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头
  岳武佐先生文集                                    代序:闫玉生         编辑:郑厚德
  主页 代序 为帝辛正名 淇史钩沉 扯淡碑 朝歌杂谈 纪念文章  





帝辛失民心吗?

 

帝辛失民心吗?

有人认为帝辛晚年失民心了。“在众叛亲离,四靣为群众怒火所包围的形势下,纣变成了“独夫” 。”(《中国古代史》)

帝辛晩年是否“众叛亲离”, 失去了民心,変成了“独夫”, 我们还是通过亊实来说明这一问题。

1、殷遗民坚决叛周。

武王死后,大批殷遗民叛周。原本“武王至商国,商国百姓咸待於郊。”欢迎武王。怎么享受了两年武王给的幸福,突然背叛了武王呢?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通过在武王统治下生活与在帝辛统治下生活的对比,知道了武王不及帝辛。吃够在武王统治下的苦,方知在帝辛统治下的甛。如果不起来拼死斗争,这种痛苦生活就永远没有尽头。於是就拼死与周人斗争。武王设“三监”,周公亲自掌朝政,都没能阻止殷遗民的反抗。

殷遗民反周规橂之大,反周之坚决,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靣看出来。

除了周公杀死的殷遗民外,迁往成周的人很多。具体数字无人透露,但仅从监视成周殷遗民的数量就可想见。周公“派八师兵力(一师二千五百人)驻成周,监视顽民。”(《中国通史简编》)

周公东征胜利以后,大批殷遗民主要是商王室和在各地的贵族被迁往西土。自本世纪六十年代以来,先后在陕西、甘肃一些地方发现了不少的西周初至晚期的青铜器,其中有些是一个家庭的铜器群。根据这些家族的铜器群的族徽和铭文内容来断定,都是西迁殷遗民之物。故周公东征后,在西迁殷遗民时不仅只迁至成周一处,也迁了不少至宗周和周人的发祥地区。(《新史记》)

周公害怕殷遗民害怕到什么程度呢?不敢留殷遗民在原籍。除将殷遗民迁往成周、陕西、甘肃外,又把他的走狗微子封到商丘,又让微子带走大批殷遗民。以致将康叔封到朝歌后,不得不“收”,“ 颇收殷余民,以封武王少弟封为卫康叔。”(《周本纪》)

周人对殷人如此迁徙,在中国历史上亘古未有。

殷遗民如果没有对帝辛的殷切怀念,如果没有对周统治的深恶痛绝,他就不会反抗。殷遗民叛周的坚决彻底,是对帝辛的最大怀念,最高肯定。

这就是帝辛领导下的殷民,这叫帝辛失掉民心了吗?

2、东夷人坚决叛周。

东夷人原本是帝辛新开拓的地方,按常理他们不会留恋帝辛,他们屈从周人很正常。但东夷人不服周人管而叛之,以至让周公旦“东征”用了三年时间。《孟子·滕文公下》曰:“伐奄三年,讨其君,驱飞亷於海而戮之。灭国者五十。”

东夷人不服周而坚决与殷人站在一起,说明一个什么问题呢?帝辛得东夷民心。

3、东征大军奔向大海。

帝辛征抚东夷的大军惊闻武王佔领朝歌,帝辛被杀,殷国灭亡。他们没有举起双手向周人投降,也没解散大军,各奔前程,更没有化为流寇,扰乱东夷人民,而是釆取了令人意外的举动:他们带着失国的痛苦,怀着对帝辛的依恋,奔向大海,谋求生路。

也由于恰在殷商灭国之际,攸候喜率领的殷军失踪之时,在中美洲尤卡坦半岛突然兴起了带有强烈商殷文化色彩的奥尔梅克文明,于是学者们自然联想到:殷人是否东迁到美洲?

欧阳可亮先生曾有机会听到郭沫若和董作宾谈殷人东渡①。他说:“1956年小竹文夫教授和郭沫若在东京学士会馆一起谈殷帝辛的功过和殷人东渡,我在旁。郭沫若说殷纣王开拓东夷、淮夷、虎夷(人方、林方、虎方),功垂千古。今天中国有大连、天津、青岛、连云港、上海、浙闽、广州等领海之域,是帝辛开辟的。小竹文夫说,当帝辛做这伟大的工作时,周武王由西边进来了。沫若说:于是殷军没有退路,就只有东渡。征人方的攸候喜是唯一领导殷人东迁及东渡的可能者……”

欧阳可亮先生还说:董作宾是我的老师,他说,根据我作的殷帝辛日谱,攸候喜征抚东夷林方、人方、虎方、粤方,迁殷民十五万与林方、人方等同化……武王灭周之际,东夷殷军民从此失踪。虽无从查起,但东方之东亦即东方,殷人东渡当在美洲。为此董作宾两度赴美调查……未到墨西哥、秘鲁、智利去看看,太可惜了。……

这就是在帝辛领导下,留在东夷尚未回归的部队,他们与牧野“战场” 的“殷军” 相比,是一类军队吗?

4、“三监” 叛周

“三监” 原本是监视监督武庚的,但是为什么三监不久就叛周了呢?《新史记》曰:历来对三监叛周的原因有诸种说法。从三监来说,似是与周公争夺王权,武庚及东夷是助三监反叛。或说是三叔伙同武庚反周复商,得到东夷之助。这都是有据有理,然皆为现象而非实质,其实质应从商周两族所处的社会阶段和社会生活中去探索。

所以灭商后,落后的周人从农村来到大邑商后,武王的三个亲弟虽然是去监视武庚和殷遗民,但只两年时间,三叔就被商发达的文化,富裕的社会生活所吸引,从思想意识上被演变。制造周公流言只是借口,实质是想助武庚恢复原有社会生活。

帝辛的功业将原本的敌人都吸引了,怎么会在国內失民心呢?

5、古民众不言帝辛恶

民歌为民之心声,民众的喜恕哀乐,通过民歌可以看出来。所以,古有采诗之官,统治者可以通过民歌“观风俗、知得失、自考证也”。诗三百,“上采殷,下取鲁”。可以说,《诗经》是殷和西周、春秋时期的民歌汇集。在《诗经》中,没有关于帝辛的民歌。为什么?第一,民歌中可能原有对帝辛的颂歌。周人删去了。第二,没有对帝辛揭露、讽刺的民歌,周人收集不到。所以,《诗经》中没有关于帝辛的民歌。

如果有对帝辛揭露、讽刺的民歌,不论其水平高低,这颗攻击帝辛的炸弹,周人是不会放过的。

既然没有对帝辛揭露、讽刺的民歌,说明民众对帝辛没有意见,拥护帝辛。

6、听周公旦自己说

周公说:“现在我怎敢对你们说出这许多告诫的话,我只是想用这些话来开导和教育你们四国臣民。你们四方诸侯为何不听我的劝导?你们为何不亲附我们,帮助周国治理天下,共享天命?现在你们仍旧居住在你们原来的地方,耕种着原来的土地,你们为何不顺从我们的国王,发扬光大上天的命令呢?你们不听教导,屡次发动暴乱,你们的心那么不顺从,你们不去考虑上天的命令,你们完全把上天的命令丢在一边。这是你们自己不遵守法度,反而偷机取巧,妄图取信于我们的执政者。因此我必须好好地教导你们,因此我要用武力来镇压你们,详细考查你们的供词。你们一而再,再而三地发动叛乱,我也就一而再,再而三地讨伐你们。如果你们不遵守我下达的命令,我就要大大地惩罚你们。这不是我们周国不按德教的原则给你们以和平安宁的生活,这实在是你们自已招来的祸害。(《尚书译注·多方》)

周公旦是一个自命不凡的人。这里面对宁死反抗的殷遗民,他心虚了,无奈了。同时也露出了他的狰狞面目。

殷民原本对帝辛没有意见。殷遗民,东夷人民,经过二、三年的切身体验,深深感到,在周人统治下生活,实在受不了,远远不如在帝辛统治下生活。“三监”原本是在监视武庚叛周,现在他们自己却靠近了武庚,背叛了周人。从帝辛的东征大军宁可冒死奔向海洋,也不降周,从周公自己的表白,哪一点能说明帝辛失去民心了呢?怎么能说:在众叛亲离,四靣为群众怒火所包围的形势下,纣变成了“独夫”呢?。(《中国古代史》高等院校文科教材福建人民出版社19826p82

我们还可以从另一个角度看。

周武王“东观兵,至于盟津。……是时,诸侯不期而会盟津者八百诸侯。”(《周本纪》)当时没有电报,没有电话,更没有互联网,怎么能“诸侯不期而会盟津者八百诸侯” ?

《周本纪》又说了,“太师庛、少师彊抱其乐噐而奔周。於是武王遍告诸侯曰:‘殷有重罪,不可以不毕伐。’……十一年十二月戊午,师毕渡盟津,诸侯咸会。”“武王遍告诸侯”, 诸侯来了多少呢?“庸、蜀、羌、髳、微、纑、彭、濮人” 八个小国。

“不期而会盟津者八百诸侯”,“武王遍告诸侯”,却只来了八个。怎么会“不期”而来了八百,“遍告”却只来了八个呢?这种反差怎么解释?武王得民心吗?

我们听不到群众高呼:“帝辛万岁万万岁”,但却看到了全体殷遗民、东夷人反周的浪潮,一浪高过一浪。从这里我们还看不出民心的背向吗?

帝辛失民心的说法是经不起推敲的。愈推敲,愈可以看出,帝辛是深得民心的,而不是失民心。

 

上页 <---      --->    下页

  

《淇县之窗---淇县热线》网站                 站长:郑厚德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 不得复制、翻印、镜像!     

站长:老农(信箱qxzhd@126.com)  QQ:1036847795   网站电话:0392-7226249 

豫ICP备05000447号    豫公网安备 41062202000003号