

殷军前徒倒戈,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牧野算战场还是政变场呢?

以上牧野留给我们的问题,岂不值得我们深思?!

 

 [上篇]<---本篇--->[下篇] 
   
   

[ 返回主页]  


《淇县之窗---淇县热线》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 不得复制、翻印、镜像! 作者:岳武佐  电话:0392-3393301 信箱:ywz3357919@sina.com 

策划设计:老农     网站联系电话:0392-7226249 
 

豫ICP备050004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